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态农场的现代化探索
现代农业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在全球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但人们渐渐发现
它也引发了
土质恶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于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
而非化学基础上的有机农业应运而生
幸好,还有一群坚持生态梦想
想要恢复青绿山水美景的农人们
在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
且行且探索
12月2日。站在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两山之间,脚下踩着经过一轮收割后残留在田地里的短短稻杆,放眼望去,300亩土地一片金灿灿。
在这个疫情之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泉珍农场刚刚迎来了它的第七个丰收季。
▲认真介绍
蔡华军从地里抓起一把土展示给记者看:“耕种了7年,改良了7年,现在的土质非常好,前任耕种者使用农药化肥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了。”
2018年,泉珍农场的大米通过了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检测,392项农残均为零。
消费者在慢慢成熟
以改良品种、大型农用机械、化学肥料、除草剂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球耕地大面积减少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但现代农业是一把双刃剑,人们渐渐发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土质恶化、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于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非化学基础上的有机农业应运而生。
▲蔡华军(左)和吴财情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曾在采访中表示,10年后中国的有机农业规模将达到1亿亩,引领农业新格局。
对此,7年来一直从事有机水稻种植的蔡华军和吴财情深有体会:“最早南安就我们一家做有机种植,现在已经有好几家了,说明市场在扩大,消费者也在慢慢成熟。”
▲农场办公室
有机种植的基础在于优良的土壤和干净的水质。之所以选择良山村这片位于两山之间的土地建设农场,他们的理由是:一周围没有工厂,二山上泉水丰富、水质良好,三离城市距离较近,交通便利。
努力实现生态自循环
在蔡华军和吴财情看来,泉珍农场最大的特色是几乎所有环节都自己完成。
无论是固体肥还是液体肥全部自制,只有很少的原料如花生渣、豆粕等还得从外面买,“未来准备都自己种植,在农场里形成自循环,这样更能保证酵素肥的质量。”
▲所有的肥料全部自制
▲生态爱好者丽洁经常带着女儿到农场帮忙
对于如何恢复土壤,他们心中有数:“有些地方是拿钱给农户去改良土壤,一亩多少钱,改良好了再开始种,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的经验是用穴种法,挖一个洞,把自制的有机肥放进去,再放入种子,边种边养,整块土地只需一、两年就能慢慢恢复起来。”
如何解决虫害,是农业的另一个难题。除了用自制生物酵素来驱虫,他们还从台湾的有机农场学了一招——给作物听音乐。
漫步在农场里,太阳能音乐播放器24小时不间断播放轻柔的音乐。吴财情告诉记者:“利用声波驱虫,此外,还能增产,比没放音乐的年份收成能增收15%呢。”
▲这堆谷壳将被用来制作生物酵素肥
经过多年耕耘,农场已在有机水稻种植上打下了扎实基础,稳定的品质也得到消费者认可,但蔡华军和吴财情显然并不愿止步于此。
在他们看来,发展有机农业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代科技手段,而是在高度发达的科技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农场技术指导孙庆红告诉记者:“就算完全复制从前的种植方法,但现在的空气土地水分都不一样了,还是需要将现代化手段引入传统农业。”
尝试朴门种植
目前他们已经着手在农场里设计一个小型的朴门系统。“朴门永续可以说是生态农业的最高形态。”蔡华军告诉记者。
据说,这种以自然美学而非人类美学去设计的可持续生活系统是一个完全自循环的生态体系,让农业生产获得最大产出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和外部能源物质输入。
▲偶遇一头小牛
▲捡到两枚刚从树上掉落的柠檬
蔡华军和吴财情都认为,有机农业并非复古和倒退,而是在现代科技下向传统回归。将高新技术与传统相结合,对于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们的设想中,将在农场里建设一个生物链再生循环工程,种植和养殖互为补充,并改变目前单一水稻种植的现状,引入更多作物,在一个小范围内尽可能实现生物多样性。
最终,将泉珍农场打造成一个生态型的田园综合体,以生态养殖为主,兼顾疗养、休闲和自然教育。
文字 胡瑢 朱美芳
摄影 胡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