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刘希彦:生命不该被定义(上)

刘希彦

传统⽂化学者、作家、古琴研习者

作品:《医⼼贴》《⼤医⾄简》

《⽯头问道——刘希彦解读红楼梦》

采写丨张涵予

图片丨刘希彦

月前,终于在上海廿一文化听到了刘希彦先生的诗词现场。之前一直在他的微信公号「希言馆」上读讲座的文字,每每拍手称绝,惊艳于他对大诗人们文学与性情的精彩解读,期待着能现场听一听,终能成行。

他的诗词讲座在廿一文化的小剧场里。走进这家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算是亲眼目睹了什么是大唐风范。据说设计师带队去日本奈良多座寺庙采风,竟真的把唐代的建筑风格搬进了繁华上海的写字楼里,整个空间相当大气,素朴之中,又典雅庄严。

那晚是诗词系列的第52场,讲陶渊明。灯光起,刘希彦一席灰白色中式衣裤,坐定于讲师椅。他白瘦,眼眶深,语速略快,口齿利落,300余字的《归去来兮辞》倒背如流,不时的幽默调侃引起众人会心大笑。

解读陶渊明,已经成为他最拿手的一场。标题起的太好,《尘世便是天堂》。这位东晋的大诗人一直被标签为“田园派诗人”,但刘希彦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个不定义者,不执着者——不执着于朝堂,不执着于田园;不定义自己是诗人,也不定义自己是农人。他完全遵从自己的心意活着,种种田,写写诗,喝喝酒,几个儿子都资质平庸他也不恼,生活贫穷他却活成了快乐本身。刘希彦说,人们总渴盼尘世之外有个天堂,而陶渊明是把人间过成了天堂。

一个不定义者,不拘泥也不执着于任何身份、标准,按照上天赐予的禀赋和自己的适合而活。而刘希彦,他不只是在剧场这样讲陶渊明,他也是这样行着自己的人生。

刘希彦生于湖南,从小熟读古文和诗词,儿时便捧着家里一本《韩非子》读得津津有味,读不懂,但喜欢。11岁起,《红楼梦》就是他的枕边书,直到30多岁。这本论尽天下情字的奇书带他了解的远不止情,更关乎觉知和生命大道。

后来他进了戏剧的行当,做过编剧,写过小说、散文。有人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进了北京一家文化投资集团做项目。10多年前那份工作在人们眼中前(钱)景无限,刘希彦却做得相当痛苦,“为什么我要做一个文化的项目,而不直接做文化呢?”辞了工作,不规划未来,他决定此生就好好做个文人。给他内心指引和力量的,其中之一便是陶渊明。

师从古琴名家汪铎先生学习丝弦琴,弹得一手好琴。听弹琴的朋友说,古人用的都是丝弦琴,但现在非常少了,它是以纯蚕丝做琴弦,泛音好,韵味足。但是丝弦琴很难弹,对弹奏者的要求非常高。

有阵子因为身体不太好,刘希彦又开始自学中医。没有找到合适的中医老师,就去苦读医书。他的古文功底扎实,从明、清医学一直往前追溯至汉代,最终“拜师”张仲景的《伤寒论》。

学医本是为了自救,却成了圈子里有名的能治病的大夫。之后他开班教中医,也出版了自己的中医笔记《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别人赞他厉害,他回道,“都是老天爷给的禀赋,哪里是自己厉害。”

我很喜欢刘希彦对《伤寒论》的解读,他说,真正治病的从来不是药,也不是医生,而是人体自己。医生只是善巧用汤药,帮助身体把病排出,让身体恢复原本的秩序,让免疫力重新发挥作用。

也是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刘希彦发现古中医“覆杯而愈”的说法绝非虚言,意思是喝完这杯药,洗完杯子把它扣在桌上,病症就消失了。“老老实实按照经方操作,敬重经典,不要在上面自我发挥,许多小问题一剂汤药就能解决。”

这是他半路出家自学中医,却颇有收获的原因,也是他面对经典、传播传统文化一向秉持的态度。

当晚的诗歌剧场,大屏幕上赫然打出四个字:以文化人。这是刘希彦的心愿。

“化”这个字很有意境,一团凝结的、凝固的东西渐渐散开了。就像中医以汤液化淤堵,让身体恢复气机;也像文人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经典,把人心头的疑惑和偏见解开,内在的智慧自然显现。我想,无论是教古琴、中医,讲诗词或经典,刘希彦做的始终是同一件事。

文人以文化人,文人细腻地观察世界,欣赏这世间的美,感通其中的奥秘。文人不应清高寡薄,相反,是把自己发现的美传递出去,滋养世人的心,让行色匆匆的步履能稍微慢一点,看一看落日的余晖,感受平凡瞬间有大美。

今年初刘希彦出版了新书《石头问道》,他把30多年读《红楼梦》的体会集成19篇12万字,道出心扉的是那一句:别给生命添加太多东西,纯真地活着,像个孩子。如《道德经》所言,“复归于婴儿”。《圣经》有同样的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活得像孩子一般,不扭曲自己的心性,自自然然,天真活泼。刘希彦说自己是“听了便信了,信了便去做”的人,所谓修行,贵在行动。

想到不久前看的电影《和平勇士》,加油站的“苏格拉底”对丹说,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是,知识是知道,智慧是实践。你有没有真的去做?

世人常问,以这世间的标准看,我成功了吗?可是抑郁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可能找错了方向,或许最应该问的是:此时此刻,我快乐吗?

问丨张涵予

刘丨刘希彦

1

不定义这人生

问:我很喜欢您讲陶渊明那一期的题目,叫《尘世便是天堂》。不过我想问您,陶渊明是选择辞官回乡,回到田园很逍遥,把日子过成了天堂。而来这里听讲的人,基本都在上海工作的,从这里回去后又要继续打拼,那城市中的人怎么把城市变成天堂?

刘:也可以这么来理解陶渊明,他没有定义过什么是天堂,他甚至也没有定义过桃花源是天堂。

就像你说他是一个田园派,他根本也不好好种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更多的时候在游玩,在写诗,收成也很少。你说他是一个隐士,他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住的是有人的地方,他还喜欢跟邻居喝喝酒。

为什么陶渊明受到中国一千多年来那么多文人和诗人的喜爱,因为他讲的是不执着。我不是一定要去找一个天堂,我不是一定要去隐居,是我不执着于穷,也不执着于富,我不执着于田园,我也不执着于城市。我就按照我的本心,按照我的适合,按照老天给我的禀赋去活。

上大学时我看过一个戏剧叫《安妮日记》,它讲两个孩子因为纳粹的缘故躲在一个阁楼里面不能出去,于是两个孩子聊天。有一句台词,我现在还记得。女孩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出去了,我想去巴黎,有时装有咖啡厅,你想去哪里?”男孩说,“我想当个农夫,我想种地。”那女孩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她觉得我喜欢的人怎么理想是当一个农夫?她就嘲笑他。那个男孩就百思不得其解,他说“我觉得农夫很好啊,我就是喜欢种地。”

陶渊明想讲的是这个。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禀赋活着,那就是很幸福的。但是我们总是会执着于一个答案,执着于一个定义。我们定义了待在北京上海才能幸福,最后又不幸福了,那你怎么办?就抑郁症了。因为你在追求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没有办法带给你幸福,因为你没有顺应自己的天赋。

问: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天命,大家相信人应该是有个天命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就像您说的禀赋。如何发现自己的禀赋,你有什么建议吗?

刘:一点都不难,不用发现,它就在那里。比方说我喜欢用左手吃饭,这就是我的禀赋,但是我自卑,大家都用右手,为什么我用左手?上天没有把每个人做成一样的,是我们总企图每个人都变成一样的。

古人说“十五志于学”,到15岁的时候家里人就问你了,你是干嘛的?你想读书吗?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的。有的孩子一写作业他非常痛苦,但是他很能做一个瓷器。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个木匠,有的孩子天生是个医生,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所有人都必须去读同样的书,都要考好大学,那就造成了很多人非常痛苦,这个世界就会充满暴戾之气,因为每个人都不满意,都被压抑着。

每个人的天分造成了这个世界,但社会已经不尊重天分了。难道我们不需要木匠吗?难道我们不需要做瓷器的?难道我们不需要医生、不需要音乐家吗?

这就是陶渊明讲的东西,我为什么不遵循我的天分活着?他说“违己交病”啊(注:来自《归去来兮辞》序言),违背了我的心愿,我会生病,我会活不好。我辞去了这个官,我只是会穷一点,但是没有关系,你若能幸福钱多钱少一样幸福。

所以陶渊明是一个不执着者、不定义者。不定义很重要,生命是不能被定义的,但是我们却用很多的定义来定义你的生命,而且我们服从于这个定义,那就很可怕。

问:似乎很多人说起天命的时候,觉得那得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特长,但又觉得自己很普通,没什么一技之长或者特别的禀赋,很苦恼这个。

刘:不会的,老天给每个人的是一样多的。有的人好像不擅长做具体的事情,但是他很善于融合,这也是一种天份。所以我们也不要去定义天分,不要去窄化天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

比方说若在唐朝,我们坐在这里聊诗词,别人会认为是最大的正事儿。唐朝以诗词来取科举嘛。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坐在这里讲诗词讲陶渊明,别人会认为不务正业。这个时代认为做公务员,开公司最好还上了市,这些才是正事。但是你知道吗?当商人在唐代是非常低微的,所以我们每个时代都是依着这个时代的偏见来定义什么是好的。

问:所以像这种内在的自信,这种觉醒要从哪里来呢?

刘:就从这些往圣先贤来啊。所以为什么需要一个陶渊明?为什么陶渊明的名气超过了许多帝王?因为陶渊明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他关乎每一个人的本心,他给每一个时代里面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幸福的人找到了答案。读诗词和经典,就是跟古往今来最有趣的灵魂交朋友,这个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很多人追求限量款包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代名相张九龄写的一句诗,这句诗到今天为止,只要过中秋节,所有人互相问候还是用这句诗,它好像不能被取代。为什么?这就是有趣的灵魂,这就是博大的灵魂。他讲了一句话,这一千多年都没法被取代,这才是真正的限量款。

未完待续

文章转自公众号:「Now归心之旅」

(0)

相关推荐

  • 『诗人风采』胡荣希诗选

     作者简介  胡荣希,男,湖北罗田人.1940年生.网名曦光.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东坡赤壁诗社常务理事.罗田凤山诗社社长.著有<医圣万密斋传><跟万密斋学养生> ...

  • 菊花诗句——失意人生的象征

    写菊花的诗词我们似乎看到的不多,就正因为看到的不多.所以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查了百度:百度上还确实很多.所以这篇文章就当普及吧. 一:菊花,古代也称黄花.因为是秋天开放所以,象征成熟.那么,在这些诗人笔 ...

  • 刘希彦 · 尘世便是天堂

    文:刘希彦 陶渊明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有一个比自己更了解幸福奥秘的人,便前去拜访: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 ...

  • 向往的生活该怎么实现?

    向往的生活该怎么实现? 我认为用一句话,一句诗词,表现不出我要向往的生活.表现志向我觉得可以.比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我与诗书做一家.比如:不经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人生在二十三十岁,就在定格你的 ...

  • 【影评】《无问西东》一念执着,地狱天堂

    一念执着,地狱天堂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潘平波 这两天一直在回想那天看完电影出来,几个年轻人说的那句"活该".他们说的是刘淑芬,<无问西东>中一个小 ...

  • 专访丨刘希彦:这个时代的养生要做减法(下)

    刘希彦 传统⽂化学者.作家.古琴研习者 作品:<医⼼贴><⼤医⾄简> <⽯头问道--刘希彦解读红楼梦> 问丨张涵予 刘丨刘希彦 经典会教你做选择.找到路 问:为什么 ...

  • 徐文兵/刘希彦/余浩:我们不是反对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毁掉身体!

    中医似乎总在跟"现代医学"唱反调.余浩每天看病后都要交代病人不要吃水果,这些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常问为什么呢?徐文兵坚决反对为了减肥.美容.长寿等各种目的"每天一个苹果& ...

  • 刘希彦:两把钥匙打开一切疾病的锁

    病例 吃出来的病 我曾经治过一个浑身皮肤瘙痒的病人,特别是到了冬天,她的病情更加严重.经过辨证,她是阳明里热,肠胃里头不干净,是典型的阳明证. 这个病辨证不难,只是治疗后,病情反反复复,不能彻底痊愈. ...

  • 肥胖的原因以及中医的减肥方法(by 刘希彦) | 中医学习笔记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六月伴侣没,七月被晒黑,八月待室内,九月更加肥!十月相亲累,十一月没人陪,十二月无三围,一月更悲催,二月不知谁." 这是很流行一首打油诗~ 相 ...

  • 庆祝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专访丨刘兰芳:我打心眼里感谢中国文联

    刘兰芳在其从艺60周年暨<岳飞传>播出40周年专场演出现场表演精彩节目 中国艺术报记者赵志伟 摄 "我打心眼里感谢中国文联" --专访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中国曲协名誉主席 ...

  • 中特专访丨刘亚林:深化场景应用 忆志为执法提供稳定保障

    特种装备网 特种装备行业一站式B2B电商解决方案平台 关注 深圳市忆志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亚林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法治建设进步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提升,规范执法问题受到了公众普遍关注,在全社会的 ...

  • 生大病的多了!刘希彦:万病出表皆是好事

    长疮的少了,生大病的多了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医疗技术越来越好.但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似乎与此有差距:时下肿瘤类.器官衰竭类.心血管类.中风类的大病越来越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且呈年轻化趋势. ...

  • 刘希彦·高血压其实不算什么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张琼 用道家思维解读高血压 我是研究汉传古中医的,就是汉代之前的中医,汉代之前的古中医是道家思维的.道家思维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些,就是顺应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既然用道家思维 ...

  • 刘希彦:为何不孕不育越来越多?

    刘希彦 国学研究者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导读   我们把西方的生活方式搬过来的时候,要想想这一切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