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呕吐与定时发热同时出现的治疗-《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86

病人既有胸闷、呕吐的少阳病症状,又有下午定时发热的阳明病症状,是少阳阳明并病,这种复杂病情必须分阶段治疗。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原方: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现用:柴胡 24克 黄芩9克 人参 9克 半夏18克炙甘草 9克 生姜 9克 大枣4枚(擘) 芒硝6克。中火煮2遍混合,入芒硝溶解,日二服。病未愈再继续服用。

“胸胁满而呕”,胸胁满和呕吐都是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可见“伤寒十三日,不解”是因为病邪已经越过太阳经,进入少阳经,病人不仅没有好转,甚至更严重了;“日晡所发潮热”,日晡是指下午三点到晚上五点这段时间,即申时,'所'是左右,大约的意思,发潮热应该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发热重,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二是如潮水一般地准时,即到申时就发热;“已而微利”,有轻度的拉肚子。以上症状,前两个是柴胡证,而拉肚子就不是,“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如果不是拉肚子,就是柴胡证,本来是可以用大柴胡汤治疗,使之大便正常。但这个病人反而有轻度的下利,由此可见别的医生用过泻下的丸药,“丸药下之”是简略语,因为汉代泻药常做成丸药,从本文看,应该是服用巴豆为主的泻下药,这当然是错误的治法,导致胃热而出现了潮热。

“潮热者,实也”,出现潮热,说明病人已经有热实证了,即阳明(胃)热病。综合分析,病人既有小柴胡汤证,也有阳明里实证,属于少阳阳明并病,这时候要先解决半表半里的症状,故“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用小柴胡汤由少阳枢纽把病邪从毛孔排出体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泄去阳明病的火气。

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加上一些芒硝组成,有潮热用芒硝是最好的,可以软化大便,还可以促使肠道分泌水分,最利于排便。

关于份量问题,胡希恕说,古人一剂药是三帖,所以原方的柴胡加芒硝汤中的小柴胡汤部分药量看起来很少,其实就是正常的小柴胡汤药量,加上6克芒硝。小柴胡汤药煮好后,再放芒硝,煮微沸让芒硝充分溶解以后,做两次服用,病未痊愈就继续服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