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虎 | 从“潜在写作”谈起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写出来的东西,既不发表,也不给别人看,把它放在抽屉里,这就是“潜在写作”。这就是布莱希特之所谓“为抽屉而写作”的意义与价值。古代的文人,他们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潜在写作”。中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文学家屈原,他愤而赋《离骚》,他写给谁看,不过是抒发自己对楚国的爱,对君王的忠罢了,他披头散发,行吟湘江湖畔,一路唱下去,发发牢骚,表达忧愤。当然,他的《离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曾经激励和鼓舞不少爱国的仁人志士。那时的作品虽然没有地方发表,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是也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了么?三国时的“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到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他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诗和辞赋,是给谁看呢?当时写出来,是没有人看的,只是留传到后代,人们才发现了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代代相传,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是对这些作品喜欢得不得了,百读不厌。学习它,研究它,更进一步地开掘它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它们流传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不可泯灭的瑰宝。
隋唐有了科举制,天下的读书人才有了出路,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入仕出相,做官为民。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写诗,把自己的诗献给有关的官吏,目的也十分明白,想引起他们的注意,有朝一日被朝廷召唤重用。有人上书写文章,也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担当和责任。韩愈给皇帝上《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卧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他谏迎佛骨而得罪了唐宪宗,后来遭贬。柳宗元写《捕蛇者说》,那意图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看到它,以便良心发现,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这一类的写作,是不能算“潜在写作”的。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躲在阴暗的地方,默默地、不为人所知地写了那么多的作品,他们“潜在写作”的动力,来自于强大的信念,丰沛的才华与超常的定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没有读者,无人喝彩,无人批评,更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情况下,他们何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守护这种写作?何以有这么强大的动力与坚定的信念?
50年代反右运动前后,政治嗅觉灵敏的一批文人,他们的作品不能发表,不等于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写作的权力,口不能言,但有笔,不敢光明正大地写,可以转移到地下,偷偷地写。
当时有一个叫陈布文的女人,她才华横溢,写作的天赋极高。反右运动前,她在《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两篇很有水准的小说。反右开始了,一批作家被打成右派,他们只好放下笔,进了劳改队。可是陈布文没有正面迎战,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转入“潜在写作”。
让我们听一听她是怎么说的:
“我应当明白我具有良好的条件,在今天要找到一个像我这样有时间可以自由运用的人,而且已经具备了其他方面的一切修养和认识的,实在太少了。当我的热情还在,当我还这么敏感,这么爱着真善美的生活,这么为不配的艺术而激动的时候,就足以证明我还有才华与写作的潜力。
我尊敬的伟大的先师们早已逝去,他们散居在古今中外各个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但他们的心灵却与我如此接近,他们简直就在我身边,并且亲口在告诉我那些故事,——故事只是零散组合的物质,而主要的,给予这些故事以永久的生命的,是作家伟大心灵的光,不是文学的故事有永久性,而是作家的伟大的心灵不朽!永生。
我不能悄悄离去这个人世,我要留下我的语言,我的躯体可以消失,但我的心灵必须永生!”
这就是陈布文的心声,这就是她不愿放下手中这支笔的原因,这也是她几十年默默坚持“潜在写作”的真实动力。她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了一部又一部,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后人留下了几十万字的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她生前,虽然没有一篇作品发表,但是今天我们阅读这些沉甸甸的作品时,我们的心情也是沉甸甸的。
是金子总要闪光的。目前,她的作品已整理出版了。
世界印象派画家梵高,在他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仍然每天背着画架到田野去画大自然美景,他所住的小镇的人称他为疯子。他痴迷于作画,画了一张又一张,在他活着的时候,据说他的画仅售出过两三幅。他以画画为生命,何曾想到用画卖钱糊口,他只是画呀画呀,愈画兴趣愈浓。谁能想到,在他逝世50年之后,他的画才得到人们的认可鉴赏,一夜之间风靡欧洲,以至世界,他所画的《向日葵》成为艺术珍宝,售价上亿元。
曹雪芹当年写作《红楼梦》,可曾想到传之于后代,他的《红楼梦》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着,谁能想到它竟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永垂青史,成了光芒万丈的不朽之作。文革后期,在全国人民中间,也流传着一本《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我最早读此书为手抄本。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中华大地是一花独放,只有八个样板戏,百花凋零。大家却偷偷地传抄,偷偷地阅读《第二次握手》,且为其书的作者张扬保密,这难道不是“潜在写作”吗?
由此我想到自己:我写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开发表,见诸于全国各地报章杂志的作品;一类是没有公开发表,我也不打算发表的作品。后一类作品所占比例最大。我在90年代,就开始“潜在写作”了,写了这么多年,有两千多篇作品,发表的仅占四分之一,绝大部分作品是搁在了抽屉里。在我的心目中,公开见报的,不一定是好作品,不一定代表我的最高水平。有一部分精品却默默地躺在抽屉里,只有我自己欣赏,自得其乐了。
我一直推崇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人活一世,草木一生,要真正活明白是不容易的。有人长命百岁,至死也没有活明白过,只不过如行尸走肉般为活着而活着。
我追求的是虽死犹生的人生意义。
作者简介
肖明虎,陕西凤翔人,生于1952年9月16日。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多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教学论文500多篇,近百万字。出版专著《与中学生谈作文》《文章从哪里来》《高考作文智能训练》。主编初,高中教辅用书10余本,参编宝鸡市创新教育教改实验教材3套。与人合编《全国学生中考优秀作文年选》《全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20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