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百层剔百日 藏锋于世 治愈国人
何谓“剔犀”?据坤集雕镂篇记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黑户)等覆,或三色更迭。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即在胎质上用红黑两种色漆分层相间髹饰,直至一定厚度后,再施以刀刻。因刀口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和层次的纹路,与犀牛角横断面的肌理纹样极其相似,故名“剔犀”,亦称为“云雕”。
但犀牛本就是珍兽,一只犀牛才有一片的犀牛肚脐自然极其珍贵,于是人们就仿照它的纹路用漆制造了一种层叠的特殊工艺,称为剔犀。
剔犀诞生之初,仅仅是一种“宫廷技艺”,剔犀漆器也主要供皇室贵胄使用,在民间极为少见。直到清朝末年,皇室衰败,大批宫廷艺人纷纷流落民间,而当时的新绛正处于工商业的繁荣期,享有“七十二行城”之美誉。宫廷剔犀艺人纷纷聚集于此,重操旧业,剔犀漆器这只“昔日王谢堂前燕”,从此便“飞入寻常百姓家”。
剔犀漆器胎身主要使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制作木胎器物要精选纹理细、不变型的优质硬木为材,制作卯榫无缝式木胎。而脱胎则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合剂,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坚实、轻盈的剔犀胎体。
剔犀的两种色漆,在胎体上按先后顺序髹涂,每一层漆的道数并不一样,这要依据每一道漆的髹涂厚度来决定。如红剔犀的红漆层要比较厚,因此红黑两种漆层的厚度比大致应为5:1,有时也可3:1。
同样的厚度时,黑漆需要多髹涂几道,按每天髹涂一至两道,要多髹饰两至三天。尽可能在每一道漆干透的情况下,再髹涂一道。剔犀的表面漆,称作“压漆”、“面漆”。要生产出一件覆有百余层漆的漆器,至少需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天。
纹饰是剔犀技艺的灵魂,也是其精髓所在。画师要根据每件器物的形态,用毛笔将图案绘制于漆胎之上,根据器形进行二次创作,着重细节处理,达到线条鲜活流畅、图案富有神韵的创作佳境。
一个好的剔刻工匠,需要多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将剔犀技艺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体现出来。用专用的工具,使层层相间的精美漆纹展现在眼前。剔刻环节要求精益求精,所有纹路需一气呵成,不容半点失误。
最后一道工序使用了一种神奇的材料——灰砖。把从老房子拆下的灰砖碾成细粉,工匠手沾砖粉,细细打磨着成品剔犀器物的每一个角落。细腻的砖粉、掌心的温度、适当的力度,最终会在剔犀器物表面浸下莹润光泽,这种光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莹润,历久弥新。
日月更迭,大量传统技艺被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逝水之中,剔犀漆器工艺得以保存,无疑是极为幸运的。仰赖于能工巧匠的坚守与传承,跨越千年后,世人仍能欣赏到这历久弥新的漆彩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