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这个九月节,露气凝结霜叶红有点难
国庆长假结束,寒露节气到了。
10月08日,农历辛丑牛年九月初三日,上午9:38:53,进入“寒露”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寒露,是九月节。
二十四节气,分别有十二个“节”,十二个“气”。
从立春数起,逢单的为“节”,逢双的是“气”。
寒露,是秋天里的每五个节气,逢单,是“节”,“九月节”。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这是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的。
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进入寒露节气。
“九月节”,寒露节气的别名。九月,是指农历的九月。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按照农历的月份来认定,而是按太阳的运行来确定的。因而,会有貌似“错位”的现象出现。比如,去年的寒露,就是在农历的八月二十二日凌晨03:55,却依然称之为“九月节”。2018年的寒露,是在农历的八月的最后一天,第二天才是九月。
没关系,还是叫“九月节”。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是中国先民的经验总结。正常情况下,到了这个时候,天冷下来了。“寒从脚下生”,要注意脚的保暖了。
今年,情形有些特别。至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入秋晚,气温明显偏高于往年。要不是在寒露节气到来之前,长假的最后一天,江淮地区有降水,气温较前几天略有下降,这个寒露节气,不仅没有达到脚不露的地步,大部分地区还没到“身不露”呢。长假期间,不是还在提醒外地到江淮地区旅游的客人谨防中暑吗。
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肯定是在寒露的之后才能实现了的。
唐人元稹,可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为二十四节气分别作诗的唯一的诗人。
元稹的这首写寒露的诗,有人说读来充满凉寒悲切。这可能与诗人是北方人有关,如果他长期生活在江淮地区,就会是另一种感受,另一种写法了。
元稹的诗,照例将寒露三候写进诗歌: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节气里,北方的候鸟纷纷要到南方来过冬了。
不久,我们盐城滩涂的自然保护区又将要迎来大雁、丹顶鹤等一大批的北方来客来过冬天了。
雀入大水为蛤。
古人给我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多少年来,不少人试图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出现了偏差,以为鸟雀不见了,是到水中变为蛤了;也有人解说为,雀,指的是“北玄武,南朱雀”中的朱雀七宿。寒露时节天上朱雀井宿变动,走在了大海的上方,连带着井宿所代表的天体能量落入水中,这预示着水产丰收!所以才有了这句“雀入水为蛤”。
我无法判定孰是,不敢乱下结论。
寒露出霜冻,只有菊正浓。
常年的九月,菊花将开放。但今年,因为气温普遍过高,桂花在这两天才飘香。菊花,包括我们这里的农村大量种植的饮用菊花是不是能如期开放,倒可能是个问号呢。
寒露节气,气温降了,大自然的色彩也开始丰富是肯定的。
前些日子,全省多地的网红禾本植物粉黛乱子草在向人们呈现粉色云雾海洋。
还有许多的树,也要在寒露节气里开始变色的。比如,我们夫妇都特别喜欢的乌桕树的叶子。今天上午,我在一条以乌桕为行道树种的道路走过时,那心形的叶子还没开始变色呢。
还有枫叶,我所在小区旁的另一条路上全是又称“糖枫”的梣叶槭的叶子也没有半点变色的迹象。
寒露,气温还是有波动的,容易着凉受寒,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