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的女儿如今过得咋样?与“不哭才抱”创始人后代的讽刺对比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但却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近些年,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受到很多宝妈的认可,因为它真的很实用,其提倡的“爱,快乐,依恋”,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也跟李教授的专业息息相关,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李玫瑾真正的专业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没想到,无心栽柳柳成荫,无形中帮助了很多困惑中的宝爸和宝妈。
当然,一个教育理论的出现,势必有一个实验的过程,迄今为止,有很多成功的理论沿用至今,但也有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以有人追捧就势必有人质疑,那么,李玫瑾教授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教育自己的女儿呢?她的女儿过得如何呢?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身体和成绩哪个更重要
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她要求女儿写作业就写到十点,时间一到就把作业都收走,然后在作业本上写一句话,“老师,她的作业就写到这里,晚上十点我要求她睡觉,因为她睡眠不好,第二天上不好课,请谅解”。
李教授认为,作业是做不完的,但是觉是不能亏的,要是健康和成绩比较,作业写得那么多,也不见得成绩能上去(身体不好,成绩怎么上得去?),睡眠要是不好,以后得抑郁症怎么办?一个孩子到了二十七八岁得抑郁症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所以运动很重要,睡眠也很重要,现在农活少了,孩子的运动量上不去,就很容易造成以后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如何对待女儿的“数学不及格”问题?
李玫瑾教授在女儿马上就要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被下派到外地去工作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孩子没有上学前班,姥姥也舍不得送她去幼儿园,后来上了小学开家长会,老师就在班里点名说,班里有个孩子,脑子特别慢,但是学习特别努力,李玫瑾教授这才知道,说的是他的孩子,后来她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女儿所在的年级是120个学生,每次考试的100名以后,学校就要求开家长会,督促家长帮助孩子学习,李玫瑾教授每次都去开这个会,别人就会跟他说,李老师,你怎么还来?她就笑着说,我怎么不能来呢?
有意思的是,每次考完试,女儿就会在屋子里面喊妈妈,今天成绩出来了,要我给你报成绩吗?妈妈就说要,然后妈妈一边做饭,女儿就在一边念,一般是从高往低报,最后她告诉妈妈,你要有思想准备,我要念数学了,只得了15分,妈妈问,满分是多少啊?满分150分,李玫瑾教授说,1/10啊,可以啦,不赖你,咱们遗传不好,谁让你爸数学不好呢。
如何对待女儿的就业问题
李玫瑾母女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孩子考不好,她从来不训斥她,因为知道孩子不是不努力,孩子也说过,妈妈,我真的很努力学数学,可是老师讲的课确实听不懂,老师留的作业也不会做,即使上课真的很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数学还是考不好。
妈妈一听,感觉这确实是个问题,后来就跟女儿商量,要不咱们找一个不考数学的专业吧,所以在初中的时候,妈妈就一直跟她讨论这个话题,最后她对妈妈说,我要当音乐老师,因为我从小就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妈妈一听说,行啊,学音乐老师,咱教不了大学就教中学,教不了中学就教小学。
所以女儿现在的工作是一名小学的音乐老师,她跟妈妈说,我每天上班都特别开心。李玫瑾教授对女儿的要求不高,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她还曾经幻想,不然就去做导游,每天游览美景,还锻炼了身体,就是因为如此,女儿一直活得很快乐。
由此可见,李玫瑾教授把女儿教育得也很成功,她没有“望子成龙”的想法,一直注重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提倡家庭的情感支持力,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这也跟她一直倡导的不谋而合,女儿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所谓的“教育专家的女儿就必须出色”的思想包袱,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生活,能够独立、健康、快乐,个人看来,这就是一种成功。
但另外一位所谓的教育专家,他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一种哭声免疫法,核心的内容就是当孩子哭了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抱他,等到他不哭的时候才抱起她,这种习惯让孩子明白,哭闹得不到父母的拥抱,只有听话不哭才可以。
这种理论的创始人是一个美国人,叫约翰·华生,他的这种理论曾经风靡一时,甚至马伊俐在生完大宝后,也曾提倡过这种做法,但很快,二女儿出生后,她就反驳了这种观点,并对大女儿感觉到了深深的歉意。
这其实是一种冷漠的育儿方式,虽然当时风靡一时,但经过岁月的验证,被很多育儿专家所屏弃,而它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却一直将这种方法在他的家族沿用,那么他的孩子们都怎样了呢?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女儿和外孙女
约翰和前妻有一个女儿,因为童年被冷漠地教育,所以成年后暴躁易怒,酗酒成性,还有过多次想轻生的倾向,而约翰的外孙女,也跟妈妈有类似的性格和习惯,同样的酒精上瘾。
大儿子
约翰的大儿子也没有逃过厄运,在30岁的时候选择了轻生,可见,约翰·华生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他的理论虽然在当时被推崇,但无法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华生自己,也有一个冷漠的童年,他能够研究出冷漠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奇怪了。
哭声免疫法,到底对孩子有哪些伤害?
约翰·华生在创建哭声免疫法的时候,他的初衷是想让孩子明白,通过哭泣去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听话,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拿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举例,如果对他使用哭声免疫法,让他变成一个可以独自安静睡觉的宝宝,他的心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会让孩子的心理世界产生严重的分裂
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种全能自恋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想吃奶的时候,立刻会有食物送到嘴边,他感觉不舒服,立刻有人给他换尿布,他的意念很快就能得到实现,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能够让他在今后获得自尊和自信。
当孩子的哭声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到绝望,感觉到外界都是不好的,这样的她在成长中对世界不能够全身心信任,也不能够全身心接纳。
孩子在1岁前,怎样满足都不过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一岁之前,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以奠定他一生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在一岁之前,他的所有要求都要无条件地及时满足,所以马伊俐在生完二宝的时候这样说道:
现在的妹妹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经自然地睡整觉不吃夜奶了,想想六年前也就是大宝小的时候,我到底在急什么?
哭声免疫法,让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体验到了极致的不好,他选择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性格敏感,容易抑郁,难以真诚地跟他人交流,甚至会卑躬屈膝,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相信到现在为止,依然有父母在沿用这种方法,如果看到就赶紧丢弃吧,孩子的生命早期一定要和他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她的需求一定要及时满足,这也是温暖教育和冷漠教育的现实对比了吧。
写在最后:
真正有效正面的育儿方法,一定是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家庭的支持力,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专项的引导和训练,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的陪伴是极其重要的,任何冷漠,违反常理的理论,说得再高大上,最终也会被遗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