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23,曲则金,枉则定
23.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mù)能与之争。古之所胃“曲全者,幾语才(哉)”。诚金归之。
理解点:
这一章像是尹喜问老子如何协调自我和“道”的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下庄子《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所谓“齐物”,是指世上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根本的差别。人“以心观道”,因而造成了不同角度、不同标准的差别。庄子主张要“以道观之”,以“道”观万物,则万物无是无非、无彼无此、无生无死、无物无我,万物一齐。
《齐物论》说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通释:什么是“朝三”?管理猴子的人(狙公)给猴子(狙)喂橡实(芧)时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众猴子闻之大怒。管理猴子的人又说:“那这样好了,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众猴转怒为喜。庄子总结道:“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意思是:说法和相以及说法和相所代表的实物本性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人们喜好厌恶的心理作用,才有了各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圣人将自己的意识控制在中和的状态,没有是非之分的概念,(就像前面老子说的“唯与诃,其相去几何?”)自我停泊在道的状态中,一种自然发生的均衡状态中,这就叫各得其所的两行。
曲:《易·糸辞》:“曲成万物而不遗。”
金:《说文》:“五色金也。黃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違。”
一个球体,曲面的屈力处处相等,那就是一个完满的状态。球体是最持久、坚固的。也可以理解成易经中的曲成万物而不遗。枉者:邪曲,就像木直中绳,可以随意弯曲,以全物性,以其不自正而使万物定。(我们现代物理知道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你把这些粒子串成任意的形状就可以组成一个个不同的事物。)洼的地才会盈水,只有凋敝了才会再新生。少,意味着获得。多,意味着困惑。这就如一个房间,东西少了,空间却多了。反之,东西多了,房间也就拥挤杂乱。也如,书念的本数少,但是精读了,收获反而大,念书虽然涉猎广泛,但是反而容易让人迷失。(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这里说明事物是在对立矛盾中发展,相互转换。谓之两行,一个东西,两个侧面而已。和前面庄子说的齐物论是一个意思。
(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里重点要理解的是“一”,14章中提到的“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庄子“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人的自我(人之道)和本我(天之道)融为一体。通释:因此,圣人以这种特定的(人之道)和(天之道)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模式,把我们的身体放给道来管理,让它像放牧一样的自然而然的进行蓄养。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你进入了道境,看到了“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復”你因此明白了这是一种常态。不是自己通过自我想象想出来的,而是进入道境,亲见、客观观察的一个清楚明白的结果。没有自己对自己强制刻意的要求(例如强制要求自己吃素,刻意去入静等等的自罚,因此你才进入道境的。这里用的弗矜,特别的妙,上章告诉你像吃糯米,要有自我的一个探索,但不能多,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mù)能与之争。”重点是理解“莫(mù)”: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日落时。也就是一种既醒又寐的状态,即指形容进入道境的状态,非常的妙。
通释:只有让自我意识不去争这个身体的管理权,通过进入日且冥的觉醒状态才可以争取到体会这种高级模式的机会。
“古之所胃“曲全者,幾语才(哉)”。诚金归之。”以往所谓的那些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种种委曲求全者,微言奥义,谈玄弄妙,晦涩难明,他们是根本讲不清什么是道的。诚心进入像球一样的完满的二行皆可的状态才可以回归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