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80例·365医学网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 补中益气丸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强心扩管利尿治疗,口服地高辛片、卡托普利片、双氢克尿噻片、螺内酯片、美托洛尔片配合静滴硝酸甘油、速尿、西地兰等,治疗组80例,除上述治疗外,补中益气丸6粒,2次/日15为1个疗程,观察2~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80例。治疗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冠心病25例,高心病15例,心脏瓣膜病23例,扩心病12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冠心病16例,高心病10例,心脏瓣膜病8例,扩心病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强心扩管利尿治疗,口服地高辛、卡托普利片、双氢克尿噻片、螺内酯片、美托洛尔片配合静滴硝酸甘油、速尿、西地兰等。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补中益气丸6粒2次/日,15天为1个疗程,观察2~4个疗程。
疗效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心功能达到1级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级1以上;③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注: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讨 论
CHF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多种心脏病的最终临床表现,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依据症状的有无及治疗反应,可将心力衰竭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系指左室已有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而临床无“充血”症状。
CHF属中医水肿、喘证、胸痹、心悸等范畴,主要由于心病日久,或先天不足、外邪入侵、情志内伤及年老体衰等,造成心之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血脉通行受阻,水湿、痰湿、瘀血等邪久留不祛,浊邪内生,气机升降失常,清浊升降失司,瘀阻心脉,水气凌心,发为本病,心气虚是心衰患者的本质,并贯穿疾病始终,阳虚、阴虚是兼证,在此基础上出现痰饮、瘀血。心衰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心为阳中之阳,属火主血,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和推动。心之阳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瘀阻,脏腑失于濡养,功能活动失调,进而产生血瘀水停,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心功能不全与中医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脉,心阳虚无以鼓动温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补中益气丸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效,方中的黄芪是主药,也是补气良药,具有补气益脾之功效。配以甘草更增强了补气助阳的效果。升麻和柴胡都是具有升提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减少症状再次加重。黄芪含有黄芪苷、黄芪苷元,能加强心肌收缩,对衰竭心脏有强心作用更为显著,并能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构型及射血功能、增加心输出量,故以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丸佐治CHF,可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全身循环,增强体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以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及继续用药治疗及药物、丸剂代替煎剂,便于长时间服用。
慢性心衰是心脏病的终末严重阶段,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故治疗心衰的关键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和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改善心肌重塑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2受体阻滞剂,均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并干预心室重构过程,螺内酯直接拮抗醛固酮,从而抑制醛固酮介导的心室重构,小剂量地高辛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对总病死率无影响。上述药物长期服用,并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2受体阻滞剂逐渐加量至患者最大耐受剂量可帮助患者稳定病情。
CHF为慢性进行性过程,需长期坚持服药来稳定病情控制症状,地高辛片、卡托普利片、双氢克尿噻片、螺内酯片、美托洛尔片配合补中益气丸长期服用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比。
【参考文献】
1 陈明哲.心脏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66-467,489-490.
2 李高兴.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2):11-12.
3 程志清,吴玉英.心气虚证客观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4):1-3.
4 李绍芝,朱文锋,黄献平,等.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研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7):46-52.
2010/11/15 14: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