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气血两虚、心神劳累,该服用归脾丸了!
归脾丸
现代人心神耗伤太多,消耗心血,而“心藏神”,心血亏会导致神志不宁,夜晚失眠,白天没有力气。思虑过重,伤心、脾、肝三脏。而气血互生,血亏也会导致气虚。
归脾丸,过去是用作汤剂的,叫归脾汤,是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里记载的方子,但方中无当归、远志,后来到了明代,名医薛己补上了这二味药,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子。
我觉得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消耗很多,很多人都是整日劳神费心,又缺乏运动,所以,很容易出现下面这些气血不足的症状,各位朋友,我们开始对号入座啊,看看有没有这样一些表现。
这些症状是:
1.气短心悸,稍微一运动或者劳作,就感觉自己心脏乱跳,感觉自己气都接不上。
2.失眠多梦,头昏头晕,尤其是劳累过后,更是感觉头晕。
3.肢倦乏力,动辄自汗。稍微一劳作,就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饭后,总是感觉四肢一点劲都没有,总是会躺在沙发上休息。
4.食欲不振,吃过食物后,总是感觉肚子胀,不消化。
5.面色肤色萎黄。这种黄,是透着那种枯槁的黄色,感觉像有一层涂抹在面部或者皮肤上。
6.各种脾虚导致的失血出血症。
7.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
以上这些症状,如果您感觉自己是存在的,那么,很可能您是需要了解一下这个中成药,就是归脾丸。
这个归脾丸,过去是用作汤剂的,叫归脾汤,是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在《济生方》里记载的方子,但方中无当归、远志,后来到了明代,名医薛己补上了这二味药,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子。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组成吧,首先,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上就是著名的补气的祖方四君子汤,然后,再加上黄芪,这样,就奠定了补脾补气的基础,在中医的方剂学里,归脾汤是作为补血的方子出现的,那么,为何补血的方子要用四君子汤打底呢?
原来,古人认为,人之气血的来源,是脾胃,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受伤虚弱,则血液无法化生,所以会血虚。因此,这个方子里面用四君子汤打底,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
然后,方子里面龙眼肉、当归来养血,在前面补气的基础上,来更有效地养血。其中的龙眼肉,补脾养心,滋养气血,我经常推荐的玉灵膏里面,龙眼肉就是主要成分,对于血虚失眠患者,两方同用,效果更好。
而远志、酸枣仁两味药,可以养心安神,这是这个方子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此种病症,多是由消耗心神,导致心神失养而来,如果不能宁心,不能保持心中的安静,则会心神不断耗散,一味滋养是不起作用的。
而方子里面的木香,是为了防止滋补而引起的滞腻而设,所以名医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评论此方:“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所以,古人用此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劳心太过,消耗心神太多,导致心脾两虚的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服用此方。
现在这个方子做成了中成药,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人参归脾丸,一种叫归脾丸,其中人参归脾丸里面用的是人参,补气的作用比较强;而普通的归脾丸里面用党参代替人参,党参比较平和,没有人参力道那么大,不容易上火,所以如果觉得服用人参归脾丸上火的人,可以服用这个归脾丸。
另外,这个归脾丸还有帮助人体收摄水液的作用。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血液、津液等物质之所以能够正常在身体里运行,是因为气的推动与收摄,如果气虚了,则它们会循行缓慢,甚至离开自己的轨道。
这可以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孩子,手里用一根绳子拴着一个沙口袋,然后抡起来玩,当他抡圈子时,沙口袋会一圈圈地转,可是为何没有飞出去呢?这是因为有绳子在拴着它。各位朋友,这个绳子,就好比是气,它在固摄着血液、津液。
此时,如果孩子的手一松开,则口袋会飞出去,离开圆周轨道。这就好比气虚了,无力固摄,则血液、津液等会离开正常的路径,导致出血等等问题。
所以,过去在中医治疗吐血、便血等疾病的时候,如果发现患者气虚,则会用补气的方法来调理的。
现在有一些妇女,月经量很大,月经提前,颜色比较淡,经期时间比较长,淋漓不尽,这种妇女,我只要是见到她的舌质是淡的,舌边有齿痕,我就会建议她服用归脾丸,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舌象,是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的才能用,否则舌质是红色的,体内有火,然后热迫血行,导致月经提前,或者淋漓不尽,您也吃归脾丸,就不对症了。这种舌质颜色淡,舌边有齿痕,同时月经量大,经期长,其实都是一种失血的表现,就是气虚,无力固摄血液,导致的血液失控而流失,中医对此有个专门的术语,叫“脾不统血”。
还有一些老人,总是流口水,或者是遗尿,就是没有去卫生间,小便自己流出,这也多是气虚,无力固摄水液,导致的水液流失,此时如果发现老人的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也可以适当服用归脾丸来调理。
在服用的时候,如果能够切一片生姜,用三五个大枣,熬水,用这个水来冲服,那效果是更好的。
有朋友曾经留言问我,这个方子,与补中益气丸有什么区别呢?
各位,区别是:补中益气丸在补气的同时,会将气机向上提,用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症;而归脾丸是气血同治,在补脾补气的同时,多了养心养血的功能,治疗的是因为思虑过度导致的心脾两伤之症,补气的同时养心安神。
所以,古代像叶天士这样的名医,在给虚损之人滋补的时候,经常会这样用药:早服补中益气,晚上服用归脾,为什么呢?因为早晨服用补中益气,将阳气向上提,而归脾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晚上服用。
最后,给大家讲个医案:
古代有位名医李中梓,他的故事我在书里面专门写过,他的弟子有一位叫马元仪的,也是名医,和名医尤在泾是师兄弟,马元仪曾经治疗一位患心悸症的患者,这个患者“肢体倦怠”,别的医生以阴虚来论治,没有效果。于是就到处寻求名医,最后找到了马元仪。
马元仪诊其脉“浮虚无力”,于是判断此人之病,是思虑太过,耗伤心神导致的(“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而思虑耗伤心神,最终也会伤脾,因为心脾两伤,所以导致了“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那么,此时该怎么治疗呢?他用的就是这个归脾汤,来“大补心脾”,用了归脾汤二十剂,然后,又用这个方子做成了归脾丸,用来善后,结果,这个患者就此痊愈。
好吧,今天这个归脾丸就聊到这里,这个方子比较平和,现代人整日忙于工作,杂事繁多,耗伤心神的地方特别多,所以,此方一定会帮助到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