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大家王蘧常

成就经历
王蘧常是现当代以章草著名的书家。3岁时,母顾氏即教他识字,并区分四声。4岁时,父以候补知府实授富川知县,赴广西任所,全家相从。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教以执毛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即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书法。
1917年夏,沈曾植自上海回嘉兴。蘧常仰慕已久,但不敢贸然当面请教,托名“黄阿龙”,把平时读书所遇疑难问题20余条写成一信,寄去请教,引起沈曾植注意。期间,曾再次托名“阿龙”,将绝句两首投寄沈曾植,被赞为“近玉溪(李商隐)”。次年,沈曾植归里扫墓,无意中见到王蘧常习字,当面未置一语,邀他第二天去住处,给予示范。又特取《郑文公碑》墨拓八大轴相赠。自从受学于沈曾植后,蘧常不仅对北碑书法实践的认识大大加深,而且还学习治学方法,甚为受益。学习沈曾植作札记的方法,写治学心得《知无录》10余册。沈曾植教以为学当“去俗就异”,给了他重大影响。在书法上,沈曾植曾引导他说:“凡治学,务去常蹊,必须觅前人敻绝之境而攀之。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揭示了艺术取向,王蘧常终于成为章草大师。
王蘧常于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教于唐文治。唐文治治学,以“务实深进”为特色,这种学风成为王蘧常研究经史与书学的指南,使他在学术上打下了雄厚坚实的根底。21岁时,蘧常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1924年由唐文治介绍,入私立无锡中学任教。1925年兼任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大夏大学预科、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
书法艺术
王蘧常在《书法答问》中提出6个要求:一、在专一;二、在敏速;三、在诚正;四、在虚心;五、在博取;六、在穷源委。这6条都很有意思,第二条敏速二字很有意思,敏而好学,速就是不怠,心里有底了就要迅速行动,第六条的追根寻底这一点对书法家来说很重要,知字之来源变化,草法之各种写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可以看作学书的度世金针。王蘧常善于博取古泽,诸如汉简、汉陶、汉砖、汉帛中的有益因素他都一一汲取,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故能将之一一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宏丕变,蔚为大观。
应该说,王蘧常自视是颇高的,在心里是将书法看作是学问的流露和表现,他写信时也用古章草;包括信封也是如此,宁可再在旁用小字注出。收信人要琢磨上一天半天。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在他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书法,而且是一门学问,它限定在极少数人的范围里,显示了一种知识的高贵与尊严,他将信写成章草是将你看作与他一样是有学问的人,就像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两人交流是不用加上附注和说明一样。不用考虑对方的受用能力,而执着地将自己的游戏规则推广给你,可见其个性之独特了。从近代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走的是一条自乾嘉'尚碑'、'尚气'的一路,强调的是线条的朴茂雄厚,结字的天趣横溢,章法的错落变化,是帖学系统的又一大反拨,由于推动这一潮流的是一批文化人,有些甚至是高官显贵,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沈曾植等,所以,北碑南帖自此分流。平心而论,二者各有优劣,各有长短,不能偏废。书法中最高级的东西是自然与气韵,只有达到了这二点才是上好的佳品。
民国以来的海上书画,其风格可谓百花争妍,不拘一格,要想在这种局面下一枝独秀的确不易,同为学王的沈尹默、白蕉、潘伯鹰,当以白蕉成就为最高,沙孟海称之为300年来第一人,这是有道理的,其实白蕉的技巧不及沈尹默,同样不及潘伯鹰,但白蕉自然,不造作。同样写碑的李瑞清、曾熙、于右任以于为最,也是因为于右任没有李、曾那样写得沉重,他写碑很轻松。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再看王蘧常的作品觉得就犯有沉重之弊,就像老年黄忠挥舞几百斤重的大刀一般。当然,这也是个人趣味使然,无可厚非。但相比李、曾二人,王蘧常之书法成就要高出许多,因为他有很多意趣及文化上的附加值,而且他所创立的美学形式是前无古人的,所以郑逸梅先生称其为“天才”,一点不为过。
王蘧常以书法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草书题额

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轴

草书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单片

草书子夏易傅句单片

草书清晏岁无室藏右军此事帖墨迹影本跋

草书宋秘阁续帖月仪帖跋

草书九言联

草书四屏

草书八言联

草书四言联

草书五言联

行书佛字轴(最后一件作品)

草书题签

草书与苏弟书札

草书与苏弟书札

行书文稿

草书题签

草书与苏仲翔先生书札

草书与苏仲翔先生书札

王蘧常常用印

王蘧常、沈静儒新婚之喜一九二九年摄于嘉兴

一九三三年王蘧常先生、沈静儒夫人与长子复孙合影与常德路春平坊

王蘧常先生四十岁时与夫人沈静儒合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摄于衡山公园,前排:王兴孙,后排左起:王康孙、沈静儒、王蘧常、王平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摄于衡山公园,左起:王兴孙、王蘧常、王康孙

一九七九年王蘧常摄于明雨庐

一九八八年王蘧常先生摄于明雨庐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