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流动的家园》之“批评”
深圳有一个城中村叫石厦村,位于深圳市中心位置,与福田区政府仅一街之隔,周边有商业中心,还有高档酒店,一幅繁华景象。走进村子却是另一个世界。在这块只有0.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万余人。丁末教授第一次跟着一名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进村感觉“像是从古到今经历了好几个年代、好几重空间”。丁教授来到了城中村,与这群被称为“无脚鸟”的哥的嫂们一呆就是五年,成果便是这部33万字的专著《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
听说丁教授的大作要出版,我开玩笑说这书要拿来批判一下,她爽直地说要批!狠狠的批。然而,当她把书寄到我手上,尽管之前看过她相关的文章,我还是被此书镇住了。看来我是没有水平批评它了,还是引用著名传播学者李金铨教授的批评吧。李大师高度评价:“《流动的家园》是传播社会学的杰作,出版后将为华文文献建立一块里程碑。”他还指出:“丁末把‘地方经验’提升到‘全球理论’,从容出入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之间,一方面以小见大,一方面从‘文化的特殊性’联系‘理论的普遍性’,进而提供与西方文献平等对话的基础。”我认为中国新闻学在最近三十多年里就干了一件事,就是走进传播学。经过引进、吸收和消化,该到了平等对话的时候了。“
丁教授在《流动的家园》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所推崇的,我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质化研究:新闻传播学被忽视的分析工具》,也曾指导我的研究生做过很好的质化研究。然而,我国引进传播学时几乎全盘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范式,把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奉为圭皋,似乎无量化不科学。而忽略了芝加哥大学的范式与传统。我认为,定量分析故然重要,但定性的实证研究不可偏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诚然,在做田野调查中,如何做到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的结合,仍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如果说对此书还有存疑的地方,那就是它更多是一个社会学研究还是一个传播学研究?如果从大传播的角度来看,比之我的传媒研究和更多人的政府传播研究,关注弱势群体的社区传播或许更有研究价值。因此,我的“批评”结论是,推荐此书为传播学经典读物。丁未教授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也在影响我的研究生,她们也因此写出了不错的硕士论文:《新媒介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建构——以深圳富士康厂区的农民工为例》{刘晓旋}、《苦痛的交流与信任感搭建 ——社交媒体上的医患互动研究》(李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