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凉山:路过甘洛海棠镇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朝拜贡嘎神山归来,当晚入住冕宁县城。准备在次日返回武胜的途中寻找一个可以逗留一下的地方,于是度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去处,那就是号称穿越千年的甘洛海棠古镇。

对于海棠镇,度娘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海棠历史悠久,自古以来都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路段,汉时的灵关道通过甘洛,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驿道,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因曾一度庙宇众多,被称为成都出南门外的第一座庙林古城。清朝雍正7年筑土城,设都司署,道光十八年另修砖质城墙。城内现有庙宇一座,石狮、石刻、浮雕装饰文物数件,囚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民房一间。当年红军长征也路过海棠镇,并在这里于川军打了一仗。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古镇村落,这些年,也走过很多古镇。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心意、适合心灵栖息的地方。看到度娘的描述,我很希望海棠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上午11点半的样子,我们到达了海棠镇。海棠镇位于甘洛县西北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与重要关隘,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海棠”作为镇名,一说是因海棠城郭形似海棠叶;另一说是因海棠人爱种海棠花。无论哪种说法,海棠镇与海棠花都有着不解之缘,因而让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

海棠镇政府所在地叫东门村,距离甘洛县城约35公里。海棠镇境内最高海拔4000米,最低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我们轻轻地走进这个小镇,发现这个镇子新房多于老房子,街道也是烂渣渣的。据后来搭我们车的一个高中生讲,由于搞扶贫后,现在镇上许多老房子都撤旧建新了,得知这个解释后,一切都释然了。

路过学校,因为是周末,校园也是冷清清。

从学校的围墙上得知当年红军长征也路过海棠镇,这一路红军佯装主力,以迷惑牵制敌人,达到掩护主力红军向安顺场进发,保卫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安全的战略目的。

看见这个千佛寺的庙门,心里凉了半截,

继续前行,方知这才是千佛寺的正门呢,时间紧,也没有进去看了。不过,据《凉山文学》2019年1期介绍,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走进这个小镇的核心区了,没有看见宣传中说的那古朴的青石板路呢,街上还残留着一些老屋,让我们还能够猜想它原有的模样。

一些居民正在忙着洗青菜,做干咸菜,路上看起湿漉漉、脏兮兮的。

在街边晒太阳的人们,面对着来往的过客流露出一种真诚的微笑,瞬间给人一种质朴的美,既贴心又温暖。

看见街沿上晾嗮的蜂窝煤,好像自己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地方……

当年,他们高喊“红军到,干人笑”的口号满怀希望迎红军;而今他们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通过依靠自已勤劳的双手,激发着内生的动力,摆脱着昨日的贫穷和落后,创造着今日的幸福美好生活。

轻轻地走在那被时光打磨得油亮的青石板路上,抚摸那些在风雨中逐渐褪色的城墙门楼,如翻开一幅幅厚重的历史画卷。曾经饱经沧桑的灵关(茶马)古道,当年驮运丝绸的马帮清脆的马蹄声、铜铃声……如今已消失在海棠古镇那风清云淡的岁月长河里。

这里的气侯宜人,冬暖夏凉,山清水秀,群山围绕,蓝天白云空悠悠,但愿再来时能够看到海棠古镇最美的风光。

时间真快,不觉得在海棠就转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们在小镇边边上看到一家馆子时,才感觉到肚子已经饿了。同伴点了当地最有名的蒜苗炒腊肉和“灰豆腐”。煎成“两面黄”的灰豆腐口感密实细嫩,很好吃呢。

饭后,镇上一个小伙子搭我们车回甘洛县城的学校去,一路上,他给我们聊了许多甘洛和海棠的事情,我们才知道了海棠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在县城边上,小伙子下了车,我们也顺势进城去看了看。

整个县城就是一条长长的独街,转弯下坡时看见旁边一个小广场,有不少的盛装打扮的彝族同胞聚集在那里,据说“甘洛出美女,美姑出美男,便停车下去看个究竟。

刚刚下车,就遇上一个在县城读书的女生,靠得太近,还是卡了一张。

这几个小阿咪模样儿挺乖,拉近拍了一张

原来是一个彝族老人的生日,应该是他的亲朋好友们吃了寿宴到这里来合影的。我比较注意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彝族青年人服饰。现代和传统的混搭对比非常抢眼:有的染了棕色的头发,有的顶着有银饰的头帕,头帕上有很粗的假发辫;耳坠是银制品,红色珠子是塑料的;蓝色的金丝绒民族上装的肩袖领都绣有红黄色的图案,下装是时尚的牛仔裤。也许随着社会的进化,传统的天菩萨也在发生变化呢。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离开了甘洛县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