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流放孝己致死,野鸡飞入太庙鸣叫 | 夏商史话连载24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连载24,欢迎收看。
武丁得到傅说,“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史记·殷本纪》)。傅说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作了执政大臣以后,和甘盘、祖己这样一些贤臣一起兴利除弊,很快地就改变了商王朝那种衰弱的局面。
从甲骨文中得知,武丁王朝除了有这些贤臣之外,还有一批官阶不高,但权力很大的史官。这批人专管祭祀、执行占卜,能代上帝鬼神言事,也能替商王在甲骨上占卜和判断吉凶。他们相当于周代的卜正或卜人,甲骨学家们称为“贞人”(问事的人)。
这些贞人中有许多就是氏族的首领和成员,所以他们的名字往往和族名相同,他们所担任的职务是世代相传,有的就延续了两三个商王。在商代这个奴隶制社会中,政治思想与宗教迷信思想二者是完全结合的,王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离不了这批人。
武丁任用傅说、甘盘、祖己等人为辅政大臣以后,数年之间,使商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而且逐渐地兴旺起来。
商代的统治者们把国家的兴衰,都看成是上帝的福佑、祖先的功德。为了祈求上帝鬼神长期的赐福,除了天天不断地祭祀外,对祖先中曾有功德的还要加以特别隆重的祭祀,以表示对某个祖先的崇德报功。
武丁对于上甲微这位先公,就经常举行隆重的祭祀,在他遗留下来的甲骨卜辞中,祭祀上甲的特别多,不管是祭先公,或是先公先王的合祭,都是从上甲开始。
古书中说:“《书》曰:惟高宗报上甲微”(《孔丛子·论书》)。高宗是武丁死后的尊称,报是祭祀。为什么只对上甲微报以特别隆重的祭祀呢?
因为武丁时对商人的高尊远祖了解不十分清楚。只有从上甲微开始的世系才是清楚的。卜辞中也反映出来,从上甲开始往下的世次不管是直系或旁系除沃丁和廪辛外,比较清楚。上甲以上的就无系统的世次,祭祀也只有单祭,最多只有一二个和上甲合祭。
夏商两代凡是特别隆重的祭祀祖先时都要用受祭祖先的子孙一人,一般是由长子、长孙来充当死去的祖先,叫做“尸”。当尸的人祭祀前要沐浴、斋戒(不吃辛辣的菜),住在一间清洁安静的房屋中,有时要住上三天,有时要住上七天。
祭祀开始时,当尸的就要代替祖先在祭台上受礼拜。夏代的尸是站着,商代的尸是坐着。后世有一成语叫做“尸位素餐”,就是说有些当官的只拿俸禄,不干事,就像个当尸去享祭的人,来源就是祭祀用人当尸去充作祖先。
武丁祭祀上甲微和其他祖先时,就是叫太子,他的长子去当尸。相传这位长子对父母很孝敬,经常一夜起来五次看看父母睡得好不好。充当尸也是一种孝的表现,所以深得武丁的宠爱,在人们心目中这位长子是个孝子,大家又称他为孝己。
商代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奴隶主贵族们从来都是多妻的。不过,在正式的夫妻关系中,也只有一个正妻,其他的都是妾(小妻)。历代商王除了一个正妻为后外,还有不少妃子,正妻死后还可以再立一个为后。妾一般是从女奴中挑选,也从各地诸侯、方伯进贡的美女中挑选。
商王的原配正妻或后来续为正妻的,死后都要在宗庙中列位供奉,后人祭祀先王时,有时也要配以正妻同祭。称先王的正妻为先妣,在位时间长的商王的王后有死有续故都不只是一个。
从卜辞中来看,武丁的正妻在祀典中就有妣戊、妣辛、妣癸三个。武丁时的甲骨文中有80多个从女字的人名,这些是否全是武丁的妃子,卜辞中未明确反映出来,古书中也缺乏记载。
武丁在位59年,有的古书中说他“享国百年”(《隶释》录汉石经),就是说他活了100岁,这只能说是一个整数,古代人喜欢把活到八九十岁的帝王说成是“百岁”。所以武丁除了王后外,妃子也不少,究竟有多少个,目前缺乏根据,不得而知。
1976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的小屯村西北农田中发掘出一座商代的中型墓。从出土的铜器较多来看,是一座奴隶主贵族墓。在铜器上的铭文有“妇好”二字,因此又被称为“妇好”墓。
古书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太平御览》83引《帝王世纪》)。孝已是武丁的长子,他母亲是武丁的原配正妻,死得早。
虽然孝己很孝顺,也被立为太子,常充当代替祖先的尸,但是武丁轻信了后妻(孝已的继母)的坏话,找了个借口把他流放出去,后来孝己就忧愤而死。全国的人们得知孝己被武丁流放而死,都很惋惜而哀悼。
孝己虽早死未能继承王位,但他已被立为太子,所以如同太丁一样也受到祭祀。在武丁后期的卜辞中称他为“小王”。他的两个弟弟——祖庚、祖甲在武丁之后相继为商王,祭祀他时称为“兄己”。祖甲的儿子廪辛、康丁继位以后祭祀他时称为“小王父己”。此后的卜辞中都称他为“祖己”。
因为孝己是商代有名的孝子,在古书中常把他和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相提并论。在甲骨文中祭祀他的卜辞也不少。
武丁听信后妻之言,流放孝己,看来是一场家庭纠纷。实际上又是王室内部为了王位的一场斗争。武丁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引起人们的不满,虽然没有导致“殷复衰”的局面,但也被人民指责武丁失德。
武丁每年按照惯例对祖先进行祭祀。大约在孝已死后的第四年,武丁率领王族亲贵和辅政大臣在太庙中对成汤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是第一天祭后,第二天再祭,称为肜祭,这是商代周祭中的一种祭法。
武丁对成汤的肜祭很隆重,除了用牛羊猪等作牺牲外,还要用战俘或奴隶来做人牲。当然也有其他食物果品。盛这些供品的大都是一些图案花纹精美的青铜器和质量很好的陶器,如鼎、盘、卣、瓿、爵、觯、觥、觚、盂等。祭祀时还要奏乐演舞。
肜祭时奏乐,以鼓为主,同时配合钟、磬。鼓有大和小,钟、磬也是成套的,演奏起来不但有板有眼非常动听,而且钟声还可以传扬四野,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见。
就在第二天再祭的时候,奏乐、起舞不久“有飞雉登鼎耳而呴”(《尚书·高宗肜日》),武丁正在祭祀开国先祖成汤时,突然飞来了一只野鸡(雉),在太庙里飞了圈以后,落在一只大方鼎的鼎耳上站着,伸着脖子看了看,就鸣叫起来。武丁大惊失色,认为是先祖成汤不满意而降来的妖孽。大臣连忙对武丁说:“大王不要怕,只要大王修德多做些为国为民的政事,就可以免除不祥的事。
商代地广人稀,鸟兽到处可见,在王都的郊外有茂盛的树林,是飞鸟栖息的地方只野鸡飞到太庙中来鸣叫本来是一种偶然的事,也可能是因奏乐时钟声有节奏的敲响,好似野鸡鸣叫引来野鸡。
春秋时期在齐国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国君齐景公时,有人铸了一只大铜钟,安置在朝廷中敲响时,钟声传到城外,郊外林中的野鸡听见钟声,都鸣叫起来响应。可见有的钟声和野鸡的叫声差不多,才能引起共鸣。
武丁把野鸡飞入太庙鸣叫,看作是一种妖异。大臣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劝谏武丁要修德,这就是说武丁流放孝己致死是一种失德行为,在人民中引起不满。武丁听了祖己的劝谏“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史记·殷本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