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渡江之初是如何筹集粮草的?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成为这支红巾军事实上的主心骨。
没多久,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朱元璋面前,粮食不够吃了,怎么办?
面对“地狭粮少”的困境,朱元璋迫切需要拓展新的地盘。
冯国用曾建议攻取集庆路(今江苏南京)为根本,进而平定天下。
既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大量粮食,又能作为日后“四出征伐”的战略基地,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采石,并一鼓作气攻下太平。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取集庆路,下令改为应天府。
朱元璋当时是如何向百姓征收粮食的呢?
“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国初事迹》)
“太祖亲征太平、建康、宣州、婺州,书押大榜,招安乡村百姓,岁纳粮草供给,谓之寨粮。”(《国初事迹》)
“初,招安郡县,将士皆徵粮于民,名之曰寨粮。”(《《明史·列传·胡大海》》)。
可见,当时朱元璋主要以寨粮(或称为稍粮)的方式向辖内百姓征收粮草。
对于拒不投降的军民,则任由将士检刮,检刮来的财物归将士所有。所谓检刮,无异于纵兵抄掠;检刮之后,几乎一点儿不剩。
一旦对方投降,则停止检刮,实行寨粮。具体做法是,将士每攻取一地,便贴出告示,招安百姓缴纳粮草,供给军需。
这种由将士直接向百姓征粮的做法,虽然简便易行,能暂时缓解粮草紧缺困境,但是弊端很多,并非长久之计。
“寨粮”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征收标准,随意性比较大。百姓负担沉重,颇有怨言,“民甚病之”。
即便如此,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自然灾害,土地荒芜,粮食奇缺,军需供应颇为艰难。为此,朱元璋还采用了“借粮””等方式筹集粮草。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二月,为应对饥荒,朱元璋只得向应天、镇江、太平等地的富户预借粮食供给军需。后来,朱元璋攻克婺州时,也曾因粮草不足而加倍借粮。“ 祖克婺州,宣谕百姓曰:我兵足而食不足,欲加倍借粮,候克浙江,乃依旧科征。后擒张士诚,以加倍粮免之。”(《国初事迹》)
上述征粮方式都会造成百姓负担过重,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军需供应问题,改善民生,还得另寻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