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

  琐忆

每一种文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汪厚霞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有一位满头银发的曾祖母。她拄着一根已经磨得发亮的木头手杖,走路颤巍巍的。她眼睛睁着,却看不见东西。每到吃饭时,家人就叫我去把曾祖母搀扶到餐桌旁。我和曾祖母一人手握手杖的一头,我在前她在后,儿时的我把这当做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那时,祖母还不算很老,她和我父母一起出去干活,就把我丢在家里,让双目失明的曾祖母看管我。

听祖母说,曾祖母的眼睛是由于想念祖父哭坏的。后来家里失火,烧光了家里的东西,曾祖母一急,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年少无知的我一点也不觉得难过,有时甚至捉弄失明的曾祖母。

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有祖父?他到底去哪里了?家里没人说,我们也没人问。直到我让初中---记不得是初几了,发现家里堂屋的靠墙的长桌上放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据说是祖父的。照片上祖父很年轻,穿着国民党军服,留着平头,目光如炬,仪表堂堂。听说个子没有父亲魁梧,和父亲的相貌也有差异。人那时其实已经不在了,因公殉职,骨灰还存放在台湾那边的烈士陵园(几年后已托人捎回,和祖母葬在一起了)。在此之前,祖父去台后,家里一直杳无消息,直到海峡两岸开始“三通”,才有从台湾归来的老乡捎来消息。几年后骨灰也被捎回。至于遗物遗产,因在台没有合法继承人而没法申领。不过,自那以后,每年都有返乡的台胞来我家看望,馈赠一些钱物。县对台办还请父亲去吃过饭。

消息传来时,曾祖母已经去世。祖母也已风烛残年。于是,父母便把这个不好的消息封锁,包括我和弟妹们,以维持一家人平静的生活。

那时,我在家里姊妹中年岁最大,已经有点懂事了。从村民们偶尔的闲谈中已模糊知道我有一个在台湾的爷爷死了,据说是在军队开送油车出的车祸。有几次我想向父亲求证,但看到他不苟言笑的严肃的样子就不敢问了。

其实那时与其说是瞒着我们姐弟,倒不如说是怕祖母知道。

祖母,年轻时高大能干。自她28岁时祖父去了台湾,一直和曾祖母、父亲(当时才几个月大)守在汪氏家门。上奉婆婆,下抚幼子,日夜操劳。我小时候,常听乡邻们讲述我祖母的种种艰辛与不易。支撑祖母的精神支柱就是期盼祖父回家团圆。

所以,父母一定不会让祖母知道祖父已不在人世了。

我是家里这一代的第一个孩子,几代人都欢天喜地。大人们对我宠爱有加,尤其是祖母。我现在的臭脾气也许就是那时候祖母给惯坏的。后来,两个妹妹的到来,家人已不怎么稀罕。直到父母又生了弟弟。四姐弟中,我和弟弟最得宠。

每年逢年过节,祖母总会去镇上赶集,买布给我做新衣服。而两个妹妹常常穿我不要的旧衣。出门走亲戚,祖母也只带着我,所以我跟一些老亲戚,如堂、姨、表兄弟姐妹比较熟悉,我们小时候都是玩伴。而这也让我想起刘姥姥带板儿进大观园,有点滑稽。祖母如若某次出门不带上我,我就会躺在地上,扯着嗓子大嚎。

除非被父亲撞见。因为在父亲面前,我不敢撒野。他不骂我,也不打我,单是那侧目一瞥严厉的目光已足以吓得我魂飞魄散。

我妈年轻时嗓门大,性子急,嘴快手也快。但她打我骂我的后果就是她要被祖母批评。我妈那时真的是看不惯我又不能把我怎么样。她有时会气鼓鼓地瞪着我,说我被祖母惯的无法无天。而我那时啥也不懂,只觉得祖母才是我的安全港湾。

其实,母亲是非常孝敬祖母的。她每天早起先做“早茶”,端到床上给祖母吃。当然,我也每次都沾光。因为,无论有什么好吃的,祖母都会说“你吃吧”,或者“你吃了吗?”祖母有次生病发烧,神志模糊,我拿药给她吃,她习惯性地说:“你吃了吗?奶奶不吃,你吃吧!”

后来,年岁渐长。姐妹几个陆续开始上学读书了。村小的老师们和大人们都很熟悉。提到我的学习成绩,总是交口称赞。其实,那时我学习一点也不刻苦,但成绩却名列前茅。十一岁时我考上了初中。家里给我买了辆新自行车。可是那时我小小的身躯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庞然大物---骑在车座上,双脚离脚踏板还差一大截。学习方面,高中以前,我一直误以为自己聪明非凡,虚荣心爆棚。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一大早起床发现外面一片皑皑白雪,也不能骑车上学了。在些微的晨光中,祖母拿着铁锹在前面给我铲雪,我跟在后面走。白茫茫的世界里露出一条黑色的小径,一直延伸到村外,通向两里外的公路。

暑假的傍晚,我们全家都在门前的大场上纳凉。月色朦胧,萤火闪烁,繁星满天,夜凉如水。我们摇着蒲扇围坐在父母旁,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也就是那时,我们姐妹断断续续知道了长辈们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与祖母、曾祖母相依为命,受人欺凌是免不了的。父亲和邻居家小孩一起玩时发生小矛盾,挨大人打的永远是父亲。父亲上学读书时,聪明又刻苦,可是只念到初中毕业。因为祖父是“流亡台湾的特务”,“里通外国”,家庭成分不好,被迫辍学。

但据我对父亲的了解,他知识渊博。我上初中时他还能辅导我物理和几何。他博览群书,通晓对联、古诗词、古体小说、象棋、心算,还会修理拖拉机;钢笔字毛笔字都写得有模有样。

在他五十出头时,一位以前南京下放插队我们村的知青辗转找到我家,请父亲到他公司上班。听说此事,我很讶异。父亲基本上就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农民,怎么能像城里人一样到公司上班?!后来我才知道,那位下放知青,年龄和父亲相仿,插队时和父亲是好友,现在是某建筑集团的大老板。因为他对公司某一部门手下人信不过,又念昔日旧情,就亲自开车到我家请父亲出山帮忙。待遇丰厚。父亲信心满怀,不顾母亲和我们的反对,在其公司一直干了六七年。直至公司老板出事,才又回来重操旧业。

斗转星移,多少年过去了。祖母在没盼到祖父回家团圆的遗憾中走了。几年前父亲也病故。我们姐弟几个,嫁人的嫁人,娶妻的娶妻,各家过各家的日子。我偶尔也会给儿子和侄儿们讲我和他们爸爸妈妈的小时候,讲我的祖父母、曾祖母。可是,他们懂吗?

阵阵东南风吹来,夏天去了又回,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然而,这些遥远的记忆已深深烙进我的身体发肤,成为无法抹去的印记。

作者汪厚霞,淮州中学英语教师。

(0)

相关推荐

  • 【纪念】祖父袁学春小传

    我的祖父袁学春,本名袁学存,属虎,生于公元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公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享年九十岁. 祖父的父母,也就是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分别是袁文光.袁门吉氏,为江苏省海安县海北乡伍家 ...

  • 沙漠草:我的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连着国风.  我的妈 文/沙漠草 妈生于1938年8月23日.今年79岁. 1945年,妈7岁,外婆就去世了.只有7岁的妈每天除了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必须纺完4两棉 ...

  • 散文 个旧厂中心区83号

    个旧厂中心区83号是舅爷家的住址.这个地址在我家三代人中传了几十年,传着传着就消失了. 我父亲的舅舅,我们称作"舅爷". 舅爷是被国民党抓壮丁时从贵州老家抓走的.据祖母说,舅爷被抓 ...

  • 【军旅琐忆】岩泉||骑马照相

    骑马照相 岩  泉 五十年前,在大西北当兵,有机会亲身领教骑马的滋味.那时,我们部队建有一个生产队,为了短途运输疏菜需要,特意从当地牧民那里买了一匹杂色马,我们这些从南方去的新兵争着骑马照相,为了定格 ...

  • 乡情琐忆‖嫲嫲的石碾

    ​碾棚,在村子的前街.从我记事起,碾棚就只剩了下碾,没有了棚. 随着粉碎机.磨面机的到来,就"碾前冷落车马稀"了. 但也有用场! 比如俺嫲嫲,就经常在石碾上"做文章&qu ...

  • ​【军旅琐忆】张德喜||游锤,那扯不断的情结

    游锤,那扯不断的情结 张德喜   只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工程建筑部队呆过的人,才知道游锤是个什么物件,我有幸经历了.游锤,顾名思义就是游动的大铁锤.人工抡大锤,一般锤重都是八至十二镑,再重就费劲了. ...

  • 【军旅琐忆】徐洪杰||我一句气话,就把战功给整没了

    我一句气话, 就把战功给整没了 徐洪杰 1985年9月,我413团1营2连驻守在老山地区八里河东山3号无名高地.3号无名高地海拔1000多米,紧临老山,正北面是敌人的1307高地. 1985年3月,徐 ...

  • ​【军旅琐忆】刘书升||心良

    心 良 刘书升 那一年,我与心良,一同军校毕业,一起坐着绿皮火车,颠簸一夜到了烟台.又一块换乘老式解放牌汽车,一路尘土飞扬地进入昆嵛山深处的步兵第七十七师. 心良,心地善良,心直口快,心不藏事.我们相 ...

  • 血酬南国忆剿匪——贾清江琐忆广州郊县剿匪往事

    1949年10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我44军130师奉命向广州进军.当时我在这个师388团任团长.14日,我带领全团刚赶到广州的白云山麓,就听说国民党军政头目李宗仁.余汉谋等在我军强 ...

  • 【军史琐忆】胡德聘‖涤荡高平(上)

    涤荡高平 胡德聘 战争并非仅是政治的延续,而是政治及人类社会活动最极端.最残酷.最暴力的表达形式,尽管如此,人类千百年以来,国与国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集团与组织之间因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爆发各种战争.有 ...

  • 【军旅琐忆】张建国‖在“攻如猛虎连”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攻如猛虎连"的那段峥嵘岁月 张建国 1979年,我们408团3营和团直共8个连队在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团里有个指挥组驻在农场指导工作,当时我在政治处宣传股当干事,作为指挥组成员在 ...

  • 【军旅琐忆】江天||和郁钧剑相处的日子

    和郁钧剑相处的日子 江  天 人这一辈子,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儿,也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儿,就像黛色的远山,渐渐的隐入了茫茫的雾霭之中.然而,有的人和事儿就像一朵朵晶莹的 ...

  • 【军旅琐忆】裘贤庆||战友情深

    战友情深 文/裘贤庆 2016年5月7日,春风拂面,天舒气爽,长涂岛内放牛山上,一群老兵从四面八方回到第二故乡参加连队战友回访故里暨第二届战友联谊会. 三十多年后炮一连中的27名老兵及家属再次聚集在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