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学: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作者:莫小北

有时候一不更新认识,就对新词汇一头雾水,比如这两天兴起的“凡尔赛学”——

“简单总结一下,‘凡尔赛文学’无非就是用云淡风轻的语气,看似讨论其他话题,但内核都是在展现自己生活的优越。不过,当这层内核被旁观者看出来后,起到的效果便截然相反了。”

凡尔赛学首先使人想起了凡伯伦的炫耀性消费,有闲阶级的消费重点不在于“用”,而在于“(被)看”,凡尔赛学的虚构就是一场“我看人看我”的印象管理过程。凡尔赛学本是目的理性的行动——精确计算以让人羡慕,却被解构成情感行动——拆解虚荣以获得乐趣,为什么凡尔赛学会出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外后果,其实也有其特定机制可循。

窃以为,凡尔赛学是自我认同在消费社会的重构。

从契约社会到身份社会,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不再拘泥于先赋性的出身,而越来越需要自己的塑造和打磨,即建构。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依循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在今天,自我认同的嵌入性体现在消费社会之中。

消费社会推崇物品的符号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这与凡尔赛学以标签来挑动观者神经的做法一脉相承。物品的消费属性,就等同于自己的社会形象。

另外,凡尔赛学反映出当下社会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焦虑不安的事实。分化、分层、分等,既可以是中性的描述,也可能内含如马拉松般残酷的社会撕裂之事实。当“打工人”看够了自己无法逾越的阶层距离,此时出现对假有钱人进行嘲讽的机会,对他们而言,这无异于释放敌对、崩溃等负面情绪,舒缓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的安全阀机制。安全阀通过转移矛盾的手段维系了社会制度本身,凡尔赛学则启发我们,安全阀不一定是既得利益者的创造,旁者亦可能出于自我认同的考虑而发明之。

最后,很多凡尔赛学的主角都是女性,此与女性爱慕虚荣的刻板印象一致。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是女性爱慕虚荣,为什么女性要爱慕虚荣。先来回答第二个议题,我想是因为女性被置于男性凝视的规训体制中,自觉不自觉地便内化了男性评价。在男性统治的文化中,荣华作为地位的标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女性对奢侈品的消费就复制了男权社会的等级和男性凝视对女性的模塑,从而使虚荣也拥有了市场,所以女性会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可以回答第一个疑惑,不是女性爱慕虚荣,而是男性认可的女性需要爱慕虚荣。像鱼在水里,女性身处性别化了的社会,也诉说着多少有些无奈的屈从角色。

凡尔赛学好像是高调炫富的低配版,有文章指出炫富具有激励和提升功能,成问题的是把炫富当成了全部。所以,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待凡尔赛学的心态,是调侃、不平,还是嫉妒、诅咒?不论何者,都是对以金钱所建构的单一评价体系的反抗,是对生活状态紧绷而压力颇大的反弹,以及对自我的定位和对社会的体认。

在批评家眼中,凡尔赛学和反凡尔赛学或许不过是小人物的又一场阿Q式意淫,喧嚣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但这样的定论不妨暂缓,毕竟“小人物”的想法才是关键,这则有待于学人们更多的调查与深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