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丨曾海涛教授谈: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诊疗策略
子宫腺肌症(AM)是常见妇科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21%,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步升高,至40~49岁达高峰32%。然而临床上约3%~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他则主要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不育以及月经量过多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AM的术前诊断率仅为2%~26%。中国妇产科网韵依的编辑有幸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曾海涛教授,曾海涛教授就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临床治疗、禁忌证及早期预防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阐述。
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患者需求。临床中,若单纯表现为痛经或月经量过多,可采取药物治疗。给予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减少子宫内膜的改变,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还可通过服用周期性的避孕药调整, 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
对于早期不孕的患者,可在接受药物治疗基础上,再进行辅助生育治疗,或直接进行辅助生育治疗(试管婴儿),解决问题。对于较晚期或较大的弥漫性子宫腺肌症,其孕育率低,流产率高。同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以及药物治疗时,导致卵子不发育,影响排卵、胚胎受精及种植。因此,这部分患者需要去生殖中心进行辅助生育治疗。目前,对于部分晚期及较大的子宫腺肌症,其治疗成功率只有同年龄段正常女性的1/4,甚至是1/5,流产率却是正常女性的两倍以上,临床治疗难度较高。
目前在国际上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已开始通过大部分病灶切除重塑子宫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一年多的初步数据显示,治疗后妊娠率达到40%,流产率降低一半,基本上接近正常的这种女性。就临床中新生儿出生率而言,临床治疗效果很好。因此,对于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子宫腺肌症切除重塑手术,可能会成为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目前手术治疗,开展的较少。其最先应用于日本,随后在国内开展。最近两年才应用于辅助生殖中心,主要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已对几十例患者手术进行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全程监测。孕期的监测中,子宫重构后,整个基层的愈合良好,未出现特别的异常。但辅助生殖时,容易出现双胎。部分患者不理解双胎是危险,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监测,选择单胚胎移植及单胎妊娠。
目前数据而言,术后单胎妊娠,是安全的方式。对于安全性,需要更多中心数据以及更多例数的患者去验证。
子宫腺肌症是慢性进展疾病,应及时进行早期宣教及长期管理。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宣教,患者接受度很高。在国内,由于患者重视度不够,早期痛经能忍受等,患者往往不去医院治疗,以至于病情扩大。因此,子宫腺肌症应及早宣教。
子宫腺肌症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可控制及延缓病程进展。子宫腺肌病的关键点在于对生育期有影响。其常见于35岁到45岁女性,生育的窗口期很窄,需要积极处理。若不能及时控制子宫腺肌症,将导致病情严重,而影响卵巢功能,进而使妊娠生育的空间缩小。此时采取辅助生殖干预,妊娠效果不佳。尽管采取试管治疗,部分患者最后也因子宫、卵巢功能差,而未能达到生育目的。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生殖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香港大学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生殖医学中心访问工作3年。在国际核心刊物PNAS,Human Reproduction,Fertility and Sterility, Biology of Reproduction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
责任编辑:谢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