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其无死地”?“善摄生者”与“善养生者”有何区别?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段经文: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以其无死地”才是善摄生者的大能,无情欲才是真正的无死地。为什么“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列举出来有六种答案。

1,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是善于躲避,善摄生者不入危境,不入兕虎之地,不处兵争之地。这样的解释比较浅。

2,神明庇佑。河上公注:“言神明营护之,此物不敢加害。”佛教徒认为在危急之际,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够避免险境。玄奘法师一个人西出求法,经过荒无人烟的沙漠,常人几乎是无法活着回来的。但玄奘法师凭着坚定的信仰,口诵《心经》和观世音菩萨名号,战胜了无数死亡境地,终于求法成功。这种力量是世人难以理解的。

3,圣人藏乎天,故无形质。庄子说:“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比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同上)出就是显形,入就是藏形有生于无,这个无再次否定,是无无(严遵之“无之无”),更是没有形迹,圣人就藏在此地(无无之地),当然无死地,谁也无法伤害他。

4,同气不伤害。婴儿为什么不被伤害呢?因为心中有强大的和气,大人可以感受到这种强大的和气,所以大人爱护有加,不会轻易生起伤害婴儿的念头。这是同气之故。大人本来也有婴儿般的和气,但随着年龄长大,就失去了这种强大的和气。一旦看到婴儿身上强大的和气,正是久旱逢甘霖,生出无限的渴望。

这叫同气不害善摄生者如同婴儿身上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和气,自然不会受到伤害。兕虎是否也能如人一样感受道善摄生者强大的和气呢?老子认为是可以肯定的,老虎和人本来是同气的。印度修行者在山上遇到眼镜蛇,据说也能让眼镜蛇安静下来。所以印度蛇艺人有自己的秘诀,可以与蛇共舞。

5,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善摄生者“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如槁木之枝而心如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哉!”(庚桑楚)善摄生者没有所求,身体如同枯树之枝,心如同死灰一样没有欲望的热气。祸福不能加之于他,故人是无法伤害他。但兕虎呢?身体真的如同枯树之枝,心如死灰,兕虎看来不会伤害“死者”。刀兵呢?谁会用刀兵砍杀枯树呢?这是庄子的“卫生之经”。

6,身体是假借,弃之如弃土块。庄子说:“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大宗师)既然是假借,扔掉就无所谓。这也是无死地。庄子说:“如果把我的右臂化作鸡,我拿它来早晨鸣叫,喊人起床。如果把我的右臂化作弹,我拿来弹射猫头鹰,吃一顿美味的烧烤。如果把我的臀化作轮子,我就把它安装在车上,我作为一个车夫,用我的神识当做马匹,架着这辆车子飞奔起来。”这是假借和变化来理解。(同上)

善摄生者是变化无穷的,所以没有死地。老子和庄子的心流无比强大。摄生是老子开启的道家思想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不是核心目标。后世道家却把摄生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目标,甚至把炼金术(点石成金)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这就违背了老子的主流思想

庄子的内篇中有《养生主》一篇,与此章经文关系密切。什么是养生主?释德清注:“皆知养生,而不知养生之主。苟不知养生之主,皆为不善养生者也。摄,养也。盖闻善养生者,不养其生,而养其生之主。然有其生者,形也;主其生者,性也。性为生主,性得所养,而复其真,则形骸自忘。

(释德清《老子道德经》五十章注)世人混淆了养生与养生之主(庄子的养生主)的区别,老子此章经文的“善摄生者”不是善于养生者,而是善于养生之主(养生主)者。养生与养生主是完全不同的,世人所提倡的养生正是老子所摒弃的。

后世和今天的养生是养形,养生主是养性,滋养自己的本性(天性)。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养生是养“子”,养生主是养“母”(守母)。王弼提出《道德经》主旨是崇本抑末,本是母,末是子,善摄生者是善养主者,不是善养生者。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通达生命者,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通达命运者,不追求命运无法改变的东西。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可悲啊,世人以为养形足以使生命长存。但这是不可能的,人在世上还能做更有价值的事吗?

庄子提出养生主的内涵是“弃事则形不老,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同上)要超越人间的事,忘记这个形体,与天地为一。这是养生主,这就是善摄生者。聚合起来可以显形,散开来则是万道光芒。这是龙的法象。所以说:“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只有龙的法象,才是“无死地”。

经文争议:“十有三”是此章的最大争议。王弼注“十有三”就是十分之三。但战国末年的韩非子解读为“四肢九窍”,河上公注“九窍四关”,意义相同。严遵解读为内外各十三,外十三是“四肢九窍”,内十三分为“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适,生之徒也”;“”有十三:“实有浊扰显众刚强高满果泰费,死之徒也”。

河上公注与韩非子和严遵(弟子杨雄公元前53-后18年)一致,从此章注文可以推断河上公注的年代明显在王弼之前(226-249年),但在严遵之后。汉末张道陵(34-156年)是道教的创始人,作《老子想尔注》,注解与河上公风格较为一致,后人认为河上公注和《老子想尔注》推动了中国道教的诞生。

河上公注分为八十一章,严遵分为七十二章,《老子想尔注》不分章(敦煌本只有道经部分三十五章,德经全部遗失)。河注应该在严遵后张道陵前。《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均是八十一章,可见八十一章的分法与九九八十一有关,河上公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是继承了汉代的传统,且十分合理。王弼是继承了河上公的分章法,没有改变。严遵把三十九章和四十章合为一章,这是合理的。

结合严遵注、河上公注、张道陵《老子想尔注》和分章法,证明河上公在严遵后,张道陵前是有依据的。葛洪《抱朴子》认为河上公是汉文帝时代人,这可能太超前了。

确定了河上公的大致时代,就能够理解王弼注有些地方比较简略,那是因为河上公注已经阐述清楚。河上公和张道陵具有更多的道教神秘主义倾向,严遵的本无论很明显,王弼继承了严遵的本无论,但没有继承河上公、张道陵的道家神秘主义。

老子此章敬挽提出了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成为无死地的善摄生者庄子提出了养身主,贬斥庸俗的养生,这是值得深思的。心流是养生主的关键,培养和气的心流对于养生主很重要。

养生和养生主(善摄生)是对立的二个看待生命的途径,会产生二种完全不同的心流。养生就是养形,是形体更加长寿养生主(善摄生)是培养不生不灭的心流,即“死而不亡者寿”的心流。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养生主见素抱朴是保持淳朴本性,少私寡欲是断绝情欲,绝学无忧是不生邪见,安住在无念的玄同大定中。这就是善摄生者,这样的人才是无死地。安住在如如不动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强大的和气使兕虎无伤害之心,甲兵无伤害之意。

养生属于物质世界,养生主(善摄生)属于心流世界。把养生主(善摄生)混同于养生是后人的迷误。今天的养生热应该引以为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