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春丨行走在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上
“一桥海上悬,横贯北和南。像是龙出海,昂首向碧天。泱泱大海湾,莽莽长桥连。青岛和黄岛,从兹把手牵”。有人在跨越了青岛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后如此赞叹。然而,当我真正行走在这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上,亲身领略大桥的雄伟风姿时,却另有一番惊喜与感慨。
前段时间陪父母双亲到山东小游,从日照到青岛,最便捷的路线就是跨越海湾大桥,直抵青岛市区。从同山高速转入青兰高速,过了黄岛枢纽,大桥的雄姿便映入眼帘。
远观大桥,整个桥身蜿蜒起伏,像一条巨龙横空出世,然后一个轻轻巧巧的神龙摆尾,在云雾之中连接了胶州湾东西两岸,雄伟的塔柱如同两支巨大的龙角,昂扬天际,而红岛枢纽则如同是五条巨龙首尾相连,在海面盘旋飞舞,往来穿梭。
小车开上了大桥,瞬间就变成了观光车。透过车窗,流线型的桥面蜿蜒前伸,极目不见终点,只隐约可见前方高大的桥塔直冲云霄。由于天气原因,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迷雾,犹如给大桥披上了一件透明的纱衣,无形中增添了一份神秘,也挑起了游客一睹大桥真容的欲望。往左边看,是红岛星罗棋布的各色建筑,海岸边的礁石、沙滩在海浪的冲击下溅起朵朵浪花;往右边看,是胶州湾无垠的海面,船帆点点,目光尽头水天相连处已完全融为一色,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在小车的快速行驶中,雄伟的主塔、曲线的桥面、笔直的钢索,随着时空的变化,时而柔美、时而阳刚,参差的线条在浓雾中变幻,桥面的阴柔之美与桥塔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最完美的结合,为胶州湾平添了一抹艺术的风范。
听着车窗外呼呼的海风,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良多。在120年前,美丽富饶的胶州湾,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口中的肥肉,承受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先是德国在1897年发动“胶州湾事件”强占胶州湾,次年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推动了西方各国在华强占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多米诺骨牌,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危机更加深重。而后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无能的袁世凯政府竟然任由日德的战火在自己领土上燃烧,最终青岛又成了日军控制的天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1922年才收回了青岛的主权,美丽的胶州湾在被列强侵占25年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青岛,已成为中国沿海最著名的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之一。
海天一色间,行走在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上,任思绪在海风中飞扬,自由飞翔的感觉在心中奔放,感受着历史的变迁与沧桑,听着后座父母双亲从心底发出的一声声赞叹,心中已暗暗为这次青岛之行提前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注: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特大跨海大桥。起自青岛主城区海尔路,经红岛到黄岛,大桥全长36.48公里,超过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美国切萨皮克湾跨海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第二长桥。2011年上榜吉尼斯世界纪录和美国“福布斯”杂志,荣膺“全球最棒桥梁”荣誉称号。
作 者 简 介
陈晓春,江苏盐城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自媒体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大丰日报》、《心潮诗词》、《人民作家》、《行参菩提》、《草庐诗社》、《文化范儿》、《华锦玉策》、《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等报刊和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