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师:消失的老行当

1944年的四川灌县街头小店

旅馆的“幺师”  

“幺师”是过去四川人对客栈、旅社、茶馆服务人员的称谓。“幺”有渺小、不入流的意思,“师”指“师傅”,在四川话里代表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人。

旧时的四川旅馆行业竞争激烈。每到黄昏,为争夺客源,客栈旅社的“幺师”们便站在自家门口,用一种宛如川剧清音的音调高唱“拉客歌”,歌词诙谐,极具诱惑力。

“幺师”们头戴一条包头帕,腰扎围裙,肩搭雪白干净的毛巾,满脸笑容地临街吆喝:“客呀客,天黑落店歇。坐轿的客,骑马的客;滑竿客、担子客、盐客、包袱客、杂货客、哦嗬客(卖砂罐的),七十二行,八十八样,走南闯北、去东到西的过路客,天色已不早,请进小店歇。房间又干净,墙壁又雪白,臭虫虼蚤(跳蚤)都没得。”

如有客人上门,“幺师”便快步上前,取下肩上毛巾,殷勤地替客人掸去身上的灰尘,热情招呼道:“几位客官,里面——请——”后面那个“请”字拖得婉转悠长,颇具韵味。

到了夜深时分,住店的客人扯酒经的扯完了,耍牌的打着哈欠散场了,出外省亲访友的也回来了。“幺师”洪亮悦耳的“交接令”在耳边响起:“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来办交涉。行路辛苦了,落店把脚歇。包袱担子要搁好,上床之前把门撇(闩门)。烟头明火要当心,油灯一定要吹灭。瞌睡警醒点,谨防夜摸客。要屙尿的有夜壶,莫要在床上画地图;要屙屎的有草纸,莫要撇(折断)我的床笆子(竹条编的床垫),各位客官听好了,免得我来挨日诀(谩骂)。”  

抗战时期的重庆茶馆

茶馆的“幺师”  

茶馆“幺师”的工作相对比客栈、旅社的“幺师”复杂一些。茶馆里的客人每天熙熙攘攘,热闹喧哗,“幺师”除了要有“老于事故,人情练达,起眼看人,殷勤待客”的功夫外,还要有一套过硬的茶艺绝活。

“幺师”一手提盛满开水的铜壶,一手拿一叠盖碗茶具。客人落座,“幺师”手一撒,就准确地在每位茶客面前放上一个茶托,因惯性作用,茶托在桌面上还不停地打旋。只听“咔咔”几声,茶托上已摆上了搁好茶叶的茶碗。

茶馆里的茶客坐得比较挤,车不开身。掺开水时,“幺师”手提铜壶,嘴长1米左右,尖细透亮,站在两米开外就可以为客人加满开水,而且滴水不漏。“幺师”斟水的动作招式繁多,“雪花盖顶”、“苏秦背剑”、“高山流水”……看得茶客眼花缭乱。

一般来说,头碗茶称为“发茶”,将茶性泡出,一般不能掺满。等续上水后,“幺师”用小拇指轻轻一挑,一招“海底捞月”便让茶盖好似一个空翻,稳稳地落在茶碗上。摆碗、续水、扣盖,一套动作如同行云流水,让人未品香茗先获得感观上的享受。因其独特的技艺,很多文人雅士还把“幺师”戏称为“茶博士”。

“幺师”除了要“耳听八方”,随时听候茶客召唤外,还要做到“眼观六路”。“幺师”在熙熙攘攘的茶馆内穿梭忙碌的同时,还要把眼睛余光瞄准门外。来了客人便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张大爷来啰,里面——请——”并用抹布象征性地或掸一下桌上的灰尘,或擦一下桌上的茶渍,请客人落座。如旁边有茶客招呼,“幺师,张大爷的账记我头上”,“幺师”听后,便对柜上高呼一声:“张大爷的茶钱,王大爷开——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幺师”那嘹亮的吆喝声总是回荡在茶馆里。

百年前的四川街头集市

“幺师”的兼职  

解放前,四川茶馆常常又是“袍哥组织”联络站和堂口。“袍哥组织”源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复明的“哥老会”演变而来,因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立下大功,到民国时期特别昌盛。袍哥组织一般较隐蔽,许多并未公开打出堂口,其联络点常常设在茶馆内,所以俗有“不是袍哥不坐馆”的说法。某家茶馆是不是袍哥的堂口,嗨袍哥的人一眼就能瞧出端倪。“幺师”也因职业关系,理所当然地担当了袍哥堂口的联络员。

“袍哥”自称江湖上的人,自有他们的生存法则和独特暗号。外地来的袍哥进了茶馆,叫上茶,用茶盖、茶碗、茶托在桌上摆出一个特定的花式后,便静静地跷起二郎腿坐在那里。“幺师”看到茶碗的摆置方式,知道来客是“本门中人”,有事求见。随即把来客悄悄引至内室,抱拳行礼后对“切口”(袍哥组织使用的暗语),辨认对方是真袍哥还是“空子”(假冒的)。“幺师”和来客双手交叉在胸前,两掌握拳,大拇指上跷,就是“袍哥”的见面礼。

“幺师”问来客:“有宝献宝,无宝受考。”来客答:“同扶汉室,造福必昌。”

“幺师”又道:“公片宝札,请拿上符。”

“金招牌,银招牌,小弟与兄送宝来。仁兄今日得宝后,步步高升坐八抬。”

“哦,贵龙码头,坐哪把交椅?”

“青州场上义字带幺大。”

……

经过一番验证后,“幺师”请出堂口负责公关的“交际五哥”。“袍哥组织”里按座次不同,各有分工,有负责管理帮内财务的,有负责到各处争夺地盘与外帮人火拼的,有负责情报的,“交际五哥”负责堂口的迎来送往。“交际五哥”出面接见来客,来客道出来意,哪怕是身负命案前来躲避,“交际五哥”也会安排好吃住,还说:“兄弟在这儿好好耍,一切花销哥子捡了。”也许正是这种“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袍哥精神,形成了巴蜀人重情讲义的耿直性格。

“幺师”在袍哥组织里仅算小角色,做的都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小事,因其能说会道,记忆力超群,有时还要在一些小堂口担任司仪职务。如遇到兄弟入伙“袍哥组织”,等到夜深人静,茶客散场,便请出“关二爷”,开上香堂。新人跪在“关帝”像前,袍哥大爷分坐两旁,“幺师”身穿青布长衫,一改白天低声下气的模样,抬头挺胸干净利落地站在堂前,先帮规,后赞歌,安排得有理有条。

当然,不是每个茶馆都是“袍哥组织”的堂口,“幺师”也并非个个都是袍哥。更多的“幺师”还是每天穿梭在喧闹嘈杂的茶馆里,用洪亮的吆喝声招呼茶客,耍那龙飞凤舞的茶艺,听些稀奇古怪的新鲜事。

时过境迁。“幺师”这一称呼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那婉转动听的嘹亮嗓音令人回味。

✎ 来源说明

1、本文原载《龙门阵》2009年6期,作者余飞。

2、转载文章仅为传播四川文化,若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

  • 成都的安逸,没泡过茶馆的人不会了解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成都的安逸由此可见.泡茶馆是这份安逸的注脚之一,毕竟还有一句话:"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在成都,即便走错了路,也能遇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民国安顺老茶馆 2020年第63期(总546期)

    民国安顺老茶馆 靳泽津 民国时期的安顺,对城三里三.到1949年时人口也只有七万来人,但茶馆最多时有50多家.东西街小十字.南街县门口,北街四官桥,每处都有一两家甚至三四家茶馆.小街小巷也有,不过每家 ...

  • 杨耀健:鲁祖庙茶馆往事

    鲁祖庙茶馆往事 作者:杨耀健 茶客 历史悠久 帮会堂口 鲁班原名鲁般.公输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又称他为鲁班.他出身于工匠家庭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

    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图为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苗族女子在编织鸟笼.卡拉村是"中国手工鸟笼文化艺术之乡".在全村90%以上的人家生产鸟 ...

  • 中国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险滩变作河溪,纤夫这一古老行业逐渐消失. 由于制作工艺原始,产品实用价值较低,托乎提·巴克老人制作的桑皮纸并没有多少市场,自己的儿子也不愿继承这薄利的行当,桑皮纸的制作工艺也就正在走向消失 民间艺人走 ...

  • 【 渐渐消失的…老行当 】手机摄影

    Lisea[ 渐渐消失的-老行当 ]手机摄影2020-02-19 阅读1527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间,传统手艺源远流长.在城市的街巷中.角落里,散落着许多从事着一些老行当的手艺人,弹棉花.剃头匠 ...

  • 渐行消失的老行当,令人惋惜

    2011年,上海,走街串户的磨刀老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我们熟悉的老行当不知不觉从我们视线中淡出. 许多古老的传统手艺离我们越来越远,更有些行当早已消失,让人扼腕痛惜,老行当是社会的发 ...

  • 寻访日渐消失的老行当,重拾儿时记忆里的老长沙.

    从前车马慢 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广告万学海文,考研就选海文考研!27年专业考研辅导品牌,连续9年培育全国考研总状元!^^万学海文直播课/全年营/冲刺营/复 ...

  • 这些青岛街头消失的老行当,你还知道多少?

    如今的青岛, 热闹而繁华, 当一切色彩褪去, 时光倒回, 胡同里传来的那一声声吆喝, 你是否还记得? 那些老青岛的街头行当, 你还认识几个? 云南路上拉车夫 (盛显军提供) 大车,又叫地排车,车体用木 ...

  • 成都10个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

    从前车马慢,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而今科技与电商发达 许多传统手艺人渐渐淡出城市舞台 "磨刀磨剪刀,磨菜刀..." "收长头发 ...

  • 消失的老行当:补锅匠

    上海老底子 补锅匠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百六十"就说明了行业分类的广泛和众多,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行业已经逐渐在这个城市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