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教学手记——小说阅读的作用题答案究竟该怎样命、怎样答?

小说阅读检测,常用一道“作用”题,江苏卷形成了模式化的思维,一提小说,就是围绕三要素来回答;全国卷力避套路化,尽量遵循文本的内涵与艺术特征来组织答案,无疑,这是正确的。

可是,就文本的内涵与艺术特征来解读某句话、某个语段的“作用”,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命题人给的答案未必是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全解”,不能由所给答案的正确性来否定其他理解的正确性,这正是命题的难点所在,也是批阅试卷的难点所在。

比如,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试卷选择了叶圣陶的一篇小说。

我们的骄傲

叶圣陶

我们四个四十五以上的人一路走着,谈着幼年同学时候的情形:某先生上理科,开头讲油菜,那十字形的小黄花的观察引起了大家对自然界的惊奇;某先生教体操,说明开步走必须用力在脚尖上,大家听了他的话,连平时走路也是一步一踢的了;为了偷看《红楼梦》一类的小说,大家把学校发给的蜡烛省下来,到摇了息灯铃,就点起蜡烛来,几个人头凑头地围在一起看,偶尔听到老鼠的响动,以为黄先生查寝室来了,急忙吹灭了蜡烛,伏在暗中连气也不敢透……

重庆市上横冲直撞的人力车以及突然窜过的汽车,对于我们只像淡淡的影子。我们的心都沉没在回忆里,我们回到三十多年以前去了。邹君拍着戈君的肩膀说:“还记得吗?那一回开恳亲会,你当众作文。来宾出了个题目,你匆忙之中看错了,写的文章牛头不对马嘴。散会之后,先生和同学都责备你,你直哭了半夜。”

戈君的两颊已经生满浓黑的短须,额上也有了好几条皱纹,这时候他脸上显出童稚的羞惭神情,回答邹君说:“你也哭了的,你当级长,带领我们往操场上运动,你要踢球,我们要赛跑。你因为大家不听你的号令,就哭到黄先生那儿去了。”

“黄先生并不顶严厉,可是大家怕他;怕他又不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是真心地信服他。”孙君这么自言自语,似乎有意把话题引到别的方面去。

我就接着说:“他的一句话不只是一句话,还带着一股深入人心的力量,所以能叫人信服。我小时候常常陪父亲喝酒,有半斤的酒量,自从听了黄先生的修身课,说喝酒有种种害处,就立志不喝,一直继续了三年。在那三年里,真是一点一滴也没有沾唇。”

“教室里的讲话能在学生生活上发生影响,那是顶了不起的事。”当了十多年中学校长的孙君感叹地说。

我们这样谈着走着,不觉已到了黄先生借住的那所学校。由校工引导,走上坡子,绕过了两棵黄桷树,校工指着靠左的一间屋子,含胡地说了一句什么,就转身走了。我们敲那屋子的门。

门开了,“啊,你们四位,准时刻来了,”那声音沉着有力,跟我们小时候听惯的一模一样,“咱们多年不见。你们四位,往常也难得见面吧?今天在这儿聚会,真是料想不到的事。”

我在上海跟黄先生遇见,还在十二三年以前,那十二三年的时间加在黄先生身上的痕迹,仅仅是一头白发,一脸纤细的皱纹。他的眼光依然那么敏锐有神,他的躯干依然那么挺拔,岂但跟十二三年前没有两样,简直可以说三十多年来没有丝毫改变。我这么想着,就问他一路跋涉该受了很多辛苦吧。

黄先生让我们坐了,就叙述这回辗转入川的经历。他说在广州遇到了八次空袭,有一次最危险了,落弹的地点就在两丈以外,他在浑忘生死的心境中体验到彻底的宁定。他说桂林的山好像盆景,一座一座地拔地而起,形状尽有奇怪的,可惜没有千岩万壑茫茫苍苍的气概,就只能引人赏玩,不足以移人神情了。他说在海棠溪小茶馆里躲避空袭,一班工人不知道利害,还在呼幺喝六地赌钱,他就给他们讲,叫他们非守秩序不可。

他说得很多,滔滔汩汩,有条理又有情趣,也跟三十多年前授课时候一个样儿。

等他的叙述告个段落,邹君就问他从家乡沦陷直到离开家乡的经过。

“我不能不离开了,”他的声音有些激昂。“我是将近六十的人了,不能像他们一样,糊糊涂涂的,没有一点儿操守。我宁肯挤在公路车里跑长途,几乎把肠子都震断;我宁肯伏在树林里避空袭,差不多把性命跟日本飞机打赌;我宁肯两手空空,跑到这儿来,做一个无业难民;我再不愿留在家乡了。”

黄先生又说他到上海去,在一个教会女学校里担任两班国文,咬紧了牙对城门口的日本兵鞠躬,侧转了头让车站上的日本兵检验良民证。说到这儿,他掏出一个旧皮夹子,从里边取出一张纸来授给我们看,他说:“你们一定想看看这东西。这东西上贴得有照片,你们看,还像吗?”

我们四个传观之后,良民证回到黄先生手里,黄先生又授给孙君说:“送给你吧。你拿到学校里去,也可以叫你的学生知道,现在正有不知多少同胞在忍辱受屈,让敌人在身上打着耻辱的戳记!”

孙君接了,珍重地放进衣袋里。

黄先生接着说:“我不能不走了。我回想光绪末年的时候,一壁办学校,一壁捧着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本死啃,穷,辛苦,都不当一回事,原来认定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它的前程展开着一个美善的境界。后来我总是不肯脱离教育界,缘故也就在此。我怎么能借了教育的名义,去叫人家当顺民当奴隶呢!我筹措了两百块钱,也不通知家里人,就跨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我们有黄先生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们的骄傲!”戈君激动地说着,讷讷然的,说得不很清楚。

我心里想,戈君的话正是我要说的。再看黄先生,他那敏锐的眼光普遍注射到我们四个,脸上现出一种感慰的神情。

1940 年 3 月 5 日作

9.小说主要塑造了黄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但在见到黄先生之前,作者花大量笔墨写同学们对幼年时期学校生活的回忆,这样写有何作用?(6 分)

参考答案:

9.写同学们的回忆,引出黄先生;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黄先生的形象,使之更丰富立体;选取几个生活片段,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趣;表现了黄先生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显然,参考答案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正像前面所分析,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个答案之外的理解,还是否正确,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解”,如果有其他的解读,也符合这篇小说的实际,我们该如何来处理?

比如,以下的理解是否正确呢?

1.通过对学生、教师群体形象的刻画,描绘出一种和谐严肃活泼的教育氛围,为黄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2.从学生回忆的生活片段说明黄先生对学生影响之深,从侧面塑造黄先生的精神品质。

3.交待了事隔三十年仍然去拜访黄先生的根本原因,即黄先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重大作用,从而揭示了以黄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独立、自由之精神主旨。

4.在黄先生未出场之前,通过“我们”的交流,已把黄先生介绍给读者,未见其人已见其神,使小说更具表达艺术性。

5.从孙君的感慨,可以看出黄先生的影响会代代相传,使小说的内涵更丰富,意旨更深远。

从文本的解读角度看,这些理解,有其合理性:有对内涵的挖掘,有对小说艺术手法的鉴赏。应该说与小说文本不矛盾,我们无法否定他们的合理性。另外,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理解的同学还是有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的。但是,因为它们不在参考答案之内,拿不到分数,这又似乎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在语文阅读测试中大量存在,甚至说每套试题都存在。这就是目前阅读测试科学最棘手的问题所在。

如何让理解性题目具有周全性与批改的科学性。打破套路模式的命题,是为了让语文科学活起来;尽量让答案客观全面,是让语文学科更加严谨,更好地服务于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利于选拔人才。

因此,大家需要一起来探讨,现代文阅读测试,尤其是这类题目,该如何命,如何让答案更全面化。

这真是个难题!但是个比较有意思有价值的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