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器——清景德镇窑粉彩天使人物耶稣会纹章瓶(典型标准器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文物名称:粉彩天使人物耶稣会纹章瓶

文物时期:清道光—光绪(1821—1908)

器物尺寸:高:24.8厘米 直径:10厘米

收藏单位:澳门博物馆

此粉彩瓶绘的是祥云天使图,其余空白处满绘传统中国式花鸟纹。耶稣会在明清时期与中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圣方济·沙勿略是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也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他首先将天主教信仰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沙勿略为中国、日本,以及果阿、澳门两个教区之主保(即守护圣者。“主保圣人”是部分基督教徒对圣人的称呼)。沙勿略发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于是决心尽早访问中国。但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552年他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葡萄牙使团,欲参见明朝皇帝。但5月底使团在马六甲被长官亚戴德(Alv.d,'Ataide)扣留。于是他决心独自前往中国。1552年8月底,他把广东台山上川岛作为基地,计划偷渡入境。但是,答应帮助他偷渡的中国商人反悔,迟迟不来。12月3日晨,沙勿略因疟疾病逝于岛上,年仅46岁。同年,利玛窦诞生。30年后的1583年,作为耶稣会传教士的利玛窦登陆广东,在中国南方辗转度过18年后,终于在1601年进入北京。尔后10年,利玛窦以其精湛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和对中国经典的通晓,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个模式也被其他许多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采用。

清初顺治、康熙皇帝继续重用西方传教士,全国信徒达27万人。雍正皇帝则与前两任皇帝不同,开始在全国查禁天主教,但在宫廷里仍留用一批耶稣会士,担任御前学者和艺术家,如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等。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稣会。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472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190年。1814年,耶稣会被教皇庇护七世重新恢复,此后不断有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和兴办教育,直至新中国成立。

澳门博物馆收藏的几件耶稣会标志瓷器包括有青花罐和粉彩罐、瓶等,均为清代制品,由博物馆出资购藏。这几件器物都在背面绘耶稣会标志,正面纹饰则各不相同。其中粉彩瓶绘的是祥云天使图,其余空白处满绘传统中国式花鸟纹。粉彩罐正面开光内绘《圣经》牧羊人故事,四周绘花蝶纹。青花罐的主题纹饰有绘荷花、圣经故事等。这类瓷器纹饰呈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应为当时的教堂或神职人员订制,用于教堂摆设或使用。它们在国内其他地方和国外都很少见,美国皮波迪艾塞斯博物馆(PEM)收藏有一件此类瓷器的净水碗。

耶稣会标志的正确写法是“IHS”。但我们看到有些瓷器上写的是“JHS”,或为工匠绘制时的失误所致。以4组或6组、8组中国传统花卉如牡丹、芍药等组成,下面绘丝带连接八宝,这种纹饰俗称“八宝花”。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常驻广州管理会主任Fitzhugh(菲次休)经常订做这种纹饰的瓷器,故西方学者称这种瓷器为菲次休(Fitzhugh)瓷。其器型以盘子居多,还有茶具、餐具中的汤盅等。景德镇和广州所产彩瓷均有出产。景德镇除了青花外,还有青花加描金、胭脂红、墨彩等品种,广彩中有麻色或麻色加描金、绿彩、干大红、黄彩等多种颜色。这种纹饰于18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盛行,并延续至19世纪。此类瓷器在18世纪后期兴起时大量销往欧洲,19世纪后主要销往美国。销往欧洲的图案,中心多绘花卉、风景、纹章等,销往美国的多绘美国的标志性图案——鹰。澳门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为清代道光朝制品,是西餐中用于盛主菜的大盘。

澳门博物馆的瓷器藏品看似都是外销瓷,题材与中国传统题材大不不同,是否没有任何相关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