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学费200万,月薪仅2000,澳洲海归贬值了吗?

觉得字体小的朋友,可在右上角进行设置,把字体调大

喜欢就分享出去,让原创充满你的朋友圈

本篇共6918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国外留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累计出国留学人员将近500万人。

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30年的姚先生这几天很郁闷。7年前,夫妻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儿子送到美国留学。今年5月,金融硕士毕业的儿子回国求职,多方碰壁后终于在9月初入职南京一家商业银行,月薪3500元。“留学期间每年学费、生活费加起来都超过30万元,没想到毕业后工资这么低!”

无独有偶,近日一篇报道也道出部分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残酷现实。杭州一女生重点高中毕业后去澳洲留学,为凑学费家里卖掉了唯一住房,6年花掉200万元,回国求职,有单位给她开出2000元的底薪。

 一边是出国留学的巨大开销,一边是留学后的尴尬处境。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海归正面临着如此“骨感”现实。甚至有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放言:现在海归研究生还不如“985”高校本科生。

近些年来,随着海归数量的增多,以及就业市场上“不受待见”,海归的迷人光环逐渐消失了。

有些单位用人部门负责人表示,不少海归能力和真才实学没见着,在国外养成的毛病却不少,不是我们不需要人才,而是海归未必就是人才呀。

随着留学生越来越多地回国就业,不少“海归”成了“海待”(归国待业)。对用人单位而言,镀着海归金边的留学人员显得不那么吃香了。像文中提到的小林留学6年底薪才两千,相比于完成学业,就业难更让其感到“压力山大”。

现在有些家长把送孩子出国留学,当成了医治“教育焦虑”的“救命稻草”,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心智发展又不够成熟,“送出去”不是解决办法。并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未来的社会不会再单纯靠意志文凭。

对海归褪去光芒,一方面折射出当前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唤醒海归求职者及其父母,需要对自身条件和就业市场有更为客观理性的判断。

既然如此,留学的价值在哪里?

阅读导航

一、对待“海归”,市场已回归理性

二、为何留学生们不就地发展呢?

三、出国留学是“镀金”还是“散金”?

四、不要再想当然的认为“海归”就该拿高薪

对待“海归”,市场已回归理性

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为增长最迅猛的产业之一,海归文凭贬值,竞争力缩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指出,受访者普遍对薪水不满意。此外,有约30%的受访者认为所学无法应用于工作。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根据调查,海归初次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近六成,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最低,仅为5.8%。

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相较而言,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对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另有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在北上广深,生活成本高于欧美一般城市,1万元的薪水也不过是混个温饱,远低于海归们的预期。从80年代的众星拱月,到本世纪初的待价而沽,再到如今的折价出售,海归已然不复往日风光。

与此相对的是,出国留学的费用一年比一年高,一年花费三十万是起步价。

为什么留学的投入和回报相差如此之大?

原因很简单。

第一,留学生的人数太多了,素质良莠不齐。

第二,中国跟西方的差距在缩小,国际视野日趋成熟,外来的和尚不那么吃香了。

2000年,唐骏凭着西太平洋大学的证书混得风生水起。也是那一年,《哈佛女孩刘亦婷》大卖150万册。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回头了,如今别说是野鸡大学,就算是藤校的噱头也不怎么好用了。

改革开放初期,海外留学人才曾出现严重逆差。2000年左右,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比为7∶1。也就是近7个人中,只有1人归国。

正是在那个时期,李彦宏创建了百度,李国庆创建了当当,张朝阳创建了搜狐,梁建章创建了携程,沈南鹏创建了如家。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海归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是时代的弄潮儿。

此后,归国人员比例不断上升。

2007年,出国:回国 = 3.27 : 1

2010年,出国:回国 = 2.11 : 1

2016年,出国与回国人员比例近乎1:1,归国人数达到43.25万,与近800万的应届大学生同分一杯羹,惨烈度可想而知。

更种因素叠加,海归不再奇货可居,左右逢源,就业已转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自然回归理性。

为何留学生们不就地发展呢?

2016年澳洲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的澳洲人薪资报告,目前,澳洲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每年60892澳元。从各年龄段来看,40至50岁之间的澳洲人收入水平最高。对于澳洲移民来说,特别是华人移民,收入在移民群体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截止时间2016年5月,澳洲人各年龄段的平均月薪水平如下:

18、19岁,月薪为$1850(¥9641);21~24岁,月薪$3027(¥15775);20~30岁,月薪$4774(¥24880);

如此优厚的待遇,相近的时区、干净的环境、澳元贬值,以及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可能性,让澳大利亚成了颇受海外留学生欢迎的选择。

在澳洲接受教育的外国学生有可能最终获得公民身份,并且通过家庭团聚计划将父母也接过去。越来越多的“移民意图”包裹着“留学”的“外衣”在澳大利亚蔓延。

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似乎已经成为了移民产业的一部分,而赴澳留学也成了外国人“曲线”拿到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的一种方式。

大部分持有的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希望能够留在澳洲,所以在签证过期后,也会再想办法更换其他种类签证继续留在澳洲。据统计,对比此前提到的一年近30万的来澳人口,目前每年仅有8万高等教育签证持有者离开澳洲。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澳洲金融评论报》援引该国移民中介和律师的爆料称,不少中国留学生花6万到9万澳元的价格购买“457工作签证”,以换取留澳工作的机会。

中介人员称,留澳学生的中国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获得在澳大利亚的工作机会,会找澳大利亚本地公司、特别是华人经营的公司出面,通过向中介或律师付费的方式获取工作签证。在获得工作签两年后,这些留学生就可申请永久签证。爆料者称,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留澳工作资格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非常之多”,但并未透露具体数据。

事实上,很多名义上聘用留澳中国学生的公司并不需要额外员工,所以这些中国留学生虽然出现在公司名册上,但并不能拿工资。据透露,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公司通常从事房地产或进出口业务,一名爆料人声称其本人就知道至少30家公司从事这种业务。

那么,为何当下留学生们不像前20年出国的前辈们一样落地生根,就地发展呢?

僧多粥少,名额有限

在澳大利亚,教育产业是国家的第三大出口行业,领先于旅游业。如今任何一间大学课堂上,放眼望去都是黑压压一片亚洲面孔。

澳大利亚移民局(DIBP)分析数据显示,只有17%的澳大利亚留学国际生才能在毕业后申请到工作签证,这其中,中国学生能申请到的比例只有4%(中国澳大利亚留学生占国际生总数的26%左右)。对于澳大利亚留学生而言,工作签证也是“一证难求”。

此外,澳洲工作岗位相对饱和,职级差别也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在国内做到企业部门主管在澳洲却只能做仓库管理员。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理想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

澳大利亚政府废除457签证

此前,澳大利亚政府突然宣布:为了优先解决澳大利亚人自己的就业问题,政府决定废除457签证。

这样以来,很多盼望着毕业后通过457签证移民澳大利亚留学生的移民之路都以失望收尾。

独生子女需赡养父母

很多留学生的家庭为供他们在澳读书,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们认为有责任帮家人偿还债务,而找一份好工作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

调查样本显示80后海归占比42.3%,90后海归上升至53.3%。海归中独生子女占比七成。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照顾父母、家庭团聚等因素也成为留学人员中的独生子女归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红利”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工作难觅,好工作更遥不可及,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年来中国海归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虽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还有雾霾、拥挤、职场不规范的困扰,但相比全球其他地区,还是“有利可图”的。

出国留学是“镀金”还是“散金”?

澳洲大学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依赖其学费

据此前《澳洲人报》新闻中写道:悉尼中央火车站外,150多名学生正在等候直达新南威尔士大学的891路快速巴士。长长的队伍不是因为巴士班次太少——高峰期每3分钟就有一趟接驳车——而是因为要前往四英里外的校区上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引人注目的不仅是队伍的长度,还有它的种族构成: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来自亚洲或印度。即使悉尼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城市之一,4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但891路巴士的候车队伍依然醒目,它提醒了我们,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留学生在澳洲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官方统计数据证实,来澳国际学生人数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内增长了15%,达到了48万,高等教育人数达到28万。光是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就增加了2万,达到14万。

另据澳大利亚最新高校分析显示,该国很多研究型大学都很依赖中国留学生的学费。以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悉尼大学为例,每6澳元的学校资金中,就有1澳元直接直接由自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所贡献。

悉尼大学

悉尼大学目前的学生总数超过5.9万名,中国学生的数量就超过了1.2万名。虽然悉尼大学称,其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开放招收留学生,但其中有58%的确实是来自中国。

这个数字意味着,悉尼大学去年22亿澳元的运营收入中,有6.11亿来自国际学生,而其中有3.54亿(16%)是由中国留学生贡献的。由于中国学生青睐那些学费较高的课程,所以实际的数据还可能会更高。有信源称,悉尼大学商学院大部分都是中国留学生,而该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费高达6万澳元。

新南威尔士大学

据了解,新南威尔士大学招收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了38%,是其余9大留学生来源国学生数量总和的2倍。去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费收入有5.59亿澳元,中国学生就贡献了3.7亿澳元,占学校财政收入的19%。

这笔资金还未包括中国通过合作研究或商业化注资所投的资金。根据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年度报告,有专家警告,中国留学生数量一旦下降,有可能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带来财政灾难。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只有在交学费时才感到被需要的人。

但作为留学生以及留学生家长要有成本意识

澳大利亚大学已经越来越依赖学费收入维持生存,学费趋于上涨。

目前澳洲留学一般费用情况如下:

研究生 $20,000-$35,000 澳币/年;

MBA $20,000-$50,000 澳币/年;

大学本科 $16,000-$35,000 澳币/年;

中学 $10000-$30,000 澳币/年;

TAFE $1,000-$14,000 澳币/年;

英语课程 $200-$500 澳币/周。

食宿行丰俭由人,差不多每月1500澳元左右,住校内宿舍还要贵些。这样算下来一年的费用几十万人民币总是要的。

如果加上社交、养车、旅游、购物、回国机票,这个数字还要更高。此外,不要指望打工帮补。

第一,学生签证在校外打工是违法的。

即便在校内能找到教学助理的工作,每周最多20小时的工作时间,相对高昂的学费来说也是九牛一毛。

第二,全职学生课业繁重,对于尚不很熟悉环境的留学生来说更是举步维艰,把时间花在打工赚取最低工资上是本末倒置。

在不打工的前提下,一年的开销在30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是合理的。这对于中国的新晋中产阶级家庭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作为“富二代”们大可肆无忌惮。然而,如果你家没有达到壕的境界,仍然寄希望于学以变现,甚至屌丝逆袭,那么你需要理清头脑,谨慎选择学校和专业。

因为,本质上,供求关系决定了归国留学生的身价。

不要再想当然的认为“海归”就该拿高薪

留学生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不能说海归就具备绝对优势。但从外语能力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来看,海归的优势更明显,“海归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沉下心来。”

虽然很多海归的第一份工作也同样是从基层做起,工资也不一定太高。但因为眼界的辽阔,在个人成长和职场进步速度上,会比同龄人快很多。

关于“海归”找工作难、起薪低的新闻,都会让许多准备留学的人心生疑虑。其实毕业刚开始找工作,被开低价也属正常。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往往要经受几年考验之后才会逐渐体现出来。

但国内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能”作为分割线,将“海归”群体划分为“小海归”与“大海归”。

还有一种海归,被称为“洗澡蟹”式海归。所谓“洗澡蟹”,是指蟹商将外地螃蟹贩运至阳澄湖,被放到阳澄湖里浸泡一段时间,最后打捞上来冒充“阳澄湖大闸蟹”,也就是说,这些螃蟹并不是货真价实的阳澄湖大闸蟹,只是过了点阳澄湖的水。

“洗澡蟹”式海归就是指,留学生到国外走一遭,虽然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本领与视野上的实质提高。有些甚至只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拿了一个硕士文凭,也就可以称为海归了。

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甚至是“洗澡蟹”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而有名校过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的“大海归”仍处在人才金字塔塔尖。与市场需求脱节,“洗澡蟹”式海归面临淘汰并不奇怪。

海归身份贬值,既是留学队伍飞速壮大导致的稀释效应,也是由于社会日趋开放、中外交流日趋密切,用人单位不再容易被忽悠,有些则是吃过亏长了记性。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会破。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留学者及其家庭的心态。“海归就该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学生就该有好工作”一样,都是“我要我要”的巨婴症。

用人单位不在乎你考大学砸了几口锅或者留学卖了几斤铁,用人单位只在乎你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这些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早就已经过了只认身份不认能力的年代。如今的中国,人们更看重的是绩效,是一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

在许多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应该都有类似的体会:一个公司里,往往集中了来自不同地方、级别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而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平台竞争的,靠本事吃饭,谁能最终“冒头”或胜出,取决于做出的成绩,而不是曾经毕业于哪所学校或取得什么样的文凭。

END

出国留学属于人生中一段较长的经历,并不是一次考试和招聘。如果仅仅用显性收益去定性和贴标签,未免太过于片面。很多人都习惯用主观的视角通过一些可以衡量的数据去审视别人。但其实未必真正了解他人背后的经历和收获。

留学的回报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会分为短期套利和长期价值。网上热议的留学回报都是锁定在短期变现,恨不得一毕业就理应被簇拥、被供养、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

总体而言,留学费用短期赚不回来是很正常的,否则巴菲特会把所有钱用来上学的。

就算对于澳洲当地的学生,大学学费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学生贷款需要十数年甚至半辈子才能得以还清。

留学经历带给我们的或许不是立竿见影的回报,甚至不是知识本身。

如果大家能把眼光放远一点,则会认同留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思维的开拓和视角的转换。这种能力只有在达到超出基础工作的较高层面,才会发挥作用。

作为投资,留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回报。去到不同的地方,见识不同的人生,让你知道,人不只有一种活法。留学的重点除了学历之外,更在于世界观的重塑。

留学只能保证我们增加阅历,但不能保证我们成功。

不管海归还是土鳖,985还是三本,最终决定一个人市场价值的永远不是文凭,而是经验、能力以及价值创造。

出国留学这条路确实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个体的差异也决定了每个家庭对孩子的留学期望,对留学价值的不同衡量。不论是远征美国藤校,还是攻读国内名校,家长们在做规划时还应该慎重为之,这关乎到孩子的前途与未来。

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实力足够,如果孩子是一匹骏马,为什么不放出去跑一跑呢?

本文作者:Cynthia 高晨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