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勇/冬至的扁食(散文)
“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流传在豫东的这句俗语,提醒人们在冬至这天不能忘记吃扁食。
扁食是什么?扁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饺子。在豫东,饺子的俗名叫扁食,雅号称娇耳。故乡的“扁”和“瘪”字意相通,扁食之“扁”是相对于“圆”而言的,无论是多么巧手包出的扁食,最终也会塌陷为“瘪”。这就是扁食的来历。雅称“娇耳”也出自豫东,相传是生于鹿邑县的道家始祖老子李耳发明。冬天的时候,人们耳朵易被冻烂,李耳就用羊肉做馅儿包成耳朵状的扁食治之,称之为“娇耳”,告诉大家说冬至吃了娇耳就不会冻烂耳朵。果然,吃了娇耳全身的热气上升,两耳发暖,连冻伤的耳朵也都很快痊愈了。这就是俗语“冬至不端扁食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来历。
扁食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素扁食,一种是肉扁食。顾名思义,素扁食馅是素食材料做成,可以用萝卜做馅,可以用韭菜做馅,也可以用白菜做馅,其中少不了粉条相伴。如果家庭条件许可,素扁食馅中还可以拌上炒好的碎鸡蛋块儿,吃起来口感更香;如果说素扁食是家常饭,肉扁食则是奢侈的食物了。汉族盘肉扁食馅最好用“猪臀肩”肉,不仅肥中带瘦,更有肉质弹韧不塞牙的特性;少数民族盘肉食扁食馅用的是羊后腿肉,因为这个部位经常锻炼,肥肉少,有嚼劲,盘成的扁食馅易熟易烂,非常可口。无论是猪肉馅还是羊肉馅,都要先剁成肉糜,再佐以大葱、生姜,盘馅时还要加入研磨成粉的花椒、八角等调料。不过,剁肉糜却是功夫活,从把肉切碎到剁成肉糜需要经过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剁肉糜的人往往会累得汗流浃背,肩膀发麻,到了第二天缓过劲来时,手腕酸痛得几乎要脱节的样子。
擀扁食皮也是一种功夫。先把和好的扁食面团搓成长条,分割成小剂子。把小剂子按瘪后就可以擀制了。左手拇指和食指要配合得当,捏住扁食皮在擀面杖下左右滚动,用力均匀,才能擀制出薄厚恰当、周边圆满的扁食皮来。其中要注意的是,素扁食的皮要薄而大,肉扁食的皮要厚而小。概因为肉扁食馅不易熟,在水中煮得时间长,皮薄了就容易烂扁食。我家擀扁食皮素来是夫人的专活,在我眼中更是一种艺术的感受:按瘪后的扁食剂子像中了魔,在擀面杖下慢慢地变大变圆,让人感慨其中的奥妙万千。自己也尝试着去擀了几次,结果不是擀不成形,就是薄厚不均,着急之下,索性就放弃了努力,由夫人辛苦了!
无论是素扁食还是肉扁食,都是非常精致的食物,不仅需要用精致的素食材或猪羊肉来调馅,还要用小麦面来擀皮。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物资是很难筹集到的。所以,在豫东,扁食就成了用来待客的食物。每每有客人到家,才舍得买上二斤羊肉剁肉盘馅儿包扁食。客人也以吃到饺子为荣。在东北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语,豫东则流传着“冬至的扁食长寿的面,喝着小酒赛神仙”的顺口溜,也算是对饺子的褒扬至极了。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肉扁食确实比素扁食好吃。每年冬至,即使是日子过得再艰难,母亲也会想着办法让我们姐弟吃上肉扁食。父亲、母亲碗里的扁食却是素馅的。问为什么时?母亲说他们两个不爱吃肉。长大后才知道,父母是为了让我们多吃几个肉扁食,才去吃素扁食的。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素扁食馅儿的内容也多了起来,蘑菇馅、西红柿馅、西葫芦馅等等纷纷登场,品种越来越丰富,味道甚至比肉扁食还美;肉扁食也由待客之物转变为日常的食物,食材不仅可以到菜市场上随手拈来,剁肉糜、擀扁食皮儿也实现了机械化,再也用不着人们费尽千辛万苦地劳作了。有暇走进卖扁食的饭店,你会发现墙上挂的菜品单中扁食的种类琳琅满目,花样品种多样,不仅仅是荤素齐全,而且海鲜味儿的肉扁食也悄悄地“爬”到了中原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