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临证常用方——苏黄止咳方
苏黄止咳方
【组成】麻黄5~10g,杏仁10g,紫菀15g,苏子10g,苏叶10g,枇杷叶10g,前胡10g,地龙10g,蝉蜕8g,牛蒡子10g,五味子10g。
【用法】水煎服。咳嗽气急明显者,加乌梅、白芍;咳嗽重者,加罂粟壳但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兼寒者,加荆芥、防风、桂枝、白芷等;兼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瓜蒌等;兼燥者,加沙参、麦冬、川贝等;兼湿者,加藿香、佩兰;咽喉肿痛者,加北豆根、僵蚕、玄参、青果、锦灯笼等;鼻塞喷嚏者,加苍耳子、辛夷花;病久咳剧,加蜈蚣、僵蚕、全蝎等虫类药搜风通络;肺肾虚亏者,加太子参、黄精、山萸肉、枸杞子、仙灵脾等。
【功用】祛风、解痉、止咳。
【主治】风咳(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症见阵咳、咽痒、气急,咳以干咳为主,少痰或无痰。
【方义】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邪气客肺,则影响肺气宣降而致咳嗽不已。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常因风邪犯肺,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失肃降则上逆为咳;肺气失宣,则肺气不利郁闭为咳。肺气所以肃降,必须以肺气宣通为前提,也就是说降气的同时又需要宣肺。故常用麻黄、苏叶辛散之品疏风散邪,透邪外达。麻黄为本方之主药,麻黄在《伤寒论》中为散风除寒之大药,疏风宣肺,散寒平喘,效力最宏,夏月亦不避之,有热者,可加生石膏以制之,一温一清,仿麻杏石甘汤之意。苏子、苏叶并用,一主散风,一主降气,且苏子味辛,降中有散,同源二品,相辅相成;杏仁、紫菀降气止咳,杷叶、前胡宣肺止咳,宣降结合,通调气机;麻黄辛散,以驱邪外出,所谓“肺欲辛急食辛以散之”,五味子酸敛,所谓“肺欲急,急食酸以收之”,一散一收,相反相成,调节气机;地龙、蝉蜕为虫类药,解痉散风之力雄,且地龙能缓急平喘,蝉蜕能解表。纵观本方以散发为主,兼顾收敛,一散一收,一宣一降,通调气机。
典型病案
患者严某,女,36岁,2005年7月8日初诊。因“感冒后反复咳嗽半年”来诊。
半年前曾感冒,感冒愈但咳嗽不止,咳吐白色泡沫痰,咳嗽严重时则有呕吐,头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査胸片未见异常,诊为“气管炎和咽炎”等,予抗炎止咳及西替利嗪治疗无效。中药曾治疗有效。感冒后咳嗽又复发。现仍然咳嗽,呈阵发性,早晚明显,少量白色泡沫痰,咽痒,对冷热空气和异味均敏感。咳嗽影响睡眠,饮食和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体温36.5℃,血压110/80mmHg,心率70次/min,呼吸18次/min,其他: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X胸片:未见异常。肺功能正常。激发试验:气道反应性增高。此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处方:炙麻黄8g,紫菀15g,杏仁10g,苏子叶各10g,前胡10g,炙枇杷叶10g,地龙10g,蝉蜕8g,牛蒡子10g,五味子10g,化橘红10g,川芎10g,菊花10g,鱼腥草25g,炒黄芩10g。
7剂。
8月5日二诊
7剂药后,咳嗽明显改善,能安睡,对冷热空气敏感度下降,之后在当地再取上药服用,但无疗效(自觉所取药物质量差),咳嗽渐加重,白痰多,易咯出,咽痒,咽干,无憋气,无流涕,无喷嚏,食欲可,大便溏,1〜2次/d。舌质淡红,舌苔白、花剥,脉细。咳嗽反复因感冒诱发,抗炎无效,抗过敏效果不显,咳嗽剧烈,咽痒明显,存在气道敏感,对冷热空气均敏感,咳甚呕吐,久病,“风邪”特点明显,继以疏风宣肺为治。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苏子叶各10g,地龙10g,蝉蜕10g,前胡10g,五味子10g,牛蒡子10g,炙杷叶10g,紫菀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黄芩10g,半夏10g,金荞麦15g。
15剂。
12月6日三诊
服上药后咳嗽大减,其后间断服上方月余,平素已无咳。近两天天气寒冷,咳嗽稍加,每天阵咳2〜3次,对冷空气敏感,咳少量白黏痰,咽部痒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从风论治,渐见其效。继续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处方:灸麻黄8g,杏仁10g,紫菀15g,苏子叶各10g,炙枇杷叶10g,五味子10g,前胡10g,牛蒡子10g,地龙10g,蝉蜕8g,白芍10g,桔梗10g,玉蝴蝶5g,青果10g。
30剂。
随诊半年,现已无反复感冒及咳嗽,对冷热空气不敏感,已愈。
按:本例患者病起感冒,咳嗽持续半年不止,但不能诊为感冒后咳嗽(感冒后咳嗽病史3〜8周),具有阵发性、反复发作特点,伴咽痒,早晚咳重,对冷热空气和异味均敏感,抗炎止咳治疗无效,胸片、肺功能正常,气道反应性增高,符合咳嗽变异性哮喘特点。符合风邪风邪致病特征,故晁恩祥教授从风论治取效。方中麻黄疏风解表为主药,苏子、苏叶并用,一主散风,一主降气,且苏子味辛,降中有散;杏仁、紫菀降气止咳,枇杷叶、前胡宣肺止咳,宣降结合,通调气机,枇杷叶且能降胃气,以对咳甚呕逆;麻黄辛散,以驱邪外出,五味子酸敛,以防正邪交争太过;地龙、蝉蜕为虫类药,能搜风,且地龙能缓急平喘,蝉蜕能解表。患者咳剧时头痛,风扰清空,故初诊时加菊花、川芎以散上扰之风。二诊时白痰较多,故加莱菔子、白芥子、半夏以降气化痰,三药均味辛,辛能散也,半夏且能和胃降逆。三诊时诸症大减,他症不突出,咽干痒明显,咽喉为肺之门户,故加桔梗、玉蝴蝶、青果以利咽止咳。本案临床辨证风咳特征明显,守法从风论治,随症加减,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