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军备竞赛的解法

跟某同学聊素质教育与减负以及现在的教育军备竞赛:中国自隋唐以后搞了一千多年的选拔式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争夺政治资源,进而争夺社会资源,而非治学本身。中国到今天连职业培训教育都没认真搞过,都没搞好过,就别提素质教育了吧。
选拔式教育的本质,过去跟大家聊过,是用各种手段筛选识别人才,至于这个人才是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那倒未必。比如北清复交的研究生去杭州街道办工作,当然我们不是否定人家的工作能力啊,不过你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不正常吧?
因为选拔式教育的核心思路是把人选拔出来,选择的方式让参与者都觉得公道,就行。比如很多人鼓吹的不合国情的全国高考一张卷,之所以鼓吹这个就是参与者觉得自己吃亏了、想改规则。很多改革之所以朝三暮四,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也是为了顺应民意,让参与者觉得满意,而已。
说回教育,只要不把“选拔式教育”这个底层逻辑源代码给改掉,扯别的有什么意义呢?浪费时间。
选拔式教育:胸口有三个六字的就是真心人。
你问四个六字岂不是比三个六多一六,四个六比三个六更好。
那我觉得你走火入魔了。
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封建时代,中国搞科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革命,顶层掠食者主动寻求与底层寒门联合起来抢夺中层贵族们(世卿世禄)的利益。
最初,这个“寒门”所指的范围只是门第较低的世家,中层贵族们在汉朝以后又叫“高门”、“豪门”。宋代以后中国进入平民社会,寒门的范围才扩大到普通家庭,但这个“普通家庭”也至少要负担得起读书的开支才行。(马化腾的名言:我来自普通家庭)
得益于四大发明之二(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全社会走向应用,书籍变得相对廉价容易获取,才孕育出相对规模庞大的知识阶层。
欧洲在中世纪早期连纸都不会制造,书写要用经过加工的羊皮,成本昂贵。8世纪的时候,在西班牙一本《应答歌唱集》的价钱可以买到两头牛还有余。后来由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但到13、14世纪才普及。一直到15世纪,还是主要靠手抄本。而中国则不但刻工便宜,印工也便宜。《金瓶梅》提到印刷绢壳经一千部,每部只花三分银子。在帕维亚,两本《应答歌唱集》的抄写就花了三十六个佛洛林,插图和装帧花了十九个佛洛林,每册共花了二十四两银子。
同样是封建时代,欧洲人搞文艺复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革命,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先富起来的资产阶级作为相对底层主动寻求与各国君主(顶级掠食者)联合起来抢夺中层贵族们的利益。所以从本质上看,现代的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就不可能一样,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融合,未来彼此之间都会取长补短,变得更加相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