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到鸟浪了,鸟浪是什么?
野外观鸟多了,偶遇鸟类各种现象的机会增多,运气好的时候可以见到鸟浪。
比较容易见到的是各地常见鸟的群舞,比如成群的椋鸟、白头鹎、金翅雀们,在滨海湿地容易见到鸻鹬鸟浪,成千上万的鸟儿齐飞,飞演出各种形状的鸟浪,非常壮观。前阵子在大明湖碰到燕雀的鸟浪,有4000只的规模,突然在上空出现凹造型,又突然消失在南岸的树林。曾经在符山水库边看到金翅雀的鸟浪,三千只的规模,就像流动的黄金,一会儿半空,一会儿铺在地上,一会儿无影无踪。
莱州湾南岸 摄影:碧海翔鸥
这些鸟浪都有共性:持续时间短、种类比较单一。
莱州湾南岸 白腰杓鹬鸟浪 摄影:碧海翔鸥
也有鸟种多样的鸟浪,比如在香港大埔滘山林中观鸟,静寂的山林里,突然听到叽叽喳喳的一群鸟由远及近,飘忽在林间空隙,降落在眼前的林间树上觅食,突然又一起听到命令般消失不见。这种小型鸟浪物种多样,几十上百只的规模,赤红山椒鸟打头阵,绒额鳾、黄颊山雀、柳莺等小鸟混迹其中,叽叽喳喳,一阵浪,又像一阵风过去,就消失不见了。
冬季,候鸟们迁徙到南方越冬。山地森林,河流湿地,滨海都会突然有鸟浪出现。和湿地同色的鸟儿本来被鸟浪掠过天空、树丛、河流,鸟儿颜色千姿百态,大小不等,种类也不少,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那么鸟浪是什么呢?上述文字,差不多可以总结出关于鸟浪的几个关键词: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多只鸟(单一鸟种或者多种)形成的鸟群,统一行动,方向一致,步调一致。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鸟浪组成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相对有规律:鸟由顶层、中层和下层的鸟组成。开始,先是以顶层的各种山椒鸟打头阵,随后是主力部队跟进,有各种雀鹛、绣眼鸟、柳莺、鹎、鹃鵙、鹛和啄木鸟等。最后,由下层活动的各种噪鹛和钩嘴鹛、卷尾、鹟殿后。
摄影:碧海翔鸥
研究还发现,鸟浪中以核心种类和参与种类构成。
摄影:碧海翔鸥
核心种类是当地最常见的种类,通过鸣叫吸引其它种的加入。在亚洲,主要是各种雀鹛和卷尾。它们本身也喜欢集群。而参与种类都是“打酱油”的,但是也似乎有入选合群的标准。
标准1:离得了家(领地可以随时舍下)、露得了脸(不能行踪隐匿,领头鸟的命令要听的到)、活动范围要大。标准2:行动速度要快,磨蹭拖延症的统统不要。标准3:互惠互利。
说白了,就是一个鸟社会。加入鸟浪小社会这个共同体会哪些好处呢?
研究推测,加入鸟浪,可以减少自己被猎杀的风险,互相提醒,可以增加猎取食物的概率。有饭吃(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鸟界也有效),鸟类也懂这个是可以吸引各路鸟儿追随的。
孤家寡鸟觅食睡觉,心惊肉怕,睡着了天敌突然出现都不知道。而依靠群体力量,有天生警惕性高的鸟放哨警戒,轮班,可以专心食寝。这也是鸟界的抱团取暖。
天敌来了,小鸟不选择四散逃命,而是组成鸟阵从猛禽面前飞,呼啦呼啦飞来飞去,小鸟不落单猛禽都不好对付的。一大群忽高忽低,晃晕猛禽,“咦,我刚才瞄准的那只飞哪去了?”
鸟浪,是单一或者多种鸟类组成的优势互补,各司其责,为了生存共进退的鸟类团体。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有时,在鸟群中担当哨兵的卷尾类的鸟,有时会利用自己的“哨兵”身份,故意谎报敌情,吓走团体内的鸟群众,让它们放弃到嘴的食物,自己趁机不劳而获。有的卷尾鸟,更直接模仿猛禽的声音,去抢食。
即使没有卷尾的存在,也还是有弊端的。比如,当食物短缺时,大家都会互相争夺,可谓“眼快嘴快有,嘴慢无。”如果自己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还是别跟着打酱油为宜。
去亚洲热带或亚热带地区观鸟,鸟友们可以留意可能出现的鸟浪,看看鸟浪中的各个角色担当,会很有趣。
声明,昨日发表的文章《2018广西龙州弄岗观鸟赛,鸟浪第一波》后续几波因故不能继续出现,很抱歉!
图片:碧海翔鸥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微信公号:zirang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