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 哲学最难是语言(下)

人生就是这样,不怕慢,就怕站。

——坤鹏论

一、语言是工具,也是艺术

坤鹏论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思想的工具,也是声音和符号的艺术。

因此,世界上所有语言和文字在工具性上基本是相通的。

不同民族、人种、国家的语言和文字能够通过互译并被理解。

但是,它们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

文字的艺术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书法艺术,不管是汉字,还是字母文字。

当然汉字因为属于象形文字,更具有承载艺术的空间,所以,书法成了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语言呢。

它的艺术性,需要从小在相应的语言文字环境中成长,并且还要有系统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充分理解和体会。

天天说、日日看,就像那句老话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重复得多,不仅是熟练,还会演进为艺术。

想想看,手艺、技艺、工艺、武艺……这些词无不在揭示着这个道理。

所以,这也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坚持,是通往更高境界、通往成功的阳光正道。

毋庸置疑,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品——诗歌,就是语言独特艺术性的最典型体现之一。

我们中国人都觉得唐诗宋词很美。

可是,如果将它们翻译成白话,无论如何,那种古汉语独特的美,比如:对仗、韵律、写意、境界等,都将被冲淡成了白开水,全然没了意境在朗朗上口中油然而生的那种诵诗所特有的感觉。

同样道理,比如:叶芝,他是世界闻名的爱尔兰诗人,他的诗堪称美轮美奂,但是,那也是在英文原版的情况下。

一旦翻译,比如:翻译成中文,如果你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觉得有多么好。

国人对叶芝那首《当你老了》比较熟悉,坤鹏论看了很多翻译版本,真没发现谁的翻译能让我心服口服地感叹它是人间神作。

同样道理,我们的唐诗宋词被翻译到国外,也会是一样的尴尬。

也就是说,不管翻译得如何信达雅,都会让原作失掉堪称灵魂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语言在几十万年的使用中所形成的,那种只有本民族才能欣赏、体会的味道,堪称艺术的味道。

比如:很多词语是带有丰富背景的,就像成语,它们背后基本都是一个个历史故事。

再比如:很多词语带有强烈的感性,同样表达一种心情,用词的不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还比如:诗歌都讲究遣词造句,字斟句酌,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最能说明此点。

因此,将一国作品翻译成另一国文字,特别是带有艺术性、思想性的内容,往往就像本来用顶级茶叶泡的茶水,翻译后却变成了普通等级茶叶泡的,寡淡到了无滋味。

在《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中,坤鹏论曾介绍过黑格尔对《论语》和《易经》的评价。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对于《易经》哲学,他这样评价道:“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

在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看来,黑格尔真黑,这话说得也忒不中听了吧。

不过,咱也别暴跳如雷,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而且,不管多么牛的人,他说一句话,可能一时会有效果,但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才是最好、最终的裁判。

往深了思考,东西方思维模式、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是重要原因,这个后面坤鹏论会专门讲,这里不赘述。

往浅些琢磨,不懂汉语的黑格尔根本无法体会到《论语》、《易经》等经典在几千年传颂中形成的堪称艺术的韵味。

这种韵味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这种韵味使人每每念起,便会随之思考;这种韵味朗朗上口中起到了促进传承的作用。

同样道理,不会德语的我们,也一样感受不到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极力推崇的德语诗歌中特有的韵味。

正因为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工具部分可以通过翻译言传,而艺术,从来都是意会,基本无法言传。

二、象形的中文与字母表的外语

语言障碍的问题,在中文环境下尤为突出。

因为,世界大部分语言基于字母表,它们同宗同源,而汉语则完全是另类,是象形文字的后裔。

这样下来,翻译成汉语,不容易,反之,亦然。

而且,汉语的信息熵相当高(可参看《为什么汉字信息熵大,表现出来的却是言简意赅?》),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字有着众多含义,这更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再加上就连中国人都要学习才看得懂的古汉语。

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迥然不同的特点——中国哲学家惯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表现自己,明述与暗示结合,读者需要自己从字里行间去会意。

道家思想认为,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

一旦语言已经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应把它忘掉,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被并非必要的语言所拖累呢?!

这个思想贯彻在中国几乎所有艺术中,包括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

所以,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绘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坤鹏论甚至认为,它们的明述都不是重点,肉眼看到的都只是浅浅的表面,其中蕴含的暗示才是关键所在。

显然,这和西方哲学所认为的“语言是思想的边界”完全不同了。

中国哲学著作具有的暗示性,也就是提示性质,很难翻译。

就算是被翻译成外文,也就由暗示变成了明述,直接丧失了它的提示性质,更是将读者的思想限制住了。

这就导致了原著最有价值的味道没了。

我们说,中国人要想原汁原味地学西方哲学,往往要先学外语,读原著。

其实,西方人想要学中国哲学,更需要有良好的中文及古汉语基础,不仅读原著表面的文字,还要去领悟其中内涵更丰富的暗示。

当然,儒家思想相对容易些,因为它基本属于伦理学。

最难还是道家思想,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光是《道德经》,自古以来,就算是咱们自己,对它的理解也没有达到完全统一。

坤鹏论认为,中国人含蓄内敛、谨慎小心、爱琢磨事等特征,与中国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三、翻译的三个都要硬

在没有能力阅读原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赖翻译作品。

可想而知,这对于翻译者的考验有多么巨大。

起码三个方面都要硬:外语要硬;哲学要硬;本国语言也要硬。

因为,哲学是语言的游戏,很多哲学著作满篇都是词意微妙、无法确切翻译的语句,这就要求翻译者即能悟透原文深意,明白其中的哲学思想,还能用本国语言原汁原味表现出来。

当年海德格尔特别推崇道家思想,晚年时试图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将《老子》译为德文,可惜只译了八章,两人就停止了合作。

据海德格尔自己说:“如果我对一种语言不熟悉的话,那么我对此表示怀疑……对于我们来讲这一语言的整体本质是多么陌生;我们尝试了之后,便放弃了。”

确实,这个尝试真不容易,因为如果是将中文古代经典翻译成外文,这里面所面临的困难又多了一重,那就是还要对古汉语进行翻译——古汉语→现代汉语→外语,再加上前面讲的中国哲学充满暗示的特点,更是难上加难。

可以说,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阅读某种哲学著作,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确会有困难,这里面有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障碍。

而且,任何翻译的文字,说到底,只是一种解释,当翻译者将一句话译成另一国文字时,就已经不是原作者的了。

比如:当把《老子》书中的一句话翻译成英文时,翻译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它的含义。

同时,对于处处藏有暗示的中国哲学经典来说,译文通常只能表达一种含义,而原文却可能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

原文是提示性质的,译文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原文中的丰富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大部分丢失了,或者说是,很难翻译过来。

可以肯定地讲,无论一个译本如何力求完美,它总不及原著。

五世纪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将佛教经典译成中文,他曾说,翻译工作如同嚼饭喂人。

显而易见,饭菜最初始的香味和鲜味,是不可能品尝到了。

四、怎么办?

对于语言障碍的问题,坤鹏论在哲学学习中不断遇到,有个办法可以尝试,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细品,字斟句酌,以前讲过的拆句法、拆词法,非常好用。

而且,一定要多买几本书,原著之外一定要买解读类的书,这样就可以针对一个概念看到不同人的阐释,就像现象学的描述,不同角度地观察,自然能将事物看得更清楚。

千万不要贪多。

看书又不是竞速比赛。

贪多嚼不烂的情况在哲学中尤为突出。

读书,看多少永远不是关键,关键是书中的东西有多少真正通过思考转化成了你自己的思想。

其实,任何事都是如此,并且越难越要如此。

化整为零,持之以恒,累积点滴进步,乃致胜之道。

就像坤鹏论和孩子一起坚持每天跳绳,第一天跳200个,之后每天增加100个,现在已经每天跳3500个了。

如果上来就将目标定在3500个,光是体力都难以达到,有心无力,很容易半途而废。

人生就是这样,不怕慢,就怕站。

一天比别人多读10页读,只要坚持,一年就是3650页,少说也是10大厚本书的超出。

而坤鹏论之前多个系列,比如:熵系列、信息熵系列、复杂性科学系列、财报分析系列等,都是秉承着“不怕慢”的理论啃下来的。

人生苦短,越是苦短才越要追求每分每秒的质量才对。

生活如是,学习更该如是。

而且,生活、学习等都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根基越是稳扎稳打,后面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上周,坤鹏论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对于打牢基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为孩子班里几个学霸的共同特点是:笔记、作业、学案、小测验全都做得一丝不苟,而且基本都没报什么课外班。

这也让坤鹏论联想到自己上学时,但凡笔记做得好的课目,成绩都不差。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英语。

那时候,是初一才开始学英语,第一学期我学得相当烂。

反省之后,我从笔记入手,课前写预习笔记,记好课堂笔记。

只要是生词,都要工工整整地将字典里的释义和例句抄在笔记本上。

这里面有个关键是,认真地对待写在笔记里面的每一个字。

要达到每每翻看时,都要有欣赏艺术作品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因为,所有事情都是做得好了以后,才会真心地热爱,主动要做得更好。

接着就是熟读课文。

每天将所有学过的课文读三遍,不刻意追求背,因为这样的话,背下来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很快,坤鹏论的英语从落后追成了全班的名列前茅。

另外,对于课外班,我也有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除非孩子强烈地喜欢,可以用带有提高性质的课外班来锦上添花。

如果因为成绩差报课外班,效果很可能并不好。

而且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课上不会没关系,反正还有课外班呢。

人吧,只要产生依赖心理,自己的能动性就会大大减弱。

其实,很多时候,报课外班不过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一种心理补偿和安慰。

再就是凡以哲学为主题的书,讲的内容必定都是人类共通的困惑和问题。

我们可以转而将哲学视为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进入深入思考、探究,领会哲学家的观点。

人就是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一关己无比积极。

因此,哲学,没有先后顺序的一定之规,何时开始,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坤鹏论建议,可以从你最近或一直以来最大的疑惑、想不明白入手,看看哲学家是怎么说的。

不少人,包括我在内,就是这样哲学入门的。

另外,哲学思想的陈述永远要以清晰为准绳,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有不少哲学著作晦涩难懂,但是,文化和语言可能是主要原因,如果是看原著,就会好很多。

做哲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俗易懂,而不是卖弄文字,请谨记!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57)

    原著连载(57)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往往局限在使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风格去阐述它.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内 ...

  • 【周一:成长】无意中想起这部电影

    早在1930年,就有人想把<阿Q正传>改编成电影,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说,<阿Q正传>"实无改编为剧本和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 将只剩了滑稽", ...

  • 汉语思维的密码3

    只有西方的哲学家才干这件事,中国人,从古至今,有自己的哲学态度,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分析.个人以为哲学分析是张麻子这种牛人才能干的事情,实在太痛苦.太烧脑,也太容易迷失. 思维潜伏在语言中,语言是思 ...

  • 每日荐书2021071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论文字学>: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也被视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首次出版于1967年.1966年,德里达与巴特.拉康等参加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主 ...

  • 中国思想中“真理”之阙及其文化意义

    本文作者周建漳教授 摘要 中国哲学中是否有真理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判断问题,关键是对"真理"及其"有无"实质的具体分析与阐释.在西方哲学中,"真理& ...

  • 坤鹏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 哲学最难是语言(上)

    就算你穿上了最专业的游泳衣,也不代表你就会了游泳,哲学也不是会说几个名词术语就证明你有智慧了. --坤鹏论 一.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 做哲学首先是一种陈述活动,这种活动要尽可能清晰和 ...

  • 坤鹏论: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下)

    做学问这个词讲得很好,学问好不好,关键在"做"字,所以,哲学界也总是说做哲学,而不是学哲学. --坤鹏论 一.恩培多克勒说:"一"是四种元素 在恩培多克勒之前的 ...

  • 坤鹏论:读《高尔吉亚篇》 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下)

    常人不易成功,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这样的精神力和行动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知而知之. --坤鹏论 一.两种幸福观 总的来说,<高尔吉亚篇>是两种幸福观的碰撞: --苏格拉底的灵 ...

  • 坤鹏论: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下)

    最令人难堪的不幸,莫过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因为好的事物往往是在被丢掉后才真正懂得它的好. --坤鹏论 一.真理是什么? 这里坤鹏论先要强调一点,古希腊哲学思辨的基本特征是:真理并不是通过艰难的苦思冥想 ...

  • 坤鹏论:寻找“语境中的思想”

    科学主义之下,我们的眼中只有前进前进前进,而不考虑人在旅途的我们到底是享受还是遭罪. --坤鹏论 一.由施特劳斯重温尼采的天才预见 如果说柏拉图决定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那么,尼采则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现代 ...

  • 坤鹏论: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人主要生活在语言之中

    人类用语言追求真理,而语言天然的欺骗性却在伪造着真理. --坤鹏论 伯克整个修辞思想的出发点是对人的一个基本设定--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初看平淡无奇,细思内涵深远. 伯克正是由它展开并谱写出了其宏伟 ...

  • 坤鹏论:语言就是修辞(下)

    如今的我们读着尼采的或著作或文字,总会不自禁地感叹他的极度超前,甚至怀疑他不是生活在19世纪而是就在当下,我们总是被其中蕴含的精深哲理而倾倒,迷醉于用语言咀嚼语言的奇妙感觉,甚至还会不自觉地被他带到并 ...

  • 坤鹏论:语言就是修辞(上)

    创造的难度远远超过解释.延伸和拓展,如创业,如做事,从0到1都是最难的,思想尤甚. --坤鹏论 一.修辞学,从来没有现在这样与我们息息相关 坤鹏论在对修辞学历史的介绍中,现代部分讲的很简洁,这是因为我 ...

  • 坤鹏论: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下)

    很多常识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审视下,都会败下阵来. --坤鹏论 一.色诺芬尼的真理与意见 色诺芬尼提出"意见"与真实者和真理(也就是"一")相对立,他这样吟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