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老”跨越数字鸿沟 ——周向红

.

思想者小传

周向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MPA中心主任、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公共管理事务研究会副会长。

.

数字技术推动了万物的互联互通,手机点餐、滴滴打车、扫码支付、网上挂号……无处不在的便利,让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无码不欢”的时代。疫情期间,移动端的各种健康码更是随时可见、随处可用。

然而,在多数人享受数字技术红利的同时,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面前的处境却日益困窘:有的人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遭到拒载;有高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到银行柜台前进行人脸识别……在很多地方,数字化“局外人”现象令人颇为感慨。

伴随数字化浪潮兴起的,还有一场老龄化浪潮。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76亿,占总人口的12.6%。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这一方案具体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几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要求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以及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加强应用培训和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等。

文件一经发布,即获得无数人点赞,并引发了全社会更多的思考:智能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搞不懂”“吃不透”现象,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的畏难心理

数字鸿沟特指在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基础条件的信息主体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差距。

通常情况下,青壮年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欲且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较高的接受效率。相比之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进一步探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面对新事物,老年人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畏难心理。

这种畏难情绪不只是老年人有,一般人平时都会有。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体育就不好,如果要我长跑,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紧张情绪,甚至会想出一大堆拒绝的理由。面对数字技术,这种畏难心理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

二是现有的信息通信技术客观上并未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征。

尽管现代科技造就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但老年人普遍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感到有障碍。特别是,在功能操作、手机系统设置和维护以及App下载等方面,老年人通常会遇到不少问题。这进一步导致老年人的移动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三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如眼睛老花、听力下降以及手指灵活性降低等。

就像我们小时候很难理解爷爷奶奶为什么走路这么慢、说话为什么这么大声那样,相关设计师一开始就缺乏对情景的包容性设计。

此外,老年人的理解力、记忆力衰退,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使用上存在“搞不懂”“吃不透”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畏难心理,导致他们不愿触网、不敢触网。

不仅影响生存状况,还会限制群体能力提升与福利分享

有件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名叫“老苏8811”的网民上了热搜。当时,这位77岁的刘大爷面临艰难的处境:女儿因为新冠肺炎刚刚去世,自己、妻子以及13岁的小外孙女均已感染,儿子则奋战在武汉一线。

为了救治小外孙女,老人在凌晨时分发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条微博:你好。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一位老人试图向外求助的心声。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表明,老年人对网络应用的需求同样紧迫、同样重要。

客观来说,社会群体进入数字化时代的状态并不一致。有的人是主动跨入,也有一些人是被裹挟后进入。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慢节奏的老年人似乎天生就有些跟不上。

网上消费支付受阻、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就医不会挂号……一系列场景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必须正视“老”难跨越的数字鸿沟问题。

事实上,数字鸿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引发数字贫困。当某个空间或人群在数字信息供给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数字信息应用能力上分别或均处于缺乏的状态,即可认为处于数字贫困状态。

数字贫困是知识贫困或信息贫困的重要分支。数字鸿沟造成部分人群处于弱势地位,马太效应则使数字贫困群体进一步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往大的方面说,数字鸿沟、数字贫困不仅影响信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还会加剧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贫富差距。

此外,数字鸿沟会限制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特别是,信息弱势群体难以获取和使用数字信息服务,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等,从而丧失了为自己争取权利、谋取利益的机会,最终会限制群体能力提升与社会福利分享。

坚持“兜住底,能兼容”,让技术更有温度、服务更人性化

在数字产品迅速迭代的情形下,全社会需要关注陷在“数字围城”中的特殊群体,坚持“兜住底,能兼容”总体思路,用更有温度的技术、更人性化的服务来缓解老年人的窘迫和不安。

“兜住底”即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特定地区和人群进行政策倾斜,督促运营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套餐等。可结合智慧社区建设等,开设“电脑服务亭”“微家园”等,为老年人构建线下梯度对接平台。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加强战略引导,推动贫困地区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

“能兼容”即注重软硬件结合,实现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一方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要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等。

日前,上海博物馆针对“忘了预约参观”“出门忘带身份证”“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申请随申码”等一系列问题,在博物馆旁边设立现场预约服务点,提供了更周到、更精细化的服务。

在江苏无锡,当地火车站因专门开设为老年人等群体服务的无健康码通道,获得全国网友点赞。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旅客,火车站方面会开具相关证明准予其出站;对于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旅客,还会进行操作教学或代为操作,有效提供了健康码的解决方案。

这些积极探索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也体现了社会的温情。归根结底,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使智能化管理适应老年人,并不断改进传统服务方式,从而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

打造健康的商业生态与造血机制,让“银发经济”更朝阳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还应有产业协同,形成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与造血机制,从而以良性的经济循环来反哺社会。

人们形象地将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称为“银发经济”。“银发经济”看上去是夕阳产业,但其实是朝阳事业。具体来看,可在几个领域展开积极探索:

第一,老年金融业。

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获取、使用不仅需要一定技能,还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特别是,网上支付、网络理财等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而老年人对信息诈骗的辨识度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老年人金融知识和风险的教育,推动网络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老年用品业。

有报告显示,近年来,老年适用商品数量以年均39%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19年的老年适用品数量比2017年增长78%。下一步,可加快放大镜、助听器等老年用品的升级,优化老年人使用信息通信产品和服务的体验。

第三,老年服务业。

除了家政养老服务,还想重点说一下老年培训产业。老年培训作为新的培训产业,伴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而逐渐兴起。老年培训是打通数字鸿沟“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应聘请专业且有耐心的工作人员,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开展科技“扫盲”工作。

目前,申城一些平台和企业陆续推出适老性产品。比如,上海市出租车平台的“一键叫车”功能,专门附加了“大字模式”,让视力不太方便的老年人一按键就可实现定位。

在数字化时代,发展“银发经济”、关注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不仅有社会效益,也会有经济效益。平台和企业在进行产品性能优化以便利老年人使用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担当。

不仅要政府、企业、社会发力,还需数字反哺与自助互助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发力,家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统计显示,92%的老年人在遇到手机使用障碍时,首选向子女求助。子女不仅应协助他们学习技能,还应帮助他们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应对诈骗的能力。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没有足够时间来教父母学用相关数字设备。而且,由于一些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存在屡教屡忘的问题,一些子女很难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不管怎样,数字反哺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必不可少的环节。

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有企业推出“长辈关怀”功能,让在异地的子女通过远程协助方式帮助父母解决手机使用问题。该功能实现了子女与父母手机界面的实时共享,并能用语音和图标圈注的方式“手把手”进行指引。此外,子女可以将自己手机内的App生成链接推荐给父母,父母点开后就可进行“绿色安装”。

还想说一点,跨越数字鸿沟,老年人并非处于被动受助状态。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是一起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大家要一起行动起来,破除心理障碍和科技恐惧,主动融入智能社会,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帮助老年人拥抱科技,也是帮助未来的我们跨越未知的鸿沟。只有科技成果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老年人才能在数字化时代收获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思想周刊/思想者

.

(0)

相关推荐

  • 老龄化不可挡,金融是否做好准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

  • 【2021高考.作文预测(20)】科技时代,以人为本,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网络便利?

    科技时代 以人为本 (徽州古城夜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天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qu ...

  • 数字人民币来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数字人民币,一个新的概念,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工作取得了飞速进展. 数字人民币快速推进 据央行官员表示,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受邀白名单用户已超1000万,开 ...

  • 当人口老龄化遇上信息化智能化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北省广水市一位老人为激活社保卡,在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相关视频截图显示,老人双膝弯曲被家人抱着,双手撑在机器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报道网络购物.网上预约挂号.手机移 ...

  • 陈根:老年群体,正在成为数字难民

    文/陈根 一条"老人被拒收现金"的热搜,再一次,让现实中老年群体的困境暴露在大众面前.诸如此类的新闻层出不穷,从"老人出门不知道怎么使用健康码"到"老 ...

  • 跨越数字鸿沟的老年人

    安徽智能手机公益课堂老师黄镇在讲课.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63岁的合肥人刘绍敏不会用智能手机,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款带按键的老人机,口袋里总装着现金. 有一回,他的皮夹不知是被偷了,还是丢了,这让刘绍敏备 ...

  • 这个好消息,必须赶快告诉咱爸妈!

    戴起老花镜,想网上"冲浪"观天下事,却误入某APP下载界面:向往"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之悠然,想打开订票软件来一场旅行,却误入金融陷阱--这是广大&q ...

  • 北京市老龄办:帮助老年朋友迈过数字鸿沟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应用快速崛起,我们的衣.食.住.行,被一部方寸大小的智能手机便捷.高效安排.而因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让老年人扫码难.就医难.购物难.办事难--帮助老年人迈过&quo ...

  • 数字时代的老年人

    2021年4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主办的"互联网与养老: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 ...

  •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四方面发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并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q ...

  •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化鸿沟,三位代表委员这样说

    "我在医院挂号,也不知道怎么弄,工作人员一努嘴让我到机器上操作,当时我看到前面还有7个号,但是页面不知怎么操作,等我满头大汗地倒腾进去能挂号时,已经没有号了."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 ...

  • 智能手机使用场景,助力老人越过“数字鸿沟”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对老年人最想学的智能手机功能进行了意见征集,得到了老年群体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回应. 在前期调研和反馈的基础上,我们选出了不少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需求度较高的场景和问题,制 ...

  • 1.4亿沉默的老年人,如何让他们在数字世界发声?

    第3045期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约有2.74亿老年手机用户,其中或有近1.4亿老人使用功能机或使用智能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老年人在数字世界的"噤声&quo ...

  • 智慧助老,让老人接轨“数字化生活”

    今年10月是我国第11个"敬老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主题为"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的2020年全国"敬老月" ...

  • 社交媒体中的积极老龄化探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世界面临的难题, 世界卫生 组 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于2002 年提出了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的概念,基本原 ...

  • 智能手机“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

    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推动着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又加速了这一进程,人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便利和幸福.然而,有一个群体却在这场智能 ...

  • 数字化时代 老人如何“潮”起来?

    数字化时代 老人如何"潮"起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4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0.3%,超9000万.我国共有2.54亿60岁以上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