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胸廓出口综合征
郑大解剖学 腾康学院
临床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包括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颈部、肩部和手臂的感觉异常以及酸痛。
病因是由于当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在离开肩带和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处受到压迫,或者受到颈肋等先天畸形压迫引起。
受压迫的结构可能是单一结构或所有的结构,而使得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不一。
解剖
胸廓出口是指从颈椎及纵隔上缘延伸至胸小肌外侧缘,由第1肋骨、前方胸骨上段、后方第1胸椎组成,其内有臂丛、锁骨下动、静脉。
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与锁骨下肌之间,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则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与中斜角肌之间,臂丛血管神经经肋锁间隙到达腋窝三角底部。
胸廓出口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最内侧部分是斜角肌间隙,由后方的中斜角肌,前方的前斜角肌和下方的第一肋围成,其内有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穿过,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前方,不在斜角肌间隙。
再向外,肋锁间隙由前方的锁骨下肌肉,上方的锁骨,以及下方的第一肋骨围成,该肋锁间隙包含整个神经血管束。
最外侧部分是位于锁骨下方的锁骨下胸小肌间隙,该间隙中神经血管束沿着胸小肌腱后方,肋骨、肋间肌以及肩胛下肌前方走行。
测试试验
Roos 试验(抬臂加压试验)
患者上臂外展90°,前臂旋前,屈肘 90°,使肘部略比前冠状面靠后,缓慢握拳,松开交替3min,如果患者不能保持臂部在初始位置 3min 或臂部在3min之内出现明显缺血、疼痛、无力、沉重感、麻木或电击感等,为受累侧胸廓出口综合征阳性。
抬举激发试验
令患者平举双臂并快速张合双手15次,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双上肢出现疲劳、痉挛、麻木、供血不足,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阳性。
被动托肩试验
检查者立于患者身后,抓住患者肘部,使患者被动耸肩到最大高度(被动耸起双肩),并在该位置维持至少30s。
受压动脉减压而脉搏增强,皮肤颜色改变(更红),手部温度增高,静脉受压解除后表现为发绀和静脉充血减轻,神经表现为从麻木到刺痛,电击样感觉等像神经缺血性疼痛一样均得到减轻,该试验被认为是一种释放现象。
易卡压部位以及治疗点
斜角肌间隙
解剖: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症状:颈侧面和上肢的疼痛,常见上肢尺侧。
斜角肌试验:患者采取站姿或坐位,颈部伸展(旋转到对侧),肩关节外展45°,肘关节伸直。
令患者深吸一口气,屏气,维持最大吸气状态,检查者触诊双侧桡动脉搏动,若出现脉搏消失或出现上肢麻木和刺痛,提示斜角肌压迫神经和血管。
肋锁关节
解剖:锁骨与第一肋骨形成的关节,二者之间的间隙较小,其中通过到上肢的神经血管束。
症状:当出现第1肋骨畸形,颈胸段的脊柱侧弯,锁骨与第1肋骨骨折,锁骨下肌肥大时,可导致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同侧上肢可以有放射性麻木。
如果是血管受压,同侧上肢的手感觉间歇性疼痛、肿胀、发凉、脉搏减弱。
触诊检查:患者仰卧位,首先定位锁骨中点下方,在此进行触诊检查,若有神经卡压,会出现压痛,并向上肢放射。
胸小肌后间隙
解剖:胸小肌和肩胛下肌之间有神经血管束通过。
症状:肩痛和上肢疼痛。
触诊检查:患者仰卧位,检查首先定位喙突,然后向内下方,透过胸大肌触诊深层的胸小肌,若有神经卡压,会出现压痛和放射性疼痛。
颈肋
解剖:颈肋是指第7颈椎上生发肋骨,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为0.6%。
症状:大多数颈肋没有临床症状,产生症状的颈肋往往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即引起锁骨下动脉、臂丛的压迫症状,可单独表现神经或血管症状,亦可两者同时出现。
肋颈综合征试验-检查者先触诊患者桡动脉,然后将患者肩部向下、向后牵拉,脉搏消失为阳性表现,提示可能发生胸廓出口综合征(颈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