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场小感冒,我一步步把小娃送进ICU
PICU蓝色大门打开,小娃被推了进去。
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慢慢离我远去,大门里面还有一道屏蔽门,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担架床一推入,大门就缓缓关上,小娃就这么消失在视野。
医生在旁边安慰:“家长和医生都已经做到最好了,没想到病程发展那么快”。
我做到最好了吗?
我犯的错误太多了,就这样因为一场小感冒,一步步把小娃送进ICU。
人物背景:小娃今年3岁,男孩二娃,早产2个月,在1岁之前身体都不太好,但1岁后身体忽然好了起来,和足月儿没有明显区别。
时间回溯:
2021年 8月30-31日
小娃发低烧37.5度左右,同时伴有咳嗽。这是幼儿父母一族经常碰到的场景,一般的处理方式都是密切观察,测量体温,只要体温在38.5以下,就在家自行护理。在很多情况下,娃发烧两三天后就会恢复正常,不用去医院。大家普遍的观点:发烧生病不要慌,不要急于用猛药,慢慢培养幼儿的免疫能力。这种理论没问题,但前提是父母必须很小心,特别是当猪养的二娃,要更加小心。
9月1-2日
小娃体温正常。事后分析,有两种可能:
1、身体确实已经恢复;
2、体温计测量误差,把低烧测成了正常体温。
常见的额温枪使用很方便,但测量误差是额温枪的固有缺陷。如果低烧37.5,额温枪测量值为37,幼儿可认为是正常体温。这个误差其实不大,但足以误导医生。
9月3日
小娃突然发高烧,体温超过39度,咳嗽也加重了,当天晚上赶紧送去珠城市妇幼。
在市妇幼,体会到了新冠疫情对门诊的影响:
发烧患儿,只能去发热门诊,在发烧门诊处,护士一再强调:进了发烧门诊就得测核酸,核酸结果出来才能走,费时约4-6小时。这时候也没啥说的,按规定办理。
人也不多,一会医生就开始叫号,医生一边逗小娃,一边仔细检查,结论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开单验血常规、测核酸。
血常规结果1小时出来,医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一些常用药。
核酸结果约3个半小时出来,带小娃回家。
其实,家有两娃,我带娃来市妇幼很多次,基本每一次看病的结果都是药到病除,吃一、两天的药,娃就基本好了。
但没想到今天不一样,是后面噩梦的开始。
9月4-5日
吃了药后,小娃的状态貌似有一些好转,不再高烧。
但是,低烧一直退不了,咳嗽也很厉害。
我犯的第一个错误:潜意识认为小娃是感冒
事实上,医生也诊断小娃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嘛,主要是难受,吃药七天好,不吃药一周好,大家都知道。
但是对于幼儿,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幼儿抵抗力差,病情变化非常快,今天是感冒,明天就是支气管炎,后天就有可能发展成肺炎。
而且,小娃的发烧+咳嗽已经七天了,如果是普通感冒,就应该好了呀。
9月6日
小娃继续吃药,今天没有发烧,但依然咳嗽。
另外新增一个症状:呼吸有点急促。
我犯的第二个错误:忽视了体温计的测量误差。
家里有3个体温计,其中2个是额温枪,1个是耳温计。
耳温计精度有保证,但是测量麻烦一些,娃不配合的话,测量很费时间。所以这支耳温计一直放在书柜上吃灰(真想抽自己!)
2支额温枪嘛,已经用了一、两年,知道它们有误差,但是测量方便。
额温枪测幼儿体温,36.7度以下,应该是正常体温,但有时也会测出37.0左右,一般也认为是正常体温。
记忆中,小娃这两天就是经常出现37.0、36.9之类的温度。想当然地认为是正常体温,但完全有可能是测量负误差,真实温度可能超过37.5。
就是因为如此测量误差,给后面两位医生都造成了误判,差点酿成大祸。
9月7日 初现端倪
小娃上午还是咳嗽,感觉更厉害了,体温正常?,呼吸更急促。
又新增一个症状:开始不吃东西,9月6日晚上就吃得很少。
很明显,小娃状态非常不好,
而且开始发蔫,走两步就喊累。
要知道,3岁的小男孩,是很活泼好动的,正常情况下是整天蹦跳个不停。
更严重的是,下午小娃开始呕吐,吃一点点东西,过一会就呕出来。
如果抱着小娃,隔着后背都能感觉他的呼吸非常急促。
我犯的第三个错误:没有认真评估娃的状态
9月6日-7日小娃的具体状况如下:
1、停不住的咳嗽;
2、不吃东西;
3、呕吐;
4、发蔫;
5、呼吸急促。
以上这些状况,单独出现可能问题不大,但是集中出现,意味着情况不妙。特别是没发高烧的前提下,小娃也发蔫,问题就很严重。
这也是我非常自责的地方,那么明显的异常,居然没细想分析。错过了最佳应对时间。
晚上回到家,家里莫名的安静,平时两个娃在家都是闹得鸡飞狗跳,没有一刻消停。但是今天,大娃在看PAD,小娃居然没去捣乱,就是呆呆地坐在大娃旁边,目光无神,逗他一下,他只微微一笑,马上又恢复蔫样。
我本能地感觉不好,再听阿姨说,这两天晚上都没怎么吃东西。
于是决定,马上去医院。
事后复盘,如果我们9月6日去医院,可能就是1件小事;反之,如果再推迟1天去医院,后果不敢想像。
9月7日晚上8点,去市妇幼。因为没发烧,而且有7天内核酸报告,就不去发热门诊,直接去内科夜诊。
护士预诊,小娃其实有低烧,37.5度。
一位女医生接诊,很有耐心,用听诊器听了半天,说是没有啰音,再安排测一个血常规,看了结果后,初步仍然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医生说了两个疑点,1是咽部发炎很严重;2是呼吸太急促。于是又拿听诊器听了半天,犹豫了一下,说还是拍个片吧。
由于大部分人是在发热门诊,拍片的人非常少。于是我们拍了史上最快的一次片子,前后15分钟,结果就出来了。
欠揍的是,我当时还窃喜了一下:今晚可以早点回家,不用在医院耗着了。
但定睛一看结果:支气管肺炎,如下图所示:
不由得心中一紧。
医生拿到片子,留出一丝为难的神色,说道:“肺炎,这个需要输液治疗。不过呢,现在市妇幼只能留观,观察一个晚上,然后第二天也不能住院,要去人民路院区住院,早点过去应该能排上队”。
我正犹豫是否要留观,医生又说:“留观区现在情况比较恶劣,人满为患,各类病人混杂在一块,其实在家附近找一家医院输液可能更方便”。
潜台词已经很明显了,珠城院区安排不了。
我强迫自己头脑冷静梳理一下,家附近有中山三院和天河区妇幼。马上请家人联系这两家医院,结果区妇幼联系上了,回复晚上不能安排住院,可以第二天早上过来,肯定有床位。心里安定一点,医生也把口服药开好了,还开了一些雾化的药。
回家,喂小娃吃药,同时下单一台雾化机。
小娃吃完药,已经是凌晨,雾化机也送到了,给小娃做了一次雾化,感觉有好转,我心里放松了一点。小娃也累了,一会就睡着,我心中有一些不安,但没到影响睡眠的程度。
9月8日
家里离中山三院最近,还是决定去中山三院,顺利挂了儿科的号,呼吸疾病专家CH医生。
中山三院儿科,人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中山三院都是用水银温度计。
CH医生问得特别仔细,哪一天发烧,哪一天没发烧,都记录下来,再进行评估。如前所述,由于额温枪的误差,我可能提供了错误的信息。
CH医生判断,这个肺炎很明显,但是可能正在好转,不用太担心。但住院是必须的,马上安排住院。
感谢CH医生,被我误导后,还是作出了正确判断。
说是马上住院,实际还要测核酸,6个小时才出结果。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4点半核酸结果才出来,赶紧把小娃抱去医院,交费交材料,进入儿科病房时,已经快6点了。
两个护士姐姐异口同声地说:“哥,怎么那么晚才来啊”!(估计是换班时段?)
我很无耐:“美女,按你们的节奏,不可能有人比我更快了”。
8日,住进8号床位,吉利数字总归能放松一点点心情。
小娃的状态和7号一样,但是咳得更频繁。
在病床上,第一件事就是抽血,抽的是动脉血,小娃很淡定,一声都不哼,很顺利地抽完血。护士小姐姐一个劲地夸小娃,从没见过那么勇敢的娃。
我在猜想:在二娃家庭,小娃一般都比大娃情商好,因为二娃一出生,就面临和大娃争宠的局面,自然知道怎么获得父母欢心。这一次,小娃虽然很蔫了,但在我面前还是尽可能表现乐乎乎的,对大人而言,确实也容易误判。
因为已经是晚上,抽完血,做了一次雾化,把点滴针头粘好,基本就治疗完成。查房医生也是觉得小娃的呼吸太急促,给了一个面罩吸氧,40%的氧浓度。
病房是3人间,每个床位用床帘隔开,床帘是浅黄色,上方开有透气孔,病床大概1米宽,1.7米长,没有陪护床,也就是说,陪护的大人要和幼儿睡在同一张床上,1.7米的床确实有点短,成年男性躺上去,脚无法伸直。
把床帘拉好,就会形成一个约3平米的独立空间,里面还有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床头柜是铁皮材质,包含一个抽屉和2个置物格,柜面放了一个老式热水瓶,我把病历放在抽屉,行李放进置物格,安顿完毕。才感觉到这样的布局,有点压抑。
喂小娃吃饭,小娃只吃了一口,就拒绝再张口,怎么劝都不行。再喂他最喜欢的酸奶,勉强喝完,但也含在嘴里磨叽半天。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就到睡觉时间,哄小娃睡觉,小娃很快就睡着了。我躺在他旁边,睡姿很难受,凌晨2点多迷迷糊糊睡着,但是小娃不停剧烈咳嗽,我就拍拍他的背,咳一次拍一次,爷俩都没睡好。。。漫长的一夜。
9月9日 风云突变
早上医生查房的时候,我和小娃都还在睡觉。
大概来了4-5个医生,带头医生用听诊器仔细听了小娃的前胸和后背,又掀开小娃的衣服看肚子,得出两个结论:
1、肺部有干湿啰音;
2、呼吸急促,三凹特征明显。
不过小娃的状态好像还可以,能说能笑。医生叮嘱一下注意吸氧,给小娃夹了一个血氧仪,血氧稳定在98左右。医生们说问题不大,就走了。
我还以为肺部有干湿啰音没啥,肺炎不都这样嘛,纳衣武了。
早餐是面条,小娃依然拒绝进食,只吃了一口。
整个上午,都是小娃不停地咳嗽,不停地作雾化,持续输液。
中午,午饭给小娃准备了粥和米饭,他却几乎一口不吃。
其实这个时候,小娃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是小娃太坚强了,虽然有点蔫,却仍能和爸爸玩游戏。
但是,病房的气氛慢慢变紧张了。
医生来得非常频繁,象走马灯一样来了一拨又一拨:
有单独来的,有师姐带师姐的,有导师带学生的,有小姐姐跑去请主任过来听诊的。
我当时没反应过来
其实,医生来看小娃,可不会因为他是病房里最靓的仔,一定是因为病情非常复杂!
到了晚上,小娃的状态貌似好了一点,吃了小半碗饭。
另一方面,病因也确定:支原体感染。
医生开了口服的阿奇霉素。
我随手搜索了一下:支原体感染肺炎,常见的肺炎类型,重症应注射阿奇,轻症可以口服阿奇。
既然是口服药,那说明小娃的病情很轻?
结合小娃开始吃晚餐,我想当然地认为:小娃就要开始好转了。
但却完全没注意到:医生来得更频繁了,还把小娃的氧气调到60%,在此浓度下,小娃的血氧在96左右。
晚上11点,小娃伴着咳嗽声、急促呼吸声,睡着了。
终于,主治医生来了,和我商量:小娃的状态不太好,呼吸三凹很严重,吸氧60%后血氧浓度也不算高,建议转去重症病房(ICU),用加压的面罩呼吸机给小娃补氧。
主治医生强调:现在已经是重症肺炎,留在普通病房有风险。
注意:医生现在只是建议。
我却是开始发懵:这个肺炎,怎么就变成重症了?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新冠肺炎的统计分类:轻症XX例,普通XX例,重症X例。我们归入重症了?!
注: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如下图所示:
还好,我正确了一次,同意转入ICU。
主治医生去办手续。
我转身看着熟睡的小娃,他背对着我,小小的肩膀微微起伏,幅度很小,但频率很高。小可怜,我现在脑海感觉有一点空白,不停地自问为什么、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病情没有给我瞎猜的时间。
我猛地发现血氧仪的数字在下降:
首先是偶尔低于95,但还能升回来,慢慢地就回不到95,降到94、93、92,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而且,小娃现在还在吸氧啊。
我心里一下就收紧了,这是不妙的征兆。
正好主治医生回来了,手续已办好,要先抱小娃去拍个CT,这是进ICU的例行程序。
抱小娃去三楼CT室,小娃不哭不闹,很配合,一点都不像个重症娃。
拍完CT,再抱小娃回8号床,收拾一下东西,等着护士来接小娃。心里在想,一会怎么给家里解释呢?
正发愁,主治医生急冲冲地跑了过来,大声嚷道:太严重了,你赶紧过来看一下CT。
我心里一沉,嘴上说道,我哪看得懂,腿上不自主就跟着医生跑到值班室。
医生指着电脑里的CT图像告诉我:“你看,肺部这里大片大片地被感染了,真想不到有那么严重!”。
我虽然看不懂CT,但是听过“白肺”这个词。
去年的新冠疫情,看了很多故事,知道白肺就是肺部完全被感染,失去功能,只能依靠人工肺续命,相当于半个身子进了鬼门关。
小娃的CT,能看见有些切片,肺大部分都是白的。。。
医生是出乎意料。
我却是基本崩溃了。
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扶住后脑,两眼发黑,一下说不出话来。
失去意识大概有1、2秒钟,缓过神来,不断告诫自已,要冷静,冷静。
问了医生一句:“有多严重”?
医生严肃回答:“非常严重,赶紧推进ICU”。
以下的时间,我成了一个机器人,机械地按医生指令,在不同的文件上签字。
小娃呆呆地看着我,有点发愣,他显然对爸爸的状态有些迷惑。
担架床推过来,我轻轻抱地小娃放上去。对他说:“今晚要换个地方,你一个人呆一个晚上,明天爸爸再来接你,可以吗”?
小娃回答一声:“好吧”,就乖乖躺了下去。
PICU蓝色大门打开,小娃被推了进去。
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慢慢离我远去,大门里面还有一道屏蔽门,看不到里面的情况,担架床一进去,大门就缓缓关上,小娃就这么消失在视野。
医生在旁边安慰:“家长和医生都已经做到最好了,没想到病程发展那么快”
我做到最好了吗?
我真的对不住小娃。
ICU医生开了一个小娃需要的物品清单,下楼去便利店买齐,再拿回ICU,同时医生和我们先做一个面谈。
医生简要介绍了一下情况:他们先尝试用面罩式呼吸机给小娃补氧,但是发现不管用,于是马上插管,还算顺利,用插管式呼吸机补氧,目前血氧已经基本恢复。明天10点再过来详细面谈。
心如乱麻,慢慢地把小娃的衣服、鞋子等物品收拾好,空洞洞地走回家,一个不眠夜。
9月10日 第一次洗肺
早上迷迷糊糊起来,大娃问:爸爸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弟弟呢?
我:“弟弟一个人留在医院了”。
大娃疑惑地说:“那弟弟会不会害怕”?
我只有沉默。
后来我才明白:小孩的世界,只有小孩懂。
早上10点,拿上小娃的生活用品,去ICU,和管床医生详细面谈。
小娃的管床医生,是两个非常年轻的小伙。
说实话,看见年青医生,心里真是没底。不过,两个小伙非常有耐心,仔细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当然重点是签文件。
小娃目前的情况:肺炎确实很严重,肺部插了导气管,胃也插了导管。因为上了呼吸机后,人体自己的呼吸要抑制,所以小娃处于麻醉状态,没法吃东西,只能将食物直接注入胃部。
两小伙总结:病情虽重,但目前可控。然后拿出一份手术告知单:小娃的肺部有很多粘液,他们建议洗肺,同时采集肺部标本进行培养做进一步诊断。洗肺手术有风险,需要家属签字。
有什么办法呢,这时候除了签字,还是签字。
两小伙最后强调:ICU不能探视,不能打电话,有问题医生会主动打电话,无电话则说明肯定是好现象。
就这样回家傻等?
离开前,再扫了一眼ICU大门,上面贴了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应该说设计ICU时考虑到家属们的情绪问题,不过走到电梯口,就是一个器官捐赠公益广告。这种组合,让人心情五味杂陈。
回到家,当然不能傻等,医院的公众号是信息交流平台:
医院公众号的“查看报告”,“我的处方”,“住院日清单”这三个菜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
“查看报告”,里面实时提供小娃的检验报告和检查报告。
重症肺炎的监测,主要是看血气分析。
经过一番研究,基本了解血气分析报告的几个重要参数:
1、氧分压:标准值是80-100;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2、氧饱合度:标准值是93-98;即血氧浓度。
3、氧合指数,标准值是400-500。是呼吸治疗的重要指标,网络查到的资料:其低于300就是呼吸衰竭。
4、吸氧浓度。
具体如下图所示:
小娃在ICU的日子里,我都是靠这几个指标实时跟踪病情。
“我的处方”可以看见医生开了什么药,外行当然不能乱猜,但是,激素开得越多,情况越危险,这个逻辑应该基本成立。
“住院日清单”能看见治疗情况,这个更复杂,如果出现“抢救”字样,肯定不是好事。小娃出现过两次抢救。
9月10日,小娃第一份血气分析报告:
氧分压118,血氧浓度98,氧合指数197,吸氧浓度60。
氧合指数197,岂不是重度呼吸衰竭?
我一下慌了神。但是经过一番网络搜索,加上理工男的底子还在,对数据挺敏感,发现氧合指数=氧分压/吸氧浓度,因为小娃吸氧浓度60%,是空气氧浓度的三倍,所以氧合指数小一点是正常的,想明白这一点,终于略安心。
9月11日 第一次洗肺
日子还要继续,周末家里冷冷清清,没有了往日两娃打闹的喧嚣。
带着大娃出门溜一下,去儿童公园透透气。
大娃在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也让我暂时躲避小娃的病情。
大娃在地上捡到两个气球,跑过来对我说:“我们拿回家去给弟弟玩吧”!
哎,平时这小子可没少打弟弟。。。
估计洗肺完成的时候,手机刷到新的血气分析报告:
氧分压85,血氧浓度96,氧合指数190,数据看似不好,但吸氧浓度降到45,有明显向好的趋势。
看来洗肺确实有效果。
晚上回家,睡了第一个安稳觉。
9月12日
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刷血气分析报告:
氧分压94,血氧浓度97,氧合指数188,数据基本和前一天相似,但吸氧浓度升到50。
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小孩的新陈代谢非常快,如果肺部在好转,应该好转的速度很快,今天怎么就停滞了?
9月13日 至暗时刻
早上6点醒了,习惯地刷一下检查报告,不太妙,1点多的时候有血气分析报告:
氧分压77,血氧浓度95,氧合指数140,吸氧浓度升到55。
氧分压已经低于下限值,这个数据明显在恶化!
在忐忑不安中吃完早餐,又刷到一个6点半的血气分析报告:
氧分压79,血氧浓度96,氧合指数159;没有继续恶化,但是,血气报告出得那么频繁,肯定不是好事。
虽然ICU不让探视,我们还是决定10点去了解一下情况。
还是两小伙医生接待,依然是很耐心地回答我们的所有问题。
两小伙介绍小娃目前的情况是:近期肯定不能转出ICU,这周末可能有希望转出,不过不用担心,情况完全可控。
我把我对血气报告那几个指标的理解向他们求证,两小伙证实我的理解是对的,但是,由于插了呼吸机,很多指标没有意义,建议我关注血氧浓度就行。另外,小娃肺部的粘液还是很多,建议再洗一次肺。
最后,两小伙拍了一张小娃的现况图给我们:
小娃处于麻醉状态,脸歪着,有点苍白,鼻子、嘴巴都插了管子,脖子以下贴了心电图电极,身上的各种管子交织在一起,占了屏幕的一大半。
可怜的小娃,让爸爸妈妈有多心碎。
虽然担心,但是医生表态情况完全可控。也算是稍放心一点。
图文无关
到了下午,刷报告也没啥新情况,我就决定去健身房锻炼一下,试图释放一些多巴胺,对冲一下现在的消极情绪。
按我的精神状态,心脏泵血机能必定受影响,不能练杠铃,也不能跑步,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都可能有风险。我选择一些安全的组合器械,用中等强度力量练习。
刚练了一小会,手机刷出一份最新的血气分析报告:
吸氧浓度已经升高到80,氧分压83,血氧浓度96,氧合指数105。
也就是说,吸氧浓度已经接近100上限了,但是指标依然不好。
再看“我的处方”,一针又一针的激素频繁打。
看完报告的一瞬间,我觉得咽喉发干,呼吸苦涩,心脏收缩,全身肌肉就像失了魂一样,所有肌细胞都泄了气,别说激发多巴胺了,倒像是激发出了毒素,整个人马上萎了。
也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医生“这几天肯定要留在ICU”的真实意思。
ICU和现实生活完全是两套衡量标准:
普通人的视角:人的状态分为正常、生病、病重这三类;
但在ICU视角,人的状态估计分为重症、危重、垂危这三类,重症患者在ICU医生眼中其实是轻症,只要监护警报不响,情况就是完全可控,医生们心如止水。
所以,小娃的情况,虽然一步步由重症滑向危重,但在ICU医生的眼中,氧气浓度、压力还可以再加,激素还能再打,应对手段还很充足,完全可控范围,只是病情的波动。
就算从重症升级到危重,也还是很多储备手段可以用,只有电除颤、人工肺之类的最后手段才会让ICU医生紧张。
所以,医生口中的“状态可控”,其实就是在努力做工作让重症不要转为危重,而“短期内肯定不能转出ICU”,说明医生的工作不太顺利,否则医生会说“情况好转”。
想明白了这一层,也没用,除了焦虑、煎熬,什么也做不了。
9月14日 第二次洗肺
又是一个不眠夜
在失眠中想了很多,现代医学确实延长了人类寿命。如果小娃出生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年代,现在可能已经凶多吉少。
又想到前段时间关于新冠病毒的“共存”争论。
切身体会之后,就明白没什么好争的,就是要坚决把病毒拒之国门外。我国的人均医疗资源远低于美国,如果放开国门,发生医疗挤兑,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一定比美国更严重。重症肺炎患者,如果没有呼吸机支持、没有重症监护,那大概率只有无助等死一条路,听天由命。
想通了,相信医生,相信现代医学,决定明天回公司上班,用工作抵消一下负面情绪。
早上7点出门,不敢开车,因为脑袋已经有些恍惚,想按电梯8楼,结果按成了3,反应过来想修正却按了个-1,第3次才按到8,这种状态开车那是不负责任。
坐地铁挺好,刚上地铁,又刷到一个新的血气分析报告,早上6点半做的:
小娃发了低烧,应该是免疫系统终于发力:
氧分压122,血氧浓度98,氧合指数223,吸氧浓度则降到了55。
应该是洗肺和免疫系统综合作用,氧分压已经超过上限22,这个结果太好了,虽然还在吸氧,但这是进ICU以后最好的血气报告,趋势向好。
就看完报告的一刹那,我感觉精气神满血复活,真是神奇,不带一点滞后。
上班,仅处理事务性工作,也没出乱子。
9月15日
略有失眠,很早就起床。
还是在地铁上刷到血气报告,体温正常,血气结果进一步好转。
氧分压92,血氧浓度98,氧合指数264,吸氧浓度则降到了35。
而且还发现有很多其它的报告,血常规、生化、C反应蛋白之类的,我理解是为转出ICU做准备了。
果然,上午接到ICU电话,医生说小娃的情况不错,准备撤呼吸机,如果情况良好,这两天就可能转出ICU,让我这两天去测核酸,准备好去普通病房陪护。
末了,医生以一种成功、自信的语气说:“还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久病成医,经过这几天的折腾,咱虽成不了医,但是看血气分析报告已经颇有心得,小娃的状态显然不错。就回复医生:“没了,谢谢!”
小伙医生有点疑惑地哦了一声,挂了电话。
9月16日
睡的一个安稳觉。
今天刷到的血气分析报告:
撤了呼吸机,血气结果略有下降,但达标。
氧分压86,血氧浓度97,氧合指数287,面罩吸氧浓度30
数据虽然很一般,但考虑到小娃刚恢复自主呼吸,已经相当不错了。
9月17日
还是一个安稳觉
早上的血气结果显示,小娃终于雄起:
氧分压139(二氧化碳分压28),血氧浓度99.9,氧合指数556,面罩吸氧浓度25
这是氧过量了,意味着完全不用吸氧。
1小时后ICU打来电话,小娃今天可以转到普度病房。
约好下午3点去接小娃转普通病房,我们早早到了病房,报上名字,就等着办手续接人。结果一直拖到下午5点,手续才办完。
PICU的大门缓缓打开,小娃静静地躺在床上,被推了出来。
在ICU里呆了8天,小娃终于平安归来!
感谢中山三院儿科/PICU的全体医护人员
另:本以为是故事的结束,却没想到是另一场煎熬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