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呼兰河传》有何艺术特色?

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呼兰河传》第三章在提到“我”的祖父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这段话看起来有些重复啰嗦,但恰是这种反复才能加强情感的抒发,徐缓的节奏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情怀,充分体现了萧红内心的孤寂和对祖父的怀念。萧红的祖父是她童年的心灵依靠,是祖父教会了她对人世间满怀着爱和向往。通过这“反复”和“多余”的语言,将萧红对于祖父的缅怀及如今的凄凉感受流露的一览无余。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感。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小说的语言力求精简,对字词的精辟使用让人叹为观止,更为让人推崇的是她对修辞手法多样化、诗意化氛围的营造上。尤其是比喻和对比的灵活转化,使小说笼罩着浓浓抒情色调,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譬如《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绳赶鬼,看香,扶乱,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作家通过揶揄、嘲讽、浮夸,把用热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的残酷、愚昧无知表露无遗,将围观者病态、阴暗的好奇心剖析地入木三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恨和痛心。为了抒怀的需求,萧红将她的浓烈淳厚有着乡土气息的话语行使的时而新奇别致,时而雄健有力,乃至越轨,但恰是这类言语的行使,使她成为一个具备奇特语言品格的抒怀小说家。钟汝霖说:“萧红的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这对萧红语言风格特点的恰当描述,毋庸置疑。
二、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萧红和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截然不同,她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不受任何外界束缚的影响,她带着一颗初心在文学的探索道路上敢爱敢恨,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她勇于向传统小说发出挑战:“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打破了以叙说故事情节和描绘典型人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小说模式,代之以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反传统的特征形成了别出机杼的“萧红体”,从而构建了一个不同常人的艺术天堂。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对萧红的文体做了如下描述:“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是自传。”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别出心裁,虽散乱却有章可循,体裁游离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体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结构是不能用传统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没有血肉丰满的主人公来构建起小说框架。将《呼兰河传》定义为自传小说有点欠妥,文中只描摹了她的印象中的故乡及童年的生活,对各种事项只是随意着笔而没有详尽的介绍,也没有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是作家随意而写,这是不符合传纪的要求和写法的。
《呼兰河传》的前四章对呼兰河小城做了细致的描绘,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景,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无法把握。作家用鸟瞰式的手法给我们推进了一个大的框景,这是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全篇萦绕着芬芳的散文气息,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小说的后三章独立可分,各有叙述的侧重点,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因为一个主题作家又将它们联合一体,虽独立却又不可分,这是萧红对于小说结构的奇特表现。
《呼兰河传》下的呼兰小城人民可以代表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老病死的淡然态度。小說的结构看似松散,文风简练,语言纯粹,这些独特的个性营造了一种散文化的诗意追求。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将小说的格调定义为娓娓道来式,而不是心事重重的宣泄。散文化风格的使用,让散发着诗意化的小说更加具有魅力,清新自然的文风净化人心。
三、儿童叙述视角 
儿童视角是小说叙述方式的一种,这是一种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对现实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这种判断是人类最原始的领悟,不带任何世俗的色彩。儿童性本真,没有功利的考量,更多的是真实的透视本原社会,这种叙述视角的使用能更好地凸显小说的主题。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来构建小说骨架,这是通过不经世事孩子的眼眸,最原始、自然的呈现了呼兰河城的面貌,这里有常年注雨的大泥坑,美丽的后花园,还有放河灯、跳大神等民间风俗,当然还有一些地位卑下的人,如冯歪嘴子、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组建着呼兰小城的日常。因为采用的儿童的叙述视角,文中不乏一些天真浪漫的描写。
鲁迅先生写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而孩子气不改,真实无可奈何。”不仅萧红的为人有一颗童心,她的作品也洁净纯粹,萧红恰是用她孩子般晶亮的眼眸来洞察这个世界,这就是儿童视角的运用。如郭玉斌先生在《萧红评传》里说的那样:“大自然的陶冶、教化,让萧红比一般的孩子少一些世俗的浸染,更多保持童心的本真,也就对童年生活有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萧红后来写了那么以多童年生活为题材或以儿童视角切入的作品,与此关系甚大。与大自然的触碰,使萧红敏感多识、富于抒情、善于想象。这还培养了她的文学爱好,甚至对她作品富有诗的意境、明丽的色调等都大有好处。与大自然的接触,使萧红热爱大自然,也让她日后的文学作品在文体风格上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师法自然。”
四、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 
对萧红的创作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初读《呼兰河传》会觉得小说语句稍有点幼稚,段落中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譬如为了表达“我”家后院是荒凉的,萧红在每章都有讲到,不管是段首还是文中。这种重复手法的连环使用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对小说的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呼兰河传》像是一首抒情性的赞歌,通篇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小说是萧红对回忆中的呼兰河城的解读,单纯又富有风情。
作者笔下的生死显得非常淡然,就连文章中的态度都很端正。人生是单调重复的轮回循环,重复的时段里有着冥冥之中宿命的安排。呼兰河畔的人们只能在此般已经定格的轮回——宿命的漩涡中反抗。萧红用童年的目光悄然寓目,在很多年以后,用着似乎没有情绪的笔清淡描写,但是深入研读会发现萧红只是将她内心的寡淡和无奈转而用重复的手法写出,从容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了心中已久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激。
(0)

相关推荐

  • 《呼兰河传》:萧红的悲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为了什么,竟如此悲凉?" 这大概是呼兰河传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论悲凉心境,大概没有人能比得过萧红. 也许,更是因为有了萧红自身多次遭遇爱人抛弃的个人经历, ...

  • 【美文选萃】王秋英 | 比较阅读《边城》与《呼兰河传》随感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王秋英,山西太原人,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退休前系山西省城某中专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山西省作协会员.省 ...

  • 张莉 |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文坛纵横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张莉 讲故事者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同他的故事柔和烛光徐徐燃尽的人.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写作& ...

  • 34.走进呼兰河,看看萧红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经典作品,提起萧红,我们想到的是她和萧军之间的爱恨情仇. 其实萧红内心深处是无法放下这段感情. 看过萧红的作品,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感情细腻,敏感,缺乏安全感.她的内心很 ...

  • 周末悦读——《呼兰河传》

    萧红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奇女子,她在24岁的时候即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又以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进一步奠定自己在文坛的突出地位,而她一生不过活了31个年头. ...

  • 萧红的“黄金时代”

    萧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话题人物和出版热点,这是典型的生前寂寞,死后荣光.她的作品非常畅销,好多出版社都曾刊行,尽管有些底本选择不精,校勘也不细,讹误甚多,但丝毫不影响销路.可惜萧红得不 ...

  • 【三江文学诗评刊】从《呼兰河传》中管窥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文/刘秦

    欢迎您品读作者和诗评老师的经典诗评 来源:三江文学诗友 [三江文学诗评刊] 縂第 玖拾肆  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  非 主     编:张明洪 副 主 编:陈华美 诗     评: ...

  • 《呼兰河传》:“文学洛神”生命中最鲜明的一朵红花

    <呼兰河传>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大多数作家的作品和生活都是泾渭分明的,而萧红却不是,读她的作品就像是在参观她的人生. 这部作品是萧红寄居香港时所写,是她在生命最后四年中完成 ...

  • 【24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六章——尾声

    陈浩阳播报点评 李麟的播报说了说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事情.谈了谈自己对第七章的感悟.他们两个结婚,不知受了多少的伤害,父母的反对,亲朋好友的歧视,邻居的看笑话...让他们一家受尽磨难.只是结婚而已为什 ...

  • 【23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六章——尾声

    董韫晗 播报点评    在柔和的灯光下,平缓的语调,徐徐地向我们道来有二伯的故事.通过你的叙述,和你大量中从原文中摘录出来的语言,可见你读得非常仔细,而从你对有二伯的人物评价中,可见你读的非常深刻,理 ...

  • 【课堂教学】【347】《呼兰河传》之《小团圆媳妇之死》 梳理总结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呼兰河传>第五章的内容围绕<小团圆媳妇之死>展开,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思路: 第一,围绕"我".祖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村民的不同 ...

  • 【23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五章

                                                  播报点评  张慧茹     张镇楠同学的播报简单易懂还联系到了之前看过的书,与萧红进行了一场对比,十分有自己 ...

  • 【24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五章

    车欣泽  播报点评 第五章,以女性一生来形象的展现出一副一一左看右思,满是"吃人"的封建  画.王星媛于此对其加以讲论,并以一件事例说明女性地位在不同的压迫下成为一成随即可破的薄膜 ...

  • 【23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三、四章

    王皓然 播报点评 本次杨之欣同学的播报内容关于<呼兰河传>中选文,内容中主要阐述了作者童年时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并又点出自己认为作者的小时候生活其实是悲哀的,封建迷信充斥她的生 ...

  • 【24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三、四章

    张靖卓  播报点评   王思然同学的播报,讲述了第三章我与祖父的菜园子发生的事,并从中引出对萧红一生的评价与感叹.萧红是向往自由的,但命运却给了她许多的挫折与磨难.她没有遇到生命中那个全心全意为她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