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承旭,内娱“讨好”第一人?
《披荆斩棘的哥哥》播出后,好多哥哥都被夸惨了,唯独一位,被骂惨了。
言承旭,因为他哭得太多。
台下,兄弟淘汰会哭,台上,歌至情处也哭。
《披荆斩棘的哥哥》
时间一长,观众烦了,骂声自然也就跟着来。
“又哭了,无语”
“言承旭这性格,真得改改”
“跟个小孩子一样,这么多年没一点长进”
《披荆斩棘的哥哥》
拿掉初代偶像的滤镜,言承旭的忧郁性格,却成了他最大的“黑点”。
一公排练时,声乐老师说他们组状态涣散,表现不好。
言承旭其实很聪明,发现了症结所在。
但老师走后,他一人背靠着墙,看着所有人,焦虑到深呼吸。
他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口,更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生怕说了别人不开心。
就连日常,言承旭也是最寡言的那个。
哥哥们玩音乐、打游戏、聊天、耍宝,只有他,要么游离在状况外,要么小心翼翼但并不熟练地捧场。
《披荆斩棘的哥哥》
言承旭的察言观色、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最根本的心理动因,其实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怕说错、做错,总想顾及周全。
只是,他太极致了,以至于观众无法理解,甚至是指责。
但其实,娱乐圈里,这种明星并不少。
前段时间,阿雅接受《人物》的采访。
她说,小时候不自信,大了以后就有讨好型人格,关注点总是在别人的身上,表现就会善解人意。
从前的阿雅,就连笑,嘴巴都是歪的。
“我太想笑给大家看了,你看我好开心啊”。
早期阿雅在节目中
大概是因为,现在的阿雅,太温柔、知性、笃定、从容了。
以至于我们不会将她纳入“讨好型”性格的人群里去探讨。
但是仔细品过,就会发现,无论是言承旭肉眼可见的社恐。
还是阿雅曾经的卖力讨好,最终指向的,都是阿雅说的那种心理——
讨好型人格。
讨好,才能活得安全
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最近非常火。
凡事都说“好”,不发表特立独行的看法,不抢风头。
能答应的事就答应,不能应的,宁可“装死”也绝不直言拒绝。
或是感受到一些玩笑中的恶意,也要假装跟着哈哈大笑,生怕别人讨厌自己。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以上特征就是典型的讨好型心理。
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刺遮住,磨平棱角,努力营造别人喜欢的样子。
阿雅说,她曾经就是这样讨好这个世界的。
在台湾七人姐妹淘中,阿雅无疑是世俗意义上,最“不好看”的那个。
做漂亮女孩子们的小跟班。
左三阿雅
给大家买早点,被称为“我们也需要跑腿的啊”。
人家让她从二楼跳下去,她就真的跳下去了。
手都摔破了,还要跑回来,等待一个英雄式的欢迎。
你看,我真的做到了。可惜,并无人喝彩。
在这个小团体中,她多想要一个肯定,这种渴望能让她疯狂到冒险。
从学生时代到进入演艺圈,从校园到综艺,她总是活在美女堆里。
人家嘲她五五分身材,笑她平胸。
就连撮合恋情,对象也是帅哥身边的“猪头”小弟。
阿雅和大小S
无法以自我的姿态,张扬且骄傲地活着,是阿雅整个青春的无奈。
平平无奇的少年少女,只能靠听话,靠本能地施展善意,自我营造价值,遮掩外貌、身材,甚至是出身的平庸。
网友特别能共情阿雅,看过阿雅“后时代”(游学归来获奖,做制作人)节目的人,这些年频频为其“鸣冤”。
怜悯她当年“受欺负”,心疼她从前的自卑和老好人模样。
为何?
我们从曾经的阿雅身上,隐隐约约看到了自己。
上学时,一个寝室里,总有那么一个“讨好”的人。
一周七天,寝室六个人,有一个说要不自己打扫两天吧,被室友们夸赞和“喜欢”。
后来,有人逃课,让她帮喊到应付点名,明明自己怂得要死,但就怕一拒绝,对方就掉脸。
渐渐地,上自习,有人让帮忙占座;去食堂,有人让帮忙带饭;就连路过楼下,也得顺手帮人拿个快递。
《凪的新生活》
逢事必应,下意识地说“行”。
讨好久了,就不敢打破这份“平衡”,好人人设一立,就不敢翻车。
职场更甚。
戴上假面,陪笑,附和,做人群里最没有攻击性的那个“好人”。
《三十而已》
下班前,同事“求”你帮忙改ppt,好不容易早走。
“我累了”,多么正当的拒绝理由,张了张口,又咽了回去。
同事邀请你一起拼单,觉得价格太贵不敢说;不喜欢也勉强说我都OK。
《三十而已》
讨好型人格,像是繁衍力旺盛的毒细胞。
一旦开了口子,就难以收场。
当讨好变成了惯性,每一段关系都会变得如履薄冰。
你不希望父母失望,害怕看到伴侣生气,不想被朋友责怪。
通过讨好,处理关系中的危机,或者沉浸在自我感动中不能自拔。
《凪的新生活》
讨好型的人,笑得最欢,捧场最多,回应最快。
你习惯了讨好,就有人习惯了被讨好。
人人都说你性格好,易相处。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身上的绳子越捆越紧,心理的刺越扎越深。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自己也活得好累啊。
讨好的羞耻
可能会有人疑惑,为什么非要讨好别人呢?
别人的认可和理解就那么重要吗?
事实上,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的,并非真的是那份施舍的赞同和认可。
而是,当下整个社会环境,都在推崇好人缘,高情商的社交标准。
这其实是一种压力。
仅举例 与图片中人无关
我们害怕自己显得太不好相处,太尖刻,太自私、太没人情味了。
有时候,是因为不想成为被指点和被批判的那个“坏人”。
前几天,她姐的一个朋友,就陷入了不自觉地讨好。
妈妈同事的女儿来北京找工作。
说自己没做过简历,于是朋友就帮忙写简历。
又说自己没经验怕面试,她又帮忙推荐。
女孩住了一周酒店开始抱怨费钱,她不好意思坐视不管,就把人带来和自己挤一张床。
直到后来,明明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让她走”的话,却怎么都张不开嘴。
明明知道自己没错,但就是怕自己当了恶人。
有时候,是不能接受别人不喜欢自己的结果。
国庆一到,经典“份子钱”问题就来了。
她姐多年不常联系的同学结婚,发来邀请。
想想,感情淡了,情分浅了,以后大概也不会有联系了。
本可以不随。
可,旧也叙了,事也应了,现在翻脸不认人,一分钱不给......
“她会不会不高兴啊,别人会怎么说啊”。
《凪的新生活》
讨好型人格,总是在这些日常琐碎中,不知不觉地发作、扩散,迫使自己一步步深陷。
外界的眼光,像悬在头顶的利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不能任性、更不能狠心。
在这个人际关系学盛行的时代,讨好,像是所有社交中,万金油一般的存在。
不管处理怎样棘手的问题,先讨好都是最不会出错的一种。
《浪姐》
我们羡慕别人的真实、洒脱,羡慕她们展现出带刺的一面,别人反倒更喜欢了。
对自己,反而是自卑的,害怕一表现出另一面,就会得到讨厌。
在《武林外传》中,无双有句经典台词:放着我来。
《武林外传》
她表现得贤惠,勤劳,善解人意。
当郭芙蓉回来以后,秀才和小郭重修旧好,老白和湘玉恩爱有加。李大嘴逍遥自在,家有老母,心有惠莲。
整个同福客栈,只有她像是一个外人。
她的积极,热情更像是在迎合某种“认可”,以求自己在这个群体里,活得更理所应当。
大家都喜欢她的“懂事”,最终融入的还是“任性”的小郭。
好心疼啊。
《武林外传》
更残酷的是,当讨好并非仅仅换来“满意”,还伴随着下一步更无节制的索取时。
那个讨好别人的我们,那个被迫承受这一切的我们,会变得十分懊恼和不值。
《仅三天可见》
不自觉问自己:凭什么?凭什么总是我在让步,我要牺牲。
纵然当下青年文化里,那些被唤醒的自我意识,如此强烈和鲜明。
可当整个社会依旧处在一种,“求和”氛围中时,不讨好,似乎就是错的。
我们学的是虚与委蛇的技术。揣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逻辑。奉的是“情商至上”的真理。
潜移默化的社交氛围就是如此。
谁又敢轻易地说一句:我偏不。
《浪姐2》直言指出问题
当然,时间久了,也没有人想要反抗。
毕竟,讨好久了,就成了习惯。
此法普遍、安全,也最快速应付这个社会。
内向有罪论
接下来,是要骂醒”讨好型人格“患者吗?
不,她姐不想这样,这太难了。
因为整个社会氛围,在不自觉中,早已陷入一个思维陷阱——性格焦虑。
就像容貌焦虑让我们会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自卑时,性格焦虑也在让我们为内向而自卑。
即,我们被规训成,认为内向、自闭、沉闷、不善言辞等等,这一系列性格是劣势的。
《哦,我的鬼神大人》
仔细回想下,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大人夸小孩子,总喜欢说:你看那谁谁家小孩,嘴特甜,特会来事,小人精似的。
语气里透着喜欢。
长大后,我们又听父母说:你看人家孩子,敢说敢闯,你得跟人学学。
发现了吗?
我们从来都没觉得这些话是有问题的。
甚至,我们看到性格过于内向的人,会反感和讨厌。
《披荆斩棘的哥哥》中,观众原本以为张晋是个“闷葫芦”,结果他却是那个最玩得开,最会做综艺效果的,所以瞬间圈粉。
《披荆斩棘的哥哥》
可再反观言承旭,明明施展了善意和温柔,换来的是网友的迎面痛批:
“难怪林志玲会跟他分手”。
“真受不了他,越来越不理解他这种性格。”
这难道不是“内向有罪”论吗?
再看看最近的风向。
”社交牛逼症“,火得一塌糊涂。
被网友大加赞赏和喜欢,甚至对此施以崇拜。
社恐人群,一边羡慕,一边当成榜样。
图源:@娱乐聚焦
我们觉得那些大大咧咧、神经大条的行为,生动有趣。
而,那些内向型性格的人,要么努力学习社交,故作开朗,要么因此苦恼和痛苦。
这个世界,对内向人,除了那一点点伪善的怜悯,再也找不出一丝包容和客观。
所以,当她姐看到阿雅从自卑、讨好型人格走出时,是惊喜的。
《奇遇人生》阿雅
在接受《人物》采访时,她说:
我太想把自己所有能给的东西都给出来。你看我好开心啊。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用力的“给”,其实在掩盖一种不自信的不安全感时,她选择暂时放下事业去游学。
这个选择,在当时而言,可能意味着中断事业,丧失所谓的机会,损失原本会赚到的钱。
这是很多年来,阿雅原本最怕失去的那部分。
也是因为这些放不下的包袱,她一直从未从“红豆、大红豆”的群嘲中真正走出来。
但阿雅是如此通透,她悟得:因为恐惧做的决定,肯定不是最好的决定。
最终,她还是去做那个自己想成为的阿雅,钻研内容,做制片人,陪伴家人。
不再刻意搞怪,更不必用力示好。
一切尖锐的声音在谈笑间被化解。
一切对未知的恐惧,在专注中被消灭。
她变成了我们崇拜并羡慕的那种“开朗性格”吗?
她从“讨好型人格”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对任何人施以善意吗?
当然都没有。
阿雅只是将内向性格中的那些“劣根”去除,比如自卑,比如“用别人比我好的眼光”做事。
她保留了骨子里的柔软和善意。
如今不再刻意讨好任何人的阿雅,反而温暖了更多人。
我们多想做那个万众瞩目的人啊。
我们多想用热烈张扬的姿态活着。
我们多想摆脱掉那个内向自卑,社恐敏感的自己。
可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要成为一个“开朗”的优秀人。
内向从来不是错,不要因为内向而自卑,而去学着只能讨好别人。
我们只需把真正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思维方式慢慢地改善就好了。
我们只需要,像《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书里说的: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请记住,你很棒,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因为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凪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