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保定,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文物遗迹,它就是位于保定市体育场东侧一排高高围墙内的“保定淮军公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近二百户居民曾在此居住,也正鉴于此,才使这座记录淮军历史的古建筑群得以相对完好的保存。
保定淮军公所,建于光绪十四年 (1888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建造,建筑工匠和材料大多出自李鸿章的家乡安徽,因此主体祠堂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同时又建有供安徽同乡和淮军同仁聚会的公所区,为典型北方四合院建筑,实属一处南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珍贵历史遗存。“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91年,保定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至今,国家文物局投资三千多万元,对淮军公所内的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展现历史原貌。修缮效果得到各方专家、领导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将陆续开始院内环境整治及展览陈列,并对公众开放。在正式对外开放前,淮军公所博物馆计划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初识淮军公所》系列,重点介绍公所内南北风格兼容的建筑特色,提前揭开这座古建筑的神秘面纱。(点击下面蓝字,跳转观看)
初识淮军公所|第一期:公所“三雕”之砖雕
在古城保定,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文物遗迹,它就是位于保定市体育场东侧一排高高围墙内的“保定淮军公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近二百户居民曾在此居住,也正鉴于此,才使这座记录淮军历史的古建筑群得以相对完好的保存。保定淮军公所,建于光绪十四年 (1888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建造,建筑工匠和材料大多出自李鸿章的家乡安徽,因此主体祠堂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同时又建有供安徽同乡和淮军同仁聚会的公所区,为典型北方四合院建筑,实属一处南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珍贵历史遗存。“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91年,保定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至今,国家文物局投资三千多万元,对淮军公所内的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缮,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展现历史原貌。修缮效果得到各方专家、领导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将陆续开始院内环境整治及展览陈列,并对公众开放。在正式对外开放前,淮军公所博物馆计划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初识淮军公所》系列,重点介绍公所内南北风格兼容的建筑特色,提前揭开这座古建筑的神秘面纱。今天推出第一期:公所“三雕”之砖雕。徽州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和竹雕而闻名中外,保定淮军公所的建筑群中,随处可见雕工精美寓意吉祥的砖雕、木雕和石雕,每幢建筑上的雕刻,件件都称得上是艺术品。砖雕主要设置在脊饰件、门窗罩等处。其中祠堂祭祀区的砖雕为典型的南方做法,使用特有技术烧制的水磨青砖,雕刻手法多为圆雕、透雕、浮雕和镂空雕,雕工精巧,风格细腻,采用立体写实的手法将画面中的每个人物或动植物刻画地栩栩如生,装饰意味极强;公所区的砖雕为北方做法,雕刻手法以浅浮雕、平雕为主,风格庄重浑厚,古朴质感。公所内典型的砖雕如南大门牌楼正脊的蔓草纹、岔角及额枋的花草;戏楼南门的门罩;李文忠公祠院内东、西月亮门及脊饰件;昭忠祠正门东西次间的六角盲窗;祠堂管理办公区墙上的窗罩;公所院屋脊及天沟出水口等。1、南大门额枋中间雕刻莲花,莲花象征君子一尘不染的高尚品格,是圣洁耿直的代名词,且莲花繁茂而莲蓬多籽,是对生命繁衍的暗喻和象征,寓意淮军及家族能像莲花一样子孙满堂,多子多福。2、南大门屋面正脊为蔓草花纹,蔓草是一种蔓生植物,因滋长延伸,长蔓不断,被寄予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用在公所正门,寓意淮军发展壮大,长久兴盛。3、戏楼南门的门罩:中门正中雕福禄寿三星,三星两边各有一个花瓶,花瓶中插着三支方天画戟,寓意平升三级;花瓶外侧分别为两头狮子,东边为公狮戏绣球,西边为母狮带着一只小狮子;下方中央为一匹马和一只灵猴,灵猴手中拿有蜂巢,寓意马上封侯;上方的三幅图从左到右分别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和李白醉酒;门楼上方左右各雕一鳌鱼,鳌鱼可吐水且形似龙吞火,有消除火灾的寓意;周围雕有老鼠与葡萄,寓意多子多孙。东门中间雕刻为富贵鸟,寓意太平富贵;西门中间雕有芙蓉花、凤凰、牡丹等寓意富贵荣华、锦上添花、吉祥如意等。整个画面疏密得当,明暗协调,为多层次、深浮雕,雕刻技巧达到了精细入微的地步。4、月亮门为精美的砖雕,中间雕牡丹花等花草,寓意吉祥富贵;门楼上方左右侧的砖雕为鳌鱼。5、昭忠祠正门东西次间的六角盲窗,图案中心是变形的“寿”字,四周环绕着五只蝙蝠,蝙蝠与“福”同音,俗称“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盲窗为典型砖雕,而窗框为汉白玉石雕。6、祠堂管理办公区的砖雕窗罩,采用漏窗形式,便于通风采光,窗内窗外,景色互为借用,形成了园林景观的丰富变化。漏窗整体镂空,卷草纹饰对称。
初识淮军公所|第二期:公所“三雕”之木雕
木雕是公所中徽派建筑的主要雕刻,重点分布在房屋梁架、挂落、室内隔扇等处,雕刻图案多为吉祥纹饰、人物故事、山水走兽等。徽派建筑讲究的是“外不见木,内不见砖”。外不见木,是指建筑四周用墙体封护,看不到木制结构,用来防止外面的火灾波及院内;内不见砖,是指建筑室内多用木制装修进行分隔,且装饰华丽。徽州建筑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室内豪华的木雕装饰上,梁架和装修极尽雕琢之能事。保定淮军公所内的木雕精品主要有:垂花门上的门楼;主祭场各建筑的梁架、轩顶、挂落;公所院内的木隔扇等。1、享堂东、西连廊中部垂花门外侧门楼。高高翘起的翼角伸向天空,给人以展翅欲飞的感觉。梁架下边有两对撑弓,一对做成透雕狮子滚绣球,另一对做成双鸟聚首,玲珑剔透。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花板刻满花鸟,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看到这个门楼后感叹道:“我走了大半个中国,这么精美漂亮的艺术品还是第一次见到”。
垂花门
透雕狮子滚绣球
透雕狮子滚绣球
垂花门花篮柱头
垂花门木雕花板
2、各建筑梁架及挂落
昭忠祠正房顶部匾拖
昭忠祠梁架木雕
昭忠祠梁架木雕
昭忠祠梁架木雕
昭忠祠梁架木雕
透雕花梁垫
享堂正房轩梁木雕
享堂正房轩梁木雕
迎宾院木雕挂落板
迎宾院轩顶
昭忠祠后院西配房木雕隔扇门雕花
昭忠祠后院北房额枋中央双龙捧寿
昭忠祠后院北房额枋两侧五福捧寿
3.公所院窗棂花
六方菱花套
步步锦
灯笼锦
初识淮军公所|第三期:公所“三雕”之石雕
石雕,主要设置在公所建筑的中券门、抱鼓石、柱顶石、石碑及碑座等承重强度较高的构件上。雕刻技法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以汉白玉石和青石为主要材料。
其中,汉白玉石主要应用于迎宾院正门屋面、抱鼓石、门框以及院内李鸿章祭文石碑、碑座,昭忠祠正门东西次间盲窗窗框;青石主要应用于戏楼柱顶石、昭忠祠前院连廊墙内碑刻以及拴马石等构件。
一、汉白玉:迎宾院外墙的石材均用汉白玉石,该石为上等的建筑和雕刻材料,质地坚硬洁白,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在封建社会,很多皇家建筑都会用到汉白玉,“雕栏玉砌”中的玉指的就是汉白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迎宾院墙汉白玉石雕刻:松鹤延年
迎宾院墙汉白玉雕刻:四爪龙(蟒)
迎宾院汉白玉雕刻:四爪龙(蟒)
迎宾院墙汉白玉雕刻:松鹿
迎宾院中门顶高透浮雕:双狮戏绣球
迎宾院东、西两门顶:六福(蝠)捧喜
迎宾院正门
昭忠祠正门顶双狮戏绣球 现已摘除
二、青石:耐磨、耐风化,保存时间长,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是常见的岩石。淮军公所内的拴马石及戏楼柱顶石均为原始遗存,柱顶石为典型的南方做法,高大圆鼓,四周雕精美图案,内容包括:骏马图、斗牛图、牧羊图、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佛道法器、吉祥如意等。
骏马图
斗牛图
獬豸[xiè zhì] ,《山海经》中记载的一种异兽,额头上长一角,俗称独角兽。有很高的智慧,可辨是非曲直,分善恶忠奸。
骆驼,是徽州人精神的象征,代表他们正义奋斗、宁死不屈之性格。徽骆驼,意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任劳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由于徽州人爱出外经商,所以徽骆驼多用来比喻徽州的商人。
识淮军公所|第四期:高昂挺立的马头墙
在保定淮军公所内,随处可见高出屋面、错落有致的灰瓦白墙,这就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马头墙。高低起伏的墙头好似一群高昂挺立的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成为徽州民居建筑风格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事。因为徽州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稀少使得村镇民居多聚族而建,户与户之间房屋相连,村中的道路非常狭窄。且房屋主要为木质结构,发生火灾后,极易引起火势蔓延,造成严重损失。到明朝弘治年间,时任徽州知府何歆,提出用砖将两户之间的巷道墙砌成高大的墙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房屋的问题,迅速被当地人接受。这种高大的墙体便被称为“封火墙”,后来经过工匠对封火墙的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因此而得名“马头墙”。
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叠落,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叠数从一叠至五叠不等,保定淮军公所内的马头墙均为两叠。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这种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镇村落,因此位于保定繁华市中心的淮军公所内的马头墙则显得极为难得和珍贵。高大封闭的墙体因高昂的“马头”而显得错落有致,使原本静止、呆板的墙体,显出动态的美感。在古代,徽州男子大多十二三岁就会背井离乡外出经商,马是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马在众多动物中可谓一种吉祥之物,“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都是赞美马对人类的功劳。高昂的马头寄托了家人翘首远望、盼亲早归的心愿。聪明勤劳的徽州工匠独具匠心,不断完善建造出形似马头高昂的墙头,称之为“马头墙”。
初识淮军公所|第五期: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碑刻,就是以石质材料为载体,刻有文字、图像等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保定淮军公所内,现保存有《保定请建昭忠祠》《建立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捐资文武衔名》《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以及《李鸿章祭文》四通可辨认的碑刻,其中捐资碑和章程十六条保存完好,刻在徽州青石上,镶嵌于昭忠祠前院连廊;李鸿章祭文为残碑,刻在汉白玉石上,目前保存在迎宾院内;保定请建昭忠祠碑为残碑,刻在徽州青石上,目前存放在办公区院内。
《建立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捐资文武衔名》刻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记载了捐资修建保定淮军公所人员的姓名、职衔和银数。由直隶候补知县卢聘卿所刻。
《淮军昭忠祠公所善后章程十六条》刻于光绪十七年十月,是在保定淮军公所建成后,经李鸿章批准由直隶候补知县卢聘卿所刻,详细记载了入祀人员范围、祠所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建筑布局和功能。李鸿章祭文碑由《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晋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祭文》《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晋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再祭文》两篇组成,为直隶清河道合肥李树棠监修。
《保定请建昭忠祠》碑文为李鸿章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所上奏折,陈述了在保定建立淮军昭忠祠的原由。
|初识淮军公所第六期|绝美戏楼
戏楼是整个保定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占地面积980㎡,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500㎡,是我国现存清代室内戏楼中规模较大的一座。戏台坐南朝北,伸出式舞台面积约40㎡,高出地面约1米。戏楼内部精雕细刻,宏大华丽,随处可见出自安徽工匠手中工艺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及彩绘等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动物、生活场景等方面的内容。戏楼是淮军公所“中西合璧 南北交融”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与北方矮小简单的柱顶石相比,戏楼内的柱顶石高大精美,四周雕刻图案栩栩如生。
戏台三面为二层包厢观廊,顶部“鸡笼顶”藻井,该藻井直径约4.3米,高2.34米,上下共26层,顶部正中雕二龙戏珠,井身由16组阳马螺旋垂下。藻井用3800个艺术木构件通过榫卯结构组合而成,不仅造型工艺精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舞台上的声音通过藻井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
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抬梁式屋顶不同,戏楼顶部采用西式先进的木桁架结构,主梁长17.8米,重约5吨,是当时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木桁架,为保持梁架结构的稳定,在立柱上置剪刀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戏楼是每年春秋祭祀和正月团拜公祭后,淮军同仁和安徽同乡欣赏戏曲、摆设酒席的地方。平时可对外出租,举行喜庆宴饮。是当时保定市民最大的休闲娱乐场所。1949年8月,著名艺术家田华曾在这里举行慰问军队演出。淮军公所的戏楼,是晚清保定地区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方文化展台,演绎着历史的沧桑,讲述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