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两地书|说不完的书法故事(11)
从今天开始,我给你写信,我们就聊聊书法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长期聊下去,甚至可以把读者拉进来,我们一起聊。
在通讯如此快捷发达的今天,用这种方式交流非常别致。我们以书信的方式来谈谈书法,我觉得这个创意很好。
疏利民
疏利民,浮山人,爱书法,爱摄影,喜阅读,重策划,喜交友,爱旅行。
汤传福
来信收悉。所谈王羲之生平故事,甚好!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等到暮年回望来时之路,并非他当初想这么走,而是不得不这么走。我前几年在影视编剧上下了一番功夫,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话给我印象很深,“英雄并非想要成为英雄,而是不得不成为英雄”,王羲之也同样如此。很多贤哲在经世致用的梦想破灭之后,就转身躲进了艺术的小天地里,在那里得到心灵的完全自由。
我上封信所谈张芝,却是个例外,他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但他一开始就无意于仕途,在当时绝对是另类。张芝不入仕途,而在正史《后汉书》上有他的小传,虽然简短,但从王朝正统观念上衡量,没有勋功伟业的人怎么可能跻身于煌煌正史呢?也许《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见了张芝的草书之后,也为张芝书法的艺术美所折服,乐于为他留名。至于张芝对书法究竟作了什么贡献,那要放宽书法史的视野才能看得清,当时人“身在庐山”,反而说不清楚。
对于张芝的贡献,因为没有确凿的作品可以佐证,也就人言人非了。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有没有创立今草上。学者的普遍观点认为,张芝并没有创立今草,那是东晋王羲之和王洽的贡献。说张芝创立今草的只有张怀瓘,他在《书断》中说:“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他很肯定地说张芝变为今草。但在《书断》中,他又引用欧阳询的说法:“欧阳询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欧阳询明确说王羲之和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张怀瓘照样引用,前后说法自相矛盾,他自己居然没有注意到。
那么,张怀瓘见过张芝真迹吗?显然不大可能。因为欧阳询说西晋的时候就见不到了。唐太宗时期专为皇家鉴定书画的褚遂良也说:“钟、张之迹,不盈片素”,钟指钟繇,张指张芝,这两人的真迹,褚遂良都没有见过。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也说:“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连皇上都没有见过,大概是真的没有了。
清代康熙初年,武威凉庄道署内挖掘出了张芝手书的一块石碣,上刻隶书“澄华井”三字,并刻有铭文。亲眼见过的武威书法家还写下诗文。遗憾的是,石碣被某道员离任时窃走,宝贝去哪儿了?现在已经不得而知。这是历史记载最近的所能见到的张芝真迹,但也不是墨迹。
张怀瓘说张芝创立今草,只有一种可能,他见过唐人伪托的张芝墨迹,信以为真。在刻本《淳化阁帖》收有挂名张芝的几件作品,宋以后的书家考证,都是伪作,《芝白帖》古意较浓,接近汉末书风,或者“疑亦先贤摹仿”。总之都不能反映张芝书法的风格面貌。
因为没有可靠的作品传世,讨论张芝的书法贡献难下结论。一般认为,张芝是章草向今草转变初期的代表书家,他的“一笔书”“飞白书”不能认为是成熟的今草,而是介乎章草和今草之间。
在张芝之前,草书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缺乏规则与法度。草书本身是临事从宜、快速书写而产生的,但张芝恰恰相反,他常常说“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时间紧急,匆忙间写不好草字。张芝作草书是要注重结字章法、意态之美的,艺术要求高,自然就慢了。草书看起来笔走龙蛇,但要讲究法度规则,就不会比匆匆潦草来得快。张芝的草书与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汉简上的草书是不能全然画等号的。《四体书势》中说:“弘农张伯英者,下笔必为楷则”,所谓“楷则”是指堪称楷模的、有规律的字的法则。大家都把张芝的字当作模范,他当然不是随手挥洒,而是凝神静虑,高度讲究书写之美的,在笔法、结体和章法有着独创性的贡献。他创立的草书新风,压倒性地征服了他的同时代人,才能为人们广泛喜爱并效法,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书法热。一百多年后,王羲之是张芝的接棒者。
张芝还活着的时候,因为草书太过风靡,上至王公大臣,下到文人士子,全被卷进去了。世人如此沉迷草书,引来了一位耿直狂傲的大学者的严厉批评,书法史上第一篇理论批评因此而诞生了。咱们下封信接着说。期待你继续说王羲之。祝一切好!
疏利民
2020年8月8日星期六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