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太溪穴竟可以治这三种病!

艾学堂 2020-12-15

(太溪穴在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

艾灸
太溪穴应用三则
1、跟骨骨质增生 
牛某, 女,51岁,1990 年8月2日初诊。足跟部麻木伴行走疼痛月余,遇寒凉加重。取患侧太溪穴,进针1寸, 施捻转补法,局部得气后加艾灸3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休息1天,继续第2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疼痛完全消失。
按:本病属 “ 痹证” 范畴,多因扭伤或受寒凉而诱因,而使经络气血闭塞不畅,风寒凝结筋脉骨骼,伤及筋骨而使其增生,压迫正常组织,出现炎性水肿,致疼痛、 麻木等症状,取肾经原穴太溪,施于补法,具有强壮筋骨之效,使挛缩组织松解,解除病灶对神经、 血管的压迫和刺激,消除炎性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取之该穴即有局部激发经气作用,又有疏通经脉之功,局部刺激与经络相结合,加之艾灸温散寒邪,共奏疏经活络,散寒止痛之目的。
2、鸡眼 
袁某,男,23岁,1991年4月2日初诊。行走时足底部疼痛半年余,足底涌泉穴前约3厘米 处生有豆粒大硬结,并排两个。治疗取患侧太溪,取2%利多卡因2毫升,直刺穴0.8寸,令局部麻胀并向足底部缓慢放散后将药液缓缓注入,出针后该处施用艾灸20分钟,日1次。治疗1次后疼痛减轻,隔日行第2次治疗,疼痛渐消失,鸡眼2周后自行脱落,随访5年未复发。
按:本病为足底部长期受挤压而伤及经络,气血瘀滞足底,而使不通则痛。《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根据经脉所循及所主病症,选太溪穴,针刺后出现得气反应,使气至病所,以促阻滞的经气流通,因而使 “ 不通则痛” 变为 “ 通则不痛”,药物的注入,使得气感延长,加之艾灸通经活络,艾护众生提醒您温热以使药液吸收,以达止痛、 活络、 通经之目的。
3、足踝水肿 
张某,男,68岁,1994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脑出血三月余,右下肢活动障碍,近日足踝处肿胀,并伴下肢寒凉感。 西医诊为:神经性水肿,中医属肾阳亏虚,经脉不通,运行阻滞,取双侧太溪穴,进针0.8寸 ,得气后施捻转补泻之补法,加艾灸30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肿胀消失。
按:太溪为肾经之输、原穴,为五输穴之土穴 , 水肿为肾阳虚之象, 临床施于补法, 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滞之处,具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之功效,该穴主治下肢厥冷,足踝肿痛, 施于补法,再加之于艾灸,以补肾阳,共奏温经祛湿,温阳活脉之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