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示弱、暗图强,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些成语典故更是经久不衰,深入人心,那怕是过了上千年,历久弥新,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成语“一鸣惊人”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用,可要问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哪里?和哪位人物有关?相信大多数人答不上来。

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人文故事。

一、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剧照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后,三年不理朝政,整天游山玩水,美酒不离桌,美人不离身,臣民们都认为他是昏君无疑。

其实,楚庄王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表面上示弱,私下里在苦练内功以自强。

当时楚国的令尹权力太大,自己刚刚继位,地位还不太稳固,并不知道朝中哪些大臣是忠心于自己,哪些又是奸佞之辈,盲目行事,只恐适得其反。

所以,他索性就每日饮酒作乐,沉于美色,不问国事,这样便让令尹以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无能之辈。

一天,有位大臣委婉的劝告楚庄王上朝理政,楚庄王根本不想听,而且下了一道命令:谁再敢多嘴,就定谁的罪。

此后,就真的再没人多谏言说话了。其实楚庄王自己内心非常的失望,感叹手下连一个不怕死纳柬的大臣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便不屑一顾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是找我喝酒还是赏乐?”

申无畏答道:“前些天有个人给我出了一道谜语,我死活猜不出来。大王聪明过人,希望您能帮帮我。”

楚庄王说:“什么谜语?你且说来听听!”

申无畏说:“有一只身披五彩的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死气沉沉,这只鸟叫什么名字,我苦思冥想,就是猜不出来?”

楚庄王听出他是在隐喻自己,就笑着说:“这只鸟不是一般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可能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事儿不能着急。”

申无畏磕头致谢:“大王到底还是英明!”说完他便回去了。

接连几天,又有大臣冒死劝谏楚庄王上朝理政,整顿细纪,那些大臣们都说:“您要再这么下去,别说成为诸侯中的霸主,恐怕连小小的属国都管不了了。”

楚庄王眼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散了乐队,打发了美女,开始整顿朝纲、锐意改革、励精图治。

这时,他对楚国复杂的政局和朝中大臣的忠奸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他立即废除了许多落后的法律,诛杀了包括令尹在内的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

他启用孙叔敖为令尹,任用伍举、苏从等忠耿有才之臣,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申无畏剧照

二、故事中的亮点

“楚庄王韬光养晦,三年苦练内功,明示弱,暗图强,待时机成熟,一举成功!”

用现在的话来说,具实就是明里“装孙子”,故意表现出自己软弱无能,向对手示弱,其实私下里加班加点、暗中充电、苦练内功,等待时机,以图后强。

三、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做成一件大事,获得成功,不要急着露头,要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藏在暗处默默提高自己的素质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妨放下身段,悄悄地装一回“孙子”,也许能取得奇效。

“欲速则不达”“月圆则亏、刚极则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中华传统典故蕴合的深刻道理一辈子也学不完,“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历史虫二 历史的天空下,每个人都有一叶历史!关注我,一起分享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