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部
二划
儿部
儿1.兀2.元允3.兄4.尧光先兇兆充5.克兕免兑完6.呪兒兎兔兖尩7.剋8.竞党9.兜竟10.兠12.兢18.競
儿(ér)兒
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老子·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说文》:“儿,孺子也。”《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一画
兀(wù乌)
独立,形容只有一只脚的人。《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清吴从先《金小品传》:“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二画
元(yuán原)
《易·乾·辞》:“乾,元,亨,利,贞。”《易·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书·酒诰》:“肇我民,惟元祀。”《关尹子·鉴》:“耳闻交响者聪愈伤,心思元妙者心愈伤。”《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说文·一部》:“元,始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这里用为初始之意,又用为天地万物之本原之意。
元首:《书·益稷》:“元首起哉。”《广雅》:“元,君也。”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宋司马光《谢门下侍郎表》:“当承元首之明。”宋文天祥《得儿女消息》:“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这里用为“君”之意。
《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鹖冠子·道端》:“近塞远闭,备元变成。”《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这里用为开始、起端之意。
《书·吕刑》:“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左传·文公十八年》:“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杜预注:“元,善也。”《文子·上礼》:“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后汉书·张衡传》:“抨巫咸以占梦兮,乃贞吉之元符。”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书·金滕》:“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礼记·曲礼》:“牛曰一元大武。”这里用为“头”之意。
允(yǔn殒)
《易·升·初六》:“允升,大吉。”《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书·大禹谟》:“祗载见瞽瞍,夔夔斋傈,瞽亦允若。”《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显允方叔。”《诗·小雅·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诗·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诗·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诗·周颂·武》:“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尔雅·释诂上》:“允,信也。”《正字通·儿部》:“今俗许诺曰允。”这里用为相信而承诺答应之意。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大禹谟》:“帝曰:‘俞!允若兹。’”《诗·小雅·十日之交》:“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三画
兄(xiōng凶)
《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尔雅》:“男子先生为兄。”《说文》:“兄,长也。”这里用为兄长之意。
古同“況”。《诗·大雅·召旻》:“胡不自替,职兄斯引。”《管子·侈靡》:“交觯者不处,兄遗利夫!”《墨子·非攻下》:“还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王兄自纵也,赤鸟衔圭,降周之岐社。”《集韵·漾韵》:“况,一曰益也,古作兄。”这里用为滋益、增加之意。
四画
尧(yáo摇)堯
表示高,高耸突出。《墨子·亲士第一》:“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说文》:“尧,高也。”《论衡·须颂》:“尧亦美谥也。”《白虎通·号》:“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风俗通·皇霸》:“尧者,高也,饶也。”
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管子·宙合》:“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论语·雍也》:“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礼记·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韩非子·十过》:“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韩非子·观行》:“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尧典》:《尚书》中的一篇,亦称《帝典》。主要记载尧舜禅让事迹,反映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历史概况。《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
光(guāng咣)
古通广。《易·需·辞》:“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易·未济·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庄子·庚桑楚》:“生者,德之光也。”《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称》:“自光(广)者人绝之。”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周易上》:“光之为言,犹广也。《周颂·敬之》传及《周语》注并曰:‘光,广也。’《尧典》:‘光被四表。’汉《成阳灵台碑》‘光’作‘广’。《荀子·礼论》:‘积厚者流泽广。’《大戴礼·礼三本篇》‘广’作‘光’。’”这里用为广大之意。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文》:“光,明也。”《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这里用为光芒、光亮之意。
《书·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这里用为照耀之意。
先(xiān仙)
《诗·小雅·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文子·微明》:“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关尹子·药》:“是以圣人不先物。”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列子·黄帝》:“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说文》:“先,前进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恐为操所先。”这里用为胜于,胜过,走在前面之意。
致意。《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庄子·让王》:“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唐韩愈《感二鸟赋》:“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
先王:《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噬嗑·象》:“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勅法。”《易·复·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里是泛指先辈的帝王、诸侯王,意即列祖列宗。不是专指某一个君王。
先正:指前代的贤臣。《诗·大雅·云汉》:“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礼记·月令》:“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战国策·齐策》:“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辱王之先人。”这里用为古时的、先前的、先代的…之意。
先秦:历史时期,即从远古起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止,史称为先秦时期。《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
兇(xiōng凶)
古同“凶”。
兆(zhào罩)
《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老子·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孟子·万章下》:“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这里用为人民百姓之意。又如:兆民(古称太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又称“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众”、“兆黎”、“兆灵”)。
《管子·侈靡》:“则辟之若相为盲,兆怨。”《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趋。”《荀子·乐论》:“行其缀兆,要其节奏。”《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郑玄注:“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这里用为各方面之意。
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周礼·大卜》:“掌三兆卜之法。”《关尹子·柱》:“兆龟数蓍,破瓦文石,皆能告吉凶。”《淮南子·本经》:“不占卦兆。”《史记》:“卜之龟,卦兆得大横。”《说文》:“兆卜,灼龟拆也。”这里用为征兆之意。
充(chōng冲)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冠盗充斥。”《荀子·子道》:“颜色充盈。”《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言充其阳也。”《小尔雅》:“充,塞也。”《广雅》:“充,满也。”这里用为满之意。
《周礼·大府》:“以充府库。”《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淮南子·说山》:“近之则钟音充。”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这里用为装满、塞满之意。
充虞:孟子的学生。《孟子·公孙丑下》:“充虞请曰。”
充耳:古代男子饰物,悬在冠之两侧。《诗·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五画
克(kè客)剋、尅
《易·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易·同人·九四》:“乘其墉,弗攻克,吉。”《易·复·上六》:“至于十年,不克征。”《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小雅·小宛》:“饮酒温克。”《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大雅·生民》:“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左传·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杜预注:“克,成也。”《老子·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韩非子·解老》:“无不克本于重积德。”这里用为完成之意。
《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诗·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诗·周颂·雍》:“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诗·大雅·常武》:“不测不克,濯征徐国。”《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史记·宋微子世家》裴骃集解引郑玄曰:“克者,如祲气之色相犯也。”这里用为凌犯之意。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传:“仔肩,克也。”《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说文》:“克,肩也。”这里用为胜任之意。
《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管子·七臣七主》:“饰臣:克亲贵以为名。”《关尹子·药》:“能克己,乃能成己。”《后汉书·祭遵传》:“克己奉公。”这里用为克制之意。
兕(si四)
动物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小雅·吉日》:“殪此大兕。”《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老子·五十章》:“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论语·季氏》:“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韩非子·解老》:“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国语·晋语》:“唐叔射兕于徒林。”《考工记·函人》:“兕甲寿二百年。”《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这里指独角的犀牛。
兕觥:(si四gōng工)古代一种酒器。《诗·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诗·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
免(miǎn勉)
古通“勉”。《管子·侈靡》:“分免而不争,言先人而自后也。”《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吕氏春秋·辩士》:“免耕杀匿,使农事得。”这里用为努力,尽力、勉力之意。
《左传·襄公十年》:“其将不免乎!”《左传·成公十六年》:“免使者而复鼓。”《国语·周语中》:“左右免胄而下。”《国语·晋语六》:“免胄而听命。”《广雅·释诂四》:“免,脱也。”这里用为免除、避免之意。
《韩非子·内储说上》:“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国语·晋语》:“以免于难。”这里用为逃避灾难或罪过之意。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韩非子·解老》:“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这里用为分开、分离、别离之意。
古同“娩”。《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史记·赵世家》:“朔妇免身生男。”《汉书·外戚传上》:“妇人免乳大故。”这里用为生孩子之意。
兑(duì对)
《易·兑·初九》:“和兑,吉。”《老子·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王强注:“兑,事欲之所由生。”《淮南子·道应》:“王者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高诱注:“兑,耳目鼻口也。”《子华子·大道》:“谨窒其兑,专一不分,其气乃存。”清孙诒让《礼迻》卷四:“兑,当读为隧,二字古通用。”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德经》作“■”。《师兑簋》作“■”。《说文·儿部》作“■”。细考“兑”字,中间为口,可以看作是大地上的湖泊、池塘等泽水聚汇之处。湖泊、池塘等四面有土围住,是封闭的,是可调节的。兑字上面的两点,是指上游来水,或是指雨水降落之意。兑字下面的撇捺,是湖泊、池塘之水满溢后流向低处的水道(在现代被称为“排洪渠”)。按“兑”字字形,实象一个天然湖泊,人工水库的鸟瞰图。因此古人称湖泊、池塘之水为“兑”、“泽”。这里用为水泽(水库)之意。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皇矣》:“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管子·七臣七主》:“多兑道以为上。”《庄子·德充符》:“豫通而不失于兑。”《荀子·脩身》:“佞兑而不曲。”《荀子·不苟》:“见由则兑而倨。”《说文》:“兑,说也。”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古通“锐”。《书·顾命》:“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管子·小匡》:“公子开方为人巧转而兑利。”《墨子·备城门》:“两铤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兑其两末。”《荀子·议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这里用为锋利之意。
羌(Qiāng枪)羗
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潘县境内。《书·牧誓》:“庸蜀羌髳。”《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
完(wán玩)
《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战国策·秦策一》:“不如伐蜀之完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贾谊《治安策》:“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说文》:“完,全也。”这里用为完备、完整之意。
六画
呪(zhòu咒)
古同“咒”。
兒(er儿)
古同“貌”。形貌。《楚辞·招隐士》:“状皃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见“儿”。
兎(tù兔)
古同“兔”。
兔(tù吐)兎
古代车制。《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舆下方木,伏于毂上轴内两旁,用以承舆者。名优兔,省称为兔。
哺乳类动物。《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礼记·曲礼》:“兔曰明视。”《说文》:“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这里用为兔子之意。
兖(yǎn眼)
汉以后字。
尩(wāng汪)
古同“尪”。
七画
剋(kēi克)
见“克”
八画
尅(kēi克)
见“克”。
党(dǎng挡)
《周礼·大司徒》:“五族为党。”注:“百家辨说得其党。”《管子·参患》:“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荀子·成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礼记·仲尼燕居》:“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资治通鉴》:“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这里用为亲属、朋辈之意。指意气相投的人。朋党:指群聚结党而营私。
偏私、偏袒。《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韩非子·外储》:“子党于师人。”
《荀子·天论》:“怪星之党见。”《公羊传·文公十三年》:“往党,卫侯会公于沓;至得与晋侯盟;反党,郑伯会公于斐。”何休注:“党,所也,所犹时,齐人语也。”《字汇补·黑部》:“党,时也。”这里用为“时”,经常之意。
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大司徒》:“五族为党。”《管子·山权数》:“君实乡州藏焉。”
竞(jìng镜)競
《书·立政》:“乃有室大竞。”《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桑柔》:“职竞用力。”《诗·大雅·瞻仰》:“鞫人忮忒,谮始竞背。”《诗·周颂·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韩非子·五蠹》:“竞于道德。”《淮南子·原道》:“犹不能与罗者竞多。”《说文》:“競,逐也。”这里用为争竞、角逐、比赛之意。
九画
兜(dōu都)
《国语·晋语》:“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这里用为迷惑、受蒙蔽之意。
竟(jìng劲)
《诗·大雅·瞻卬》:“谮始竟背。”《庄子·齐物论》:“振于无竟。”《荀子·仲尼》:“可炊而竟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玉篇》:“竟,终也。”《广雅》:“竟,穷也。”这里用为终结、完结之意。
假借为“境”。边境、国境。《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管子·参患》:“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汉书·徐乐传》:“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十画
兠(dōu都)
古同“兜”。
十二画
兢(jīng京)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这里用为战栗,恐惧之意。
《管子·地员》:“山之侧,其草兢与葍,其木乃格。”王绍兰云:“‘兢’盖‘莶’之讹,字坏而误。”莶:古同“蔹”。蔹:植物名。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称。以果熟时不同颜色,而有白蔹、赤蔹、乌蔹莓等。《诗·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十八画
競(jìng镜)
见“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