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以南阳为根据地与中原诸国争霸,秦国占据南阳而拥有江南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诸侯争霸时期,战争频繁,南阳盆地以南北交通的“腰臂”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豫鄂边郵的丹淅流域(指南阳市淅川境内、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活动并建都丹阳的楚国乘周朝衰弱、诸侯称霸之机,南下占领江汉流域,北上占领南阳盆地。东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师假道于邓灭掉申国(今南阳市),公元前678年,楚国又灭掉了邓国,一直到楚怀王二十八年,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韩、魏攻取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西南)以北地,此为垂沙战役,楚国共占有南阳盆地387年,到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秦将白起攻韩取宛(今河南南阳市),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初置南阳郡(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因此,春秋战国的大部分时间楚国占有着南阳,在南阳设申县管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楚国与南阳关系十分密切。楚国最早的活动区域和都城——丹阳,在今淅川县丹江北岸;楚国最先向外拓境的目标是南阳盆地;春秋时期,南阳有楚国的劲旅——申之师;战国时期,南阳宛地是楚国乃至全中国著名的冶铸中心。楚国的兴起、发展是从南阳盆地开始的;楚国的灭亡也是从南阳盆地开始的。可以说楚文化之所以兴,伏笔在南阳;楚文化之所以衰,序幕也在南阳。
秦人在占有了在南襄盆地的后,向楚国发起总攻。《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次年白起再次攻楚,“取郢为南郡”。秦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楚王东迁陈,后退至寿春。秦昭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这意味着秦国已牢固控制了南襄盆地,并占领了楚自建国以来的核心区域,使之东迁至淮河流域。楚国被秦斩为两段,只好献地以求和,力保东楚。这样,秦国在统一战争全面爆发前,就形成了对东方六国的大包抄的战略态势,并极大削弱了六国的军事力量,从而处于极有利的地位。《史记》载楚人之喻,形象地指明了秦灭六国前的形势。其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嬛,方三千里。”(《楚世家》,P173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秦人若摧枯拉朽般仅十年即尽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