为什么你的知识没有系统性?
在与工业工程师交流的情况下,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人知识缺少系统性。在表述的时候,经常见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情况,可以说毫无逻辑关联。这是让我很惊讶的事情,因为在我眼中,工业工程师应该是所有工程师当中最具备系统性思维的工程师。
私以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有一定的系统性的。愿意拿出我的经历与各位分享。
我本科时候的专业并不是工业工程,而是自动化。在上导论的时候,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幅图:
左边讲的是,输入,系统,输出。我觉得这个适用于任何场景。
比如医院的楼房、医生、护士、医疗器械等等构成了一个医院系统,输入是病人;输出是健康的人(当然,不过不幸运,输出的就是已故之人)。
比如游乐场的设施、工作人员等等构成了一个游乐系统,输入是满怀期待的游客、或是不开心的小孩;输出是满载快乐的人。
比如工厂的设备、工人、管理人员等等构成了一个制造系统,输入的是原材料;输出的是成品。
如果我们再把我们的镜头放低一些,在细节里面去看,我们就发现在更小的地方,会是更小的系统。
比如耳鼻喉科的医生、护士、医疗器械等等构成了耳鼻喉科的系统,它是包含于整个医院系统的,是医院系统的子系统。再比如放射科的医生、护士、医疗器械等等构成了放射科的系统,也是医院系统的子系统,然后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可能放射科的系统的输出是耳鼻喉科的系统的输入,等等。
同样的,游乐场也有大摆锤的子系统,也有过山车的子系统;工厂有仓储的子系统,生产的子系统。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镜头抬高一点,在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就发现一个更加宏观的系统。
工厂给医院供应着医疗器械,病人康复之后去游乐场进行游玩。
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层级将我们面对的事物定义归纳为系统。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学习的是如何为这些不同层级的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利用这些模型验证不同情况下系统的表现绩效,如何以最小成本改变系统的某些参数(或者改变流程),获得最大系统绩效提升。
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于工作研究(工时研究,方法研究)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真正接触到工作研究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在了解了工作研究的含义之后,我能快的将其归纳在之前的知识体系中。工时研究可以运用在系统的输入、输出、参数的测定;方法研究可以在研究系统绩效提升时提供指导方法,而不是盲目随机测试。
以上就是我学习工业工程知识的过程。
整个过程就像我先有了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之下不断的补充知识,还能在补充了知识之后拓展框架,去学习周围引申的知识。我可以说我很幸运,我有这样的运气经历这些。
但是我了解到大多数人的经历是同我相反的。开始的导论老师学生谁都不重视,后面的专业课便成了一块块碎片化知识。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认知水平,渐渐的几乎所有的碎片化知识随风而散。接着到了工作中,面对着众多二把刀的精益咨询公司的忽悠,便觉得真正的企业管理是那些花了上万大洋学来的精益工具了。可惜,由于没有框架可以存放这些精益工具。最后只能变成,一个个零散的工具,但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专业,还要不断熟记背诵那些使用步骤。可以说这样的情形是可悲的嘛?
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