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更是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体现。从应用型大学的起源、特色标准、国外先进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以及我国市属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方案等方面入手,为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市属高校;国外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于2015年制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2018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宏观引导,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逐一研究并明确市属高校办学定位,推动其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此,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对市属高校进行全面考察,近日印发了《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怎样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北京市属高校转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走什么样的路径?本文就市属高校转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出一些思考,希望从源头切入,深层次探析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建设标准,同时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制定符合市属高校实际的建设方案,提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追溯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的起源

1.应用型大学的由来

应用型大学最早出现在欧洲,其英文名为“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在《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中,“应用型大学”被定义为“一类特别的高等学校,在这类高等学校,学生的实践性培训比在综合性大学更为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不断进入生产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对各领域内的技术人才需求量猛增,美国等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中逐步分化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带动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化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并不断细化。各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转变教育理念,许多欧洲国家将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短期内涌现出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新兴的应用型大学肩负开展应用研发创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和就业等多重使命。

2.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起源

我国应用型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学术界,最早提出“应用型本科”概念是在1998年,当时就职于江南学院的龚震伟认为,传统本科教育脱离实际和实践,加强应用性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要求[2]。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会上“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10年7月,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建设标准

与国外相比,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短,对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把握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和标准是市属高校转型建设的关键,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须从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三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1.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核心是应用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育着力点,专业和学科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为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培养高层次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型大学是以服务地方或行业,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其办学定位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取决于为区域培养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时的定位应当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办学定位应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特色。

2.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大学主要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区别于技工,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的是实践创新能力。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科技应用方面的知识、技术的积累和素质的提升,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需求。

3.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

处于职业教育顶端的应用型高校以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传授和积累技术技能为主,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在于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多为改造世界[3]。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等方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为地方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教育尤其是要致力于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应用型大学将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产业、对接企业作为重要目标,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营造多方共赢局面。

国外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

1.美国应用型大学

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办于19世纪末,一般为两年制,是集多种教育类型于一体的专科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在服务面向的社区性、办学职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办学的开放性和经费来源的多渠道[4]。社区性是社区学院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最根本的特点,社区学院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以本地社区为中心。社区学院的办学职能包含社区服务、升学准备教育、补偿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办学职能的综合性决定了社区学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转学教育、返回工作岗位的培训、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社区学院的开放性也是别具一格,对学生而言,有教无类,学制有弹性;对教师而言,来去自由,专兼职皆可。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遵循“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联邦政府资助、州政府拨款、地方税收、学生所缴学费和其他零碎收入等都是其经费来源。社区学院产生后,因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经久不衰,在21世纪,被人誉为美国通往未来的动力[5]。

2.德国应用型大学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德国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大学又不专注于此,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据统计,无论是在校生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均占到了德国高校人数总量的40%以上。其中,德国60%以上的注册工程师、50%以上的计算机和商务专业人才毕业于应用科技大学[6]。学校的办学特点主要包括知能结构的复合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产学研合作的紧密性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一般为四年,学校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企业培养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学校教授普遍具备多年的相关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内外有许多设施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德国应用型大学特别看重产学研合作的紧密性。学校鼓励教师创办自己的公司或直接参与企业的工作;另外,学校设立独立的应用性研究中心,作为科技孵化基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这样学生毕业时不用经过太多培训就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3.法国应用型大学

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一个国家,两种高教”的二元体制,即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和专门性高等教育机构两个系统并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法国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严峻考验,人们发现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比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世界高校排名前100所中,法国的应用型大学相较综合性大学一直有着更高的声誉。这得益于它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通专结合性、教学的应用性、学校管理的高效性。法国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行业培养具有顶尖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法国有不少具有显著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如巴黎高等商业学校的毕业生很多都是善于社会人际交往,管理技术高超卓越的商业精英;巴黎理工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著称;国立行政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公务员和高水平教师。法国应用型大学在修业形式上实行学年制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更加注重课程的通识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校都有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实习实训场所。学校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十分精简,主要由校长直接负责,设立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辅助校长工作。另外,学校还设有秘书处,负责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4.米兰应用型大学

米兰应用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是米兰理工大学,学校在欧洲的理工大学中排名前20,它拥有1,000多名教授,4万多名在校生,9个学院,17个系,7个校区,是意大利最大也是最负盛名的理工大学[7],米兰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在“应用性”这个大前提下,米兰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本科到博士,侧重点均有不同。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侧重于“基础性”,即传授学生基础性科学知识和培养基础性职业能力。对于硕士生的培养,侧重于“深入性”,即传授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进行更专业的培训,还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博士生的培养,侧重于“独创性”,即引导博士生独立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得出独创性的成果。另外,米兰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格外重视传授应用性知识和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北京市属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方案

1.开展高相关性理论探索,加强转型发展顶层设计

从政府、学校、企业等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高起点、全方位、系统性、多层次构建转型发展战略体系,全力促进市属高校平稳有序转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从政府层面上看,要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指导市属高校转型建设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接,从领导小组、战略、规划等维度不断深化有关高校转型的总体布局。从学校层面上看,要认真落实中央、北京市委关于高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转变思想观念切入,从调整学科体系入手,从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发力,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以“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谋划为契机,做好实施方案,做到“真转型”。从企业层面上看,要与政府、高校建立联动机制,深入掌握政府经济工作动态,与高校积极互联互通,将自身发展目标和对人才需求与高校建设发展有机结合,培养“实用、耐用、管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2.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在国内形成比较优势

基于政府主导、行业主为的动力供给,应用型大学更重要的是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协同创新中心。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学科群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行业设定,重点发展应用型和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实现对学科专业全面的调整和建设[8]。要根据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要立足市情和校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突出本校特色,在服务地方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上“有为”“有位”,力求建成一批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专业。

3.引进优秀人才参与办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优秀人才范围,强调人才的专业应用技能和社会贡献,拓宽引进渠道,完善柔性化引进人才机制,如采取聘任客座教授、企业导师、企业经理人等弹性聘用,以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水平,保证以当地经济社会需求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在优秀人才引进过程中,高校应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形成合力,多角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吸引他们来校参与办学,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最大程度尊重人才,让他们在一个舒适友好的环境中投身建设,激励他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4.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多元的,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是兴办主体,大学是实施主体,企业是参与主体。因此,教学任务要与当地企业发展紧密结合,高校要不断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9]。首先,要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与校企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形式多样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次,结合课程教学,搭建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通过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和走进企业的科技服务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增强科技服务实践的能力。最后,部分课题组还可以根据企业研究需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学生的科研深度与广度,同时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作者:何裕 钱丹红,单位:何裕,北方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钱丹红,北方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A/OL].(2015-10-21)[2020-08-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龚震伟.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的培养[J].江南论坛,1998(3):3-5.

[3]李书涵,欧阳忠明.新时期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理论诉求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2):5-11.

[4]王丽芳,曹娣,马艳芝,等.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412.

[5]陈微.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宗旨、课程规划、师资要求及经费来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4):54-56.

[6]钟小斐.借鉴德国经验 建设应用型大学[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1-4.

[7]About the University[EB/OL].(2009-02-05)[2020-08-31].http://www.polimi.it/english/about_the_university/?id_nav=-2.

[8]黄达人,等.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9]朱国华,张勤.应用型大学建设:整体背景、目标定位与优势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4):54.

[10]李德才.创新应用型高校治理结构的思考[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4):14-18.

《北京教育》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