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此章名曰:不为者生。

道无为,化生天地,天地无为,化育万物,万物无为,成大势,有生有育有势,天地万物共依存,真常恒久,生生不息。是以,无为,天地之道,万物之道。

这一章,老子观人象论道。

人的生存,在老子看来,处境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安,一为脆;老子接着说,他看到,人的安宁之境,有着不安的未兆之苗头;人脆弱之境,有一些细微的机缘。持,谋,破,散,是人在安与脆之处境里的所为。如此之为,是人之有为。

老子观人象,看到的是人之处境的辩证关系:安中有脆,脆中有安;未兆是安中之有,微是脆里所含。

下面,是老子对此人象之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人要有所为,老子说,那就这样为吧:在没有脆的时候为久安有所为,在未乱之时,先行治而有为。

老子说到这儿,下面的话转了,没有接着人的有所为说下去,原因很简单,有所为,不是老子想说的话,并且从根本上说,老子不只是不赞成人有所为,而且是不知道人在脆境之中如何有为,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脆弱之境。

但老子知道,他所说的“为之于真没有,治之于未乱”是有根据的,这根据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几句话,很多人把它们当处世之术来看,以为当从小做起,然后成其大。世人啊,只有名、利、欲一个心,把老子的话,句句都看成是教人成其私成其大成其名成其利成其得的术道。真是可悲。

老子的这三句话,真常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大,都是从小而成的,万物其大包含着小,不可轻视小,不可有大小之分。没有这样的大小分别心,哪有安?哪有脆?

下面两句话,老子说得十分明白: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里的为指什么?指前面所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的“为和治”,指的是第一句话里所说的“持,谋,破,散”,有在安境和脆境下的所有为,最终都怎么样?为者败之。事实不是这样吗?另一个事实是天地万物从无有所为,而天地万物则无此败。执者失之。执什么,执那种“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聪明方法或手段,人执着于自己的如此聪明,最终只能是聪明把被聪明误,先失者是那些聪明人。因为无知者没有如此聪明,也就没有所失。

下面,老子又以圣人来说话了: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拿圣人说话,说的是无为,无执。无为无执者,无败无失。

老子要把这个话说得更严谨,下面说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并指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百姓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百姓的失败不同于那些“为者,执者”。但百姓失败是由于,他们没有把自己从事的无为无执之事坚持到底,如果他们能够慎始慎终,就不会失败了。

最后,老子说圣人的作为: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以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从最终看,是不敢为的。不敢为就是无为,圣人不敢为,虽然也达到了无为,但又与天地万物的无为是人不同的,天地万物是自然之无为,而圣人是不敢为。

圣人是如何不敢为的呢?

圣人从那些“有为者,有执者”之人那里明白不敢为。第一,圣人有所欲,但不是“有为者”的所欲,圣人之欲,欲无为,所以不敢为。第二,圣人有所学,但不学“有为者”之所学,那些人,贵难得之货,圣人,不走那些人走的邪路,不学他们所做的错事。

那么,圣人从自然万物那里得到启发,不自生,不敢为。

(0)

相关推荐

  • 老子的道德經

    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360docimg_0_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 ...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悟读述杂【64】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悟读述杂【64】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极简《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无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老子在这一章节里,是他对所看到现象的表述,再次延伸为无为无败. 先贴下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道德真源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之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 ...

  • 其安易持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尺之台,作于累土: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