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5月粟裕谈44年新四军一师撤出天目山的原因

粟裕军事文选第三卷:

(十二)关于一九四四年一师主力南下战略意图和撤出天目山的原因

苏中根据地的形势到一九四四年上半年就基本上改观了。基本上粉碎了日伪的“清乡”,打下了车桥,打通了与二、三、四师的联系,恢复了一些地区。经过整风审干,改造政权等一系列工作,根据地巩固了。敌占区的工作也加强了。武装力量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地方武装不仅可以对付伪军,而且可以打日本鬼子。车桥战斗后敌人不敢报复,很明显敌人已大大削弱,陷在被动地位了。所以,我们完全能够抽出部分力量向江南打开一些局面。同时,苏南的工作比较薄弱,顽军又不断向我十六旅进攻,为确保江南,即将三旅抽出南下。

第一次孝丰战斗后,顽固派继续增加力量向我进攻,后来陆续增加到七八万人。为了粉碎顽军的进攻,故把江北的一旅调去,所以能够接二连三地打胜仗,第三次孝丰战斗歼敌近万人。接着我军向于潜、昌化、新登进攻,但顽军有了准备,构筑了坚固的工事,急切难下。同时,在政治上说,向顽军后方进攻也不利(当时日寇已无可能打通浙赣线,可能性很小)。在军事上说,部队经过连续战斗,须要整理休息,贸然突击颇为不利。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继续进攻,可能会脱离群众,与民争食。天目山区没有粮食,要从江南茅山区运粮去,路途遥远,很不容易。一个夫子挑七八十斤粮,只够他自己吃的。总之,为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为了诱敌深入,为了整顿态势,巩固和休整部队,准备迎接更大的胜利,撤出了天目山。

撤退是对的。后来日寇投降,我们迅速集中了相当力量转到苏南,收复了许多日伪据点,并保证了以后部队安全撤到江北,圆满完成了任务,从容地布置了江南的坚持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