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 ​陈见微:冰雪文化

吉林大地,山川秀雅,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玲珑剔透放光明,一片心同彻底清。
仙佛镂空难得似,美人狮象雪雕成。
——沈兆禔
冰雪是大自然对吉林人的慷慨赐予。它晶莹碧透,素雅高洁。每当朔风吹起,它板起冷冷的面孔,带着酷寒,来到人间。然而,在它那漠然、严肃的外表下,却有着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孕育着一种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
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吉林人,习惯了冰雪,适应了冰雪,并对冰雪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亲情。冰雪给他们以启迪,给他们以灵感,并凭借他们的双手,赋予自己新的生命。于是,集实用与欣赏于一体、融平庸与显赫在一身的民俗文化——冰雪文化出现了。
说起冰雪文化,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似乎就是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冰的艺术品。不可否认,他们是冰雪艺术殿堂的精品,但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在民间,为人们所经常地、自觉地甚至是无意识地进行着。每到冬季,在吉林乃至整个东北,这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便充分展现出它的风采:岭地林中,手握撑杆、脚踏雪板的猎人倏忽其间;沟坡田野,送粪拉柴的爬犁忙个不停;江边湖汊、屋后房前,又是儿童抽冰猴、打出溜坡、放小爬犁、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的好地方……。这里,它素朴无华,平凡之极。
清代《冰嬉图》之一
冰雪文化就是这样,它有雅有俗,雅的使你感到它高于阳春白雪,俗的又让你觉得比下里巴人还低。它雅俗互见,共同汇成一曲冬日交响曲,这就是吉林的冰雪文化。然而它的基本内涵——那流传已久的冰灯、爬犁、滑雪板,在那遥远的当初,却并不是什么欣赏品、娱乐物,而是生产生活用具。
昔日东北溪流湖泊多,冬天人们晚上在河边捕鱼,就冻个冰砣子,在里面掏个洞,放上蜡烛,这最廉价实用的“冰灯”就做好了,这是名符其实的灯,夜间捕鱼照亮全靠它呢。
到了春节,民间都要在门前挂个灯,俗以为明灯蜡烛,越亮越吉。农家则往往自做个冰灯挂起来,或是将冰灯烫出眼拴上绳子提着玩。久而久之,人们在冰灯里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寄托美好的理想与希望’冰灯也就摆脱了它那粗陋的外表。到清嘉庆年间,连僻在黑龙江省的卜魁(今齐齐哈尔)已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晶人”的冰灯。吉林的冰灯水平则可想而知了。
民俗的力量是顽强的,冰灯流传日久,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终于有一天,它成为一种艺术品,出现在街市上。光绪年间,冰灯艺术已具相当规模。据《吉林通志》载:“十五为元宵节……于市张灯三日,金鼓喧天,燃冰灯,放花爆……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街巷。”民国初年,冰灯制作又进一步,“以矾水凝雪成冰,镂八仙、观音等像于薄纸片,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几如刻楮之乱”。冰灯制作,已相当精巧。
爬犁与雪板,是昔日大雪封山、道路阻断时唯一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
“爬犁”是汉族的称呼,满语叫“法喇”。又有叫拖床、雪车、冰床的,多以牛、马、狗驾之,故有牛爬犁、马爬犁、狗爬犁之别。赫哲族擅于以狗驾驭,遂有使犬部之称。实际上,狗拉爬犁在过去是普遍现象。
据史料载,早期爬犁类船。《元史》中就记有“形如船”的狗车,直到清季,赫哲族中仍在使用。魏声和在《吉林地志》中记云:“以数犬架舟,形如橇,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加板其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不仅形制似船,使用方法亦同。前用数狗驾驭,一人持杆撑地,如在水中划行一般。曹廷杰称之为“陆地行舟”,颇为形象。
普通爬犁的制法,选用两根坚硬结实的木杆,用火煨稍曲,弯作两辕,使前半部翘起上弯,后半部贴地。在后半部每距一二尺排立小木,上横拳木,或立四短柱,上镶四框,铺上木板,上弯处驾以牛马,就可使用了。拉货的爬犁较简单,坐人的有的要在上面搭个棚,以蔽风雪,讲究点的还要放个火盆,通称暖爬犁。
如果说爬犁适于多人乘坐,则雪板只可一人使用。大雪遍地时,追禽逐兽,非它不可。早年雪板,夫余人叫木板鞋,长尺余,类拖鞋;赫哲人叫木马,形似弹弓。鄂伦春人用煮过的松木、桦木制作,鄂温克族的传说中,说他们的祖先发明了雪板。这说明,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东北各族人民都创造出了适应环境的雪上交通工具。
清代,雪板形制已与今日相差无几,“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跟,手持长杆,如泊舟状。划雪上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
清代《冰嬉图》之二
星移斗转,日月变迁,古老的习俗也在潜移默化,爬犁、雪板作为生产工具早已失去意义,而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却方兴未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雾凇冰雪节在吉林出现。入夜,江南公园灯火辉煌,矗立在游人面前的,是琉璃世界,是琼楼玉阁,大型的冰建筑与精雕细刻的冰雕、冰盆景、冰灯有机地融为一体;松花江上,万盏莲花灯顺流而下,点点烛光,恰似繁星闪烁。白日,松江岸边,江堤雪柳与奇观雾凇相互辉映。松花湖滑雪场有农家自备的马爬犁等待游人乘坐,高标准的滑雪场地正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更有高空索道,登乘其中,吉林大地,一览无余。千里冰封,银妆素裹,万欲俱息,杂念全无,只有大自然与你融为一体。此中滋味,君想领略否?
说明:本文选自《文史知识》1994年第6期“文化史知识”栏目《冰雪文化·木文化·火崇拜》一文,有删节。
(0)

相关推荐

  • 有一种旅行,叫去冬天的呼伦贝尔

    聆听呼伦贝尔的冬天 雪这个美丽的精灵,覆盖着茫茫草原,蒙古包,村庄,森林,河流--雪一直铺到天边. 那一片纯白世界,美得让人心颤,而飞驰在雪原,像鸟一样轻盈.自由......踩着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咯 ...

  • 长春厉害!去年储冰,今冬12.12全国冰灯最早亮!

    长春冰雪上新啦!气温在下降,有一个地方的热度却节节攀升,那就是"长春冰雪新天地"!长春冰雪新天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12月12日开门迎客,这里也是全国最早点亮冰灯的地方! ...

  • 绿维文旅:冰雪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各类冰雪旅游产品的研究,绿维文旅总结分析得出冰雪旅游的开发模式如下: (1)大众导向类冰雪游乐场模式 大众导向类冰雪旅游方式更注重旅游产品的新颖性.娱乐性和时尚性.这类活动场所设施要求不是很高, ...

  • 陈来: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 ...

  • 文史知识 | ​陈连山:大洪水神话的思维困境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神话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曾经是古代宗教的教义,是古人心目中的真实历史和科学知识,并被古人用作社会生活的规范.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信仰那些神灵,不再把神话视为真实 ...

  • 陈根:微美全息,获得全息AR新专利

    文/陈根 全息技术,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来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技术."全息"即"全部信息",就是用投影的方法记录并再现被拍物体发出的光的全部信息.沉 ...

  •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7见微知明观小知大

    题文诗: 物之相类,君所乱惑;嫌疑肖象,众所眩耀. 狠者刚愎,类知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也, 戆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相去,若玉与石, 美之与恶,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藁本, 蛇床麋芜,此皆相似.剑 ...

  • 文史知识 | 陈尚君:​韩愈在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初,韩愈因上表谏佛骨,几蹈死罪,幸而降贬潮州.不久遇赦,量移袁州,前后在潮州不足七个月.这在韩愈一生,乃至整个唐代文学史,或中国学术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其间隐情颇多,值得一一 ...

  • 文史知识 | 陈梧桐: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明朝,都城定于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朱棣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实行迁都的,迁都北京具有什么意义呢? 定都南京的利弊 要说明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及其意义,先要了解朱元璋 ...

  • 陈来: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机械论的宇宙观相比,古典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关系.整体的观点,而不是重视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学.从这种有 ...

  • 必须打破学术界的陈见,中国的话语权才能走向世界

    当今学术界有两个成见:一个是西学成见一个是传统成见.这种所谓成见并非一般之定见,即固定的认识.现成的见识.成型或定型的看法.习惯看法.这种所谓成见是指由哲学理念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之成见是很难改变的.当今 ...

  • 王振华 陈优初:文化育人,残疾孩子活得好阳光

    残联领导到邵东特校进行文化捐赠 为落实省.市残联对残疾人宣传文化项目的绩效分配方案,着重考虑为残疾人文艺.体育做出贡献的家庭,真正实现"五个一"(帮助重度残疾人家庭每年读一本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