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摩分析报告

一、课堂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他以及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沛,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上好诗词类题材的课文始终是我们语文老师一直研究的问题,曲溯老师大胆的尝试,通过这节课也为我们做了示范。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曲溯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曲老师适时的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这首诗描写的长征,据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难点,在理解“暖”字时,曲老师通过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看视频,通过老师配乐朗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老师通过让学生回想《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曲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方法,顺利的解决了课堂难点。

从课前,课中到课的结尾,老师一直坚持适时恰当的利用多媒体穿插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外的知识量,开拓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别是结尾,让学生体会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生活的主题,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落到实处。

二、改进建议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本节课我认为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的时候有所欠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写了什么,还要让学他们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像押韵和对仗的写法,诗中比喻夸张的手法,应该把问题引向深入,可以带领学生体验一下如果毛泽东没有运用这样的写法,而是实事求是地描写遇到的困难,两者带给我们的体验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就会对这样写的好处有深刻的印象,为他们以后的写作会带来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