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311 韩非使秦——嬴政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口吃才人”

尉缭得势、李斯当权,这两个人帮助秦王,秦王是如虎添翼。而且这几位伙计都不约而同地把韩国作为一统天下的第一步,也就是说,秦国要把韩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而实际上韩国人也不是笨蛋,早在秦国和赵国开始闹矛盾的时候,韩国人就已经惶惶不安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杀鸡儆猴这事儿是真实存在的,你就别说是真杀鸡了,只是磨刀的声音就已经可以把猴子给吓住了,韩国就是这样一只被吓傻的猴子。
从战国一开始就处于弱势的韩国,这些年来一直都在看热闹,看别人下棋。秦国和赵国你来我往的对弈让韩王开始明白了:凭借韩国的实力根本熬不到这盘棋收官的时候,别说到收官了,连到中盘都不行,非常有可能,在这一局棋开始布局的阶段就被缴了械,所以,韩王现在所想的就是走哪条路能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让国家走的更远一些。这条路毫无疑问别无选择就是一条——投降,越早投降越舒服,早死早投生。韩王是很清楚的,主动投诚和被动缴械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性质,而且主动投降是可以谈条件的,被动缴械除了挨宰什么都得不到。
现在的问题又来了,派谁去投诚呢?韩王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本来不应该有外交官的资质的,因为他有一个先天严重的生理缺陷,那就是口吃,凭借这一点当个外交官那已经是个笑话,况且还要到脾气暴躁的嬴政面前去出使,能不能谈妥条件成功投诚先摆在一边不说,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个问题呀。但是保不住小命又不是自己保不住命,干嘛不试一试呢?韩王决定最后赌一把,因为听说嬴政蛮喜欢这个人的,当然韩王自己也很看得起,要不怎么会选他出使呢。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人都喜欢一个口吃的人呢?这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理由!领导喜欢就是最大的理由嘛!这个人就是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韩非,韩国的贵族公子,也是当年荀况的学生,说起来还是李斯的同学呢。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秦王嬴政单单喜欢韩非?应该说商鞅和韩非是对秦国乃至于对后来的秦帝国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商鞅影响的是秦国,韩非影响的是秦帝国。
我们知道,商鞅确立了秦国的军国主义,破坏了周朝的宗法制,周朝有什么他就打破什么,将贵族改入平民,将平民扶上将相,将聚族而居的大房子给拆了,允许小家庭单独过,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巨大贡献。但是这贡献只完成了一半,有破但没有立,只搞拆迁没搞建设。
现在一百多年以后终于出现了韩非,韩非帮助商鞅很好的完成了剩下的一半。韩非用他非常缜密的理论构筑了这样一副帝国的蓝图: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帝王的任何一道命令,都可以贯彻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不必担心悬在半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理论听上去好像挺玄乎的,实际上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央集权,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名气可大了去了,对中国影响之深远,对思想控制之巨大,那都是古今未有的。喜欢强势的秦王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而韩王却没有看中这一点,所以他把韩非子白白拱手送给了秦王。
韩非,韩国的贵族子弟,爱好刑、名、法、术这样的学问,他的学术理论基础都来自于黄帝和老子。但是这样一个有学问的人却有个毛病——口吃,也就是说他不善于讲话。通常老天爷给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拿走另外一样,倒过来说也可以,老天爷拿走你一样东西,他会把另外一样东西擦得油光锃亮地送给你。韩非口吃,但是特别能写,善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当年荀卿荀况的学生,李斯都觉得自己的学问比起韩非来差得远了。
战国后期韩国渐渐没落了,韩非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政治人才,屡屡上书韩王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韩王对这个人却很不以为然,他觉得在政治上一个口吃的人就是有先天缺陷,你再能写了不起也属于身残志坚而已。韩非觉得现在国家供养的人才并不是有用的,可是有用的人又被扔到一边没有被供养。韩非哀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屈奸枉之臣所容纳,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写出了《孤愤》等等十多万字的著作。
无论是发牢骚还是写著作,韩非在韩国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有一天,远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嬴政阴差阳错地看到了韩非的文章,肯定了他的价值。就在这某一天,嬴政读了韩非的《孤愤》之后被深深吸引了,读完之后掩卷长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哎呀妈呀,这辈子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与他把臂同游,死都值啦。就在这个时候正巧李斯守在一边,李斯不是韩非的老同学嘛,听到嬴政这激情四射的感叹,一看,哦,是这几本书,随口就对秦王说:“此韩非所著书也。”意思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嬴政被韩非的文章所吸引,韩非是韩国人而且不被重视,嬴政很想见见这个不被重视的韩国贵族,难度是不大的。为了得到韩非,秦国甚至不惜发动一场侵略韩国的战争。韩国人到现在也基本只能挨打了,打不过就求和,求和就是割地赔钱,赔就赔呗,反正这么多年陪也陪惯了,国家尊严、君王面子什么的早就扔到九霄云外去了。不过这一次韩国人失算了,因为秦国人态度改变了,给钱给地通通不要,指名道姓只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非。
这些年秦国是李斯当政。早些时候李斯靠着给秦王进谏天下一统的建议发家致富,给秦王原本就不甘寂寞的心燃起了希望的火苗。那既然建议都给了,那就干呗。当然了,按照老规矩,谁给的建议谁干活,李斯你就放手去干吧。李斯已经为秦王谋划好的天下一统,还得自己亲自出马投入到实践当中去。
这些年,范睢当年定下的远交近攻战略在秦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考虑,李斯认为自己天下一统和远交近攻其实并不矛盾,甚至还有很多的共同点,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韩国。无论是远交近攻还是天下一统,韩国都逃不了被秦国开刀的命运。秦国的魔掌,韩国人这一辈子都别想逃出去。原因很简单的:第一,韩国太弱,秦国无论是谁想做点成绩出来,韩国是绝对不会让他失望,绝对是攻必克战必胜;第二,韩国太近了,紧紧地挨着秦国,动起手来也很方便,随便挥挥手就能拍死几个韩国苍蝇。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最高领导人不可能感觉不到。李斯这家伙太可怕了,以前秦国人都没这么大的胆量,就算是进攻韩国,也不过是要两块地,小打小闹。这一回看来李斯这厮有大动作了,他的想法是把韩国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县。在这个节骨眼上,韩非就担任着韩国领导人授予的特殊使命前往秦国了。当年韩国派了一个郑国到秦国修了郑国渠,任务就是“谋弱秦”,削弱秦国的实力。这一次,韩非子毫无意外的也是担负起这一重大的使命,这个也是韩国上上下下对外政策的核心,那就是弱秦,说白了就是让韩非出使秦国,相机行事,想方设法让秦国转移注意力,不要老盯着我们韩国了。只要能保住韩国不被秦国鬼子侵略,怎么做都行。
公元前233年,这一年秦国和赵国在北方的战线正打得不可开交,这一年也是赵国即将灭亡的倒数第五年。不过,赵国人一点不用为此而担心,因为第一个被灭亡这样的最高荣誉被韩国人抢去了。就在这一年,一个高级人物韩国王族的公子坐着古代的马车从中原的新郑到秦国的咸阳去,新郑是韩国的首都。
其实这些贵族公子当时活得也挺累的,别的先不说,穿衣服就够复杂了,腰带上除了好几组玉佩之外还挂着各种叮叮铛铛作响的小零碎。比如,有擦器具用的抹布,这可是真的哦,这些公子哥儿真的是把抹布悬在腰上的,当时这些抹布叫纷,缤纷的那个“纷”;擦手和擦脸的手巾也别着呢,当时叫帨(shuì);削东西用的小刀子,磨小刀的小石头,叫砺,也可以挂在上面;另外还有在太阳光底下取火用的燧,可能是一种类似于聚光用的金属的器物;其他的像是用来解开纽扣结的小锥子啦,钻火器啦,晴天取火用的金碎啦,阴天取火用的木碎啦,还有香囊、针线包、小笔筒、玉佩等等等等。要不是这些东西都挺高级的,否则知道的是贵族公子,不知道的以为是逃难的,把整个家当都别在腰上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衣服叫深衣,深颜色的那个“深”。这个深衣当中是没有口袋设计的,所以好的东西都得在外面展览,而且越是有身份的人越不嫌这麻烦,虽然可能对走路有影响,叮叮咚咚的,就像后来的印度女人跳肚皮舞一样,但是这些行头都能展现贵族的阶级性。这些悠闲儒雅的潮范儿,我们普通百姓那是不懂的。
这一年,出使秦国的韩非,他的腰带上这一类的东西就不少。当时他四十来岁的年纪,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他终于感受到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重视了。不过这一次的使命并不轻松,细细想起来,有一种撒手人寰、只有开弓箭没有回头路的感觉。
韩国地处中原西部,离秦国最近,经过几代秦王的不断地剥削,地盘渐渐小得不成样子,现在只有十几座城,全国的领土加起来也不过是秦国的一个郡县这么大,而且三面都被秦国人包围了。你就别说秦国人了,地球人都知道韩国人死期将至了,死神已经沿着楼梯,用沉重的脚步盘旋而上,来敲打韩国的大门了。韩王他本能地想逃,可惜已经没门了。秦国国内灭掉韩国的呼声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韩非子他的使命就是说客,到秦国去游说,看能不能说服秦国人迟一点灭掉韩国。
那么,韩非这一趟出使有效果吗?我们下次再说。
文案校对:羊羊
排版发布:黎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