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如何理解《道德经》“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王弼本:天下乐推而不厌。)

圣人是道的化现,无形无名无心无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如此处上,民不感其重重,不堪重负也。人间君王在上,则民不堪其重。老子一个“重”字,让人间君王扪心自问,心有不豫。圣人(道的化现)引领万民,万民心悦诚服。

经文: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上民不是圣人所欲,而是“天下乐推而上之”,就是天下强推圣人为先(暗示天下绝不推霸凌者),而且“而不知厌”,一直推举,不肯罢息

《庄子·庚桑楚》记载了一位名叫庚桑楚的圣人,他只是一位有学圣人,还没有到无学位,“偏得老聃之道”,也就是得了一点点老聃之道。这位半路出家的圣人的境界已经高不可攀。圣人来到一个叫畏垒的地方,闭关修行三年,“畏垒大壤”,获得大丰收。畏垒就是害怕“高名”。

当地人说:“庚桑子初来,我们觉得此人有点怪异,对他没有信心。但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似乎每天都感到不足,但一年下来又绰绰有余,家给人足,不知这是什么道理。这应该就是圣人吧!我们为什么不把圣人供奉起来,当做社神,向他烧香磕头?”今天民间都有古代留下的很多贤人祠,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当地人很想为庚桑子建一个圣人祠,庚桑子听说这件事,心中极大的难受。弟子们感到这不很好吗?为什么老师感到难受呢?庚桑子说:“弟子何异于予?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弟子们为什么不理解我呢?风调雨顺,百姓获得丰收,这是天地的春生秋收的功德,我哪里有功德呢?

我听说天道流行的时候,圣人现世,居住在狭窄的闭关室中,无心于外界,而百姓无拘无束,任心游走。今天当地人私下商议要把我当做圣人供奉起来,让我与历代贤人并列,我难道泄露消息了吗?我破坏了无名法则了吗?我不泄露消息,当地人根本不会知道,出名是违背老聃的教言的,我怎么配称为大宗师的弟子

一位得到一点点老聃之道的准圣人就以“上民”为耻,此句经文的“欲上民、欲先民”不能引申出圣人有欲。百姓的乐推和准圣人的不欲才是本来经义,不可错会。

下一章(六十七章)经文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一句经文就是最好的呵斥,这是圣人的慈悲。“舍后且先,死矣”更是明确界定“圣人欲先之”的内涵,绝不可误读为圣人“欲”先之

后世注释家忽视了上下章之间的经义互补作用,导致错会经义,徒生疑惑。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无身,无有何患?”(十三章)大宗师修无身无我无为无欲,哪里有世俗的目的呢?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二十七章)济世救人才是老子的本怀。苏辙注:“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圣人无为无欲,不会欲上之欲先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庄子记载一位名叫士成绮的学人,他来向老子学道。这位学人说:“吾闻夫子圣人也,吾故不辞远道而来愿见。今吾观子,非圣人也。”(天道篇)我听说夫子是一位圣人,所以远道而来拜见。

但我看到夫子,却不是圣人。怎么回事呢?因为他看到老鼠洞里有蔬菜。老鼠是吃肉的,现在老鼠吃蔬菜,那是你慈悲心不够广大。我看到你作为大宗师还未断人间烟火,竟然还有粮食。这不是非圣人的铁证吗?老子的反应是“默然不应”。

自古以来,士成绮这样的泼粪者不在少数。第二天,士成绮再来拜见老子,说:“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焉,何故也?”我昨天故意刺激老师您,今天心口感到裂开般疼,不知为什么?看来还是不要向圣人泼粪为好。

第四段经文:以其不争,【帛书乙本: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河上公注:“言人皆争有为,无有与吾争无为者也。”世人都是有为的,谁来与我争无为呢?天下莫能与不争者争,寒山拾得问答是不争的最好注脚。千年之后,有寒山拾得来活生生的演绎《道德经》不争妙理,老子应该捋须称奇。

圣人应世,不是来与世人争名争利,而是来传播不争奥义的。世间无圣人应世,则如漫漫长夜,没有一丝文明之光。整部《道德经》都在传扬不争奥义,老子的用心应悉心体会。

世人无法不争,因为世人有我。修不争之德,必须修无我之法。释德清说:“此教君天下者以无我之德,故天下归之如水之就下也。”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业,不必分地位高低,人间的地位高低都是无常的,只有灵性是恒常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灵性负责

此喻圣人在上,天下归之,以其无我也。”不争谦下都以无我为基础,有我就不可能做到不争谦下。“盖无我之至,乃不争之德也。”(《老子道德经解》六十六章解)《道德经》传播不争之德,就是传播无我胜义。

严遵《指归》说:“由此观之,卑下之为道也大矣!百害不能伤,智力不能取。”不争之德不可思议。圣人“容卑辞敬比于庶人,视身为地,奉民如天,”圣人容色卑下,言辞谦逊如同仆人,把自己当做地,把百姓恭敬如天。这样就真正学到了江海谦下不争的大德了。

上章宣说守愚教义,此章的谦下不争教义是守愚教义的践行。经文争议。此章争议主要集中在“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中二个“欲”字。第七章也有类似经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注释家会产生手段与目的的疑惑,把下之、后之当做圣人的手段,上之、先之当做目的,这样就把大宗师当做鬼谷子这样的谋略家了,谋略家与阴谋家是一步之遥,结果就把大宗师的福音当做不堪了。

(0)

相关推荐

  • 爱人利物 和合包容

    大道慈悲,天尊度人. <道德真经>是道祖太上老君,化身下降为太上老子时所著.太上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 ...

  • 道德经日课066丨人生的高境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66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 ...

  • 道德经解读: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什么意思呢?这话出自<道德经>第66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 ...

  • 为什么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总是喜欢用江海来作比喻,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江海,正是因为它在所有河流的最下游,不论是河水.雨水.脏水它都默默包容和 ...

  •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人误解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聊聊第22篇,争之无益. 这一篇也是道家思想"为而不争"的名篇,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 ...

  • 道家李耳的道德经最厉害的八种思维理解透了...

    道家李耳的道德经 最厉害的八种思维 理解透了万事皆顺 以数为本了解自己 以易为根认识自己 以算为用超越自己 1⃣ 乾坤对立统一思维 高下美丑前后祸福 这些都是相辅相成 阴阳互补对立统一 甚至在某种条件 ...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慧言慧语 你知道吗?如果你每一天要面对的生活都不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的时候,但你又不得不面对这些生活的时候,其实你便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你当下的生活过的更好. 我很欣赏朋友圈能励志的姑娘,所有的成功 ...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赏析 这是庄子讲朴素之美的一句话. 朴素,接近于自然. < 老子 >一书中,共有6章8处都提到&q ...

  • 写点牛叉的东西,读懂《道德经》的法门,在于如何理解第一句

    写这个题目,自然就要写一些对得起这个题目的东西. <道德经>开篇两句话,所有人几乎都会背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却困扰了90%的学 ...

  • 太极禅乐 |《无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