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骨科医生一起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骨骼有哪些神奇的变化?

保守估计在地球上现存约170万种生物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个物种都在不断适应自然变化而做出改变。

从大约20万年前我们人类祖先的出现,人类就从数百万种生物中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地球的霸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的骨骼有哪些神奇的改变呢?

#大拇指的进化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主要区分点就是是否会使用工具。对于我们而言,拥有灵巧的双手是制造和使用一切工具的前提。我们的双手各有5根手指,长短不一且灵活度也不一样。

示指、中指、环指以及小指的掌指关节与大拇指的掌指关节不再一个平面上,拇指很特殊的与其余四指分开,这样的结构在其他动物中是不常见的。

控制一侧拇指活动的肌肉就有9块,可以精细的调节拇指的外展、内收、屈曲、伸直、旋转、对掌等动作,配合其余四指完成抓、握、捏等精细活动,比如使用筷子和笔、穿针线、演奏乐器甚至是医生做手术等操作。

在猿类中,前掌的构造与我们的手类似,但是不能完成对掌动作,因此其只能完成基本的抓握。

颅骨的变化

人类的肌肉力量、视力、听力等能力比不上许多动物,但是人类大脑的发达程度却是当之无愧的。

第一,体积占比也是最大的。人的颅腔较大可以容纳更大体积的脑部,相比而言下颌骨却很小不具备强大的咬合能力。

我们早期的祖先和现在的动物与我们正好相反,它们的头骨一般呈三角形,颅腔小但下颌骨十分发达,有强大的咬合能力,更适合狩猎和防御。

四肢长骨的变化

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中唯一适应双脚直立行走的物种,这也与我们四肢骨的进化分不开。

当我们最早的祖先选择从树上下到地面来生存后,逐渐演化出相较于上肢更发达的下肢。我们的下肢长于上肢,力量也远超上肢,可以支撑我们行走、跳跃和跑动等。

其余灵长类动物大多是上肢长于下肢,而且上肢肌肉十分发达。这与其需要上肢支撑行走,需要在树枝之间攀爬摆荡、与其他个体搏斗,需要捕食有关。

而我们人类的上肢并不需要发达的肌肉来支撑身体的重量,相反我们需要精细的结构来完成上肢的功能。

与四肢长骨变化相应的是肩带骨和骨盆的变化。我们肩胛骨比例要小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因为上面不需要附着坚实发达的肌肉,所以在我们看来黑猩猩等动物有更发达而宽阔的肩背。

我们的骨盆结构中,耻骨体积相对较小,髂骨扇形张开,有薄片状的髂骨翼,坐骨较其他动物发达有坐骨结节。这些结构都与我们直立、坐立等姿势有关。

脊柱的变化

人类的脊柱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颈椎、胸椎、腰椎以及尾椎和骶椎。构成脊柱的这五个部分正常情况下从侧面看是有生理曲度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颈椎前凸、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

生理曲度的存在为躯干和头部提供了运动中的缓冲,很好的保护了神经系统。

这些生理曲度也是在进化中逐渐形成的,适合直立行走。其他灵长类动物脊柱曲度单一,更适合树生或四肢行走。

人类的颈椎较长,更适合颈部气管、食管等结构发挥通道功能,但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颈椎较短,因为野外生存中长颈椎更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

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许多结构的改变,也有许多器官和结构出现退变,都是适应生存的需要。

那么,请您幻想一下,如果再过1万年或者更久,人类的骨骼结构又会有哪些改变呢?

如有骨科相关问题

点击下方即可「在线咨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