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终其一生会发现,最期待的爱情,是钱钟书和杨绛那样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虽然平淡但温馨十足。钱钟书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一对眷侣,谁能想到他们的恋爱是迅速的一见钟情式呢?
牵手半生,他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要娶她”。
民国是个才女云集的时代,每一位在史书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杨绛也是她们其一,但她仿佛一片自在的云,不刻意留下故事,也没有如女建筑师林徽因那样,情感波折,舆论颇多。
她的一生简简单单,只有自己的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
书籍《我们仨》的豆瓣评分
说到世纪老人,人们想到的,首位当是女作家冰心,而很少想到,杨先生也是位世纪老人。在她总共一百零六年的一生中,杨先生曾历经辉煌,也曾遭受磨难。
她始终深爱着先自己离去的丈夫和女儿,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她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将一个经典的文人家庭,永远刻在了文坛之上。
我爱你,所以愿意陪你颠沛流离
书中记录了两段钱钟书和杨绛的留学生涯,一段在英国牛津大学,一段在法国巴黎。
没有女儿之前,他们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青年一样,自由浪漫。平时学习读书,周末逛公园和图书馆,也会和二三好友相约,探讨文学和哲学。
有了女儿之后,他们双双前往巴黎深造,一起研究美食,寻找有趣的景点。偶尔,也会在字里行间提起共同在清华学习的趣事。若是放在现代,那应当就是一段由校园到白头的佳话。
但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年代,那时的情感是从前车马慢式的,牵牵手便是说定一生的契约,感情远比现在纯粹许多。
缓慢的信件往来中,情诗情话也是含蓄浪漫的,见山是你峨眉青黛色,见水是你眼波艳艳流转。
杨先生和钱先生的合影(青年时期)
那也是一个知识由家族积淀、传承的时代,杨先生和钱先生的父辈亦是在学识上有深厚造诣的文人。
因而他们的文学底蕴深厚,对文学相同的爱好和素养,让他们亦师亦友,是夫妻,也是知音。
他们的爱情,简单直接,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我还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所以钱钟书远赴英国留学,杨绛愿意跟随他一同前往。钱钟书去上课,她要么旁听,要么去图书馆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本本地读书。
她羡慕钱钟书身上正式学生的制服,却不会嫉妒,依然无怨无悔地陪伴丈夫。
钟书谆谆教导妻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想的是:“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
她照顾他像照顾一个孩子,他宠她如珍宝。
她在他弄坏了东西时,耐心修理而不加责备。
他学会了做早餐,便为她做了一辈子。他们唯一一次吵架,是为了争辩一个法语发音,为学问,而非家长里短。
一生很长,一生也很慢,但执手良人,这一生就是幸福满足的。
灵魂契合的爱情,找到的是一个懂得对方、欣赏对方、尊重对方的知己。在一辈子的相守中,会谅解和对方的龃龉,并深情依旧。
先生和杨先生(青年时期)

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教育

钱钟书的愿望实现了,妻子给了他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聪慧漂亮,善良自信,和他处的像兄弟一样。
女儿也会常常来看望父母,在他们遭受打压时,女儿也没有同父母划清界限,而是竭尽所能给父母好的居住环境。
杨先生和钱先生(老年时期)
儿时的钱瑗好读书,因而也格外受祖父喜爱。成年后的她因为善良,帮助了一位高级工程师婆婆,因而获得了自己的姻缘。
她谦和,没有什么文人架子,住院时不许病友称她为“钱教授”,要其呼她名字。
足见钱杨二位先生对女儿的教育是怎样的开明,他们同女儿谈论文学,影响她去读书,也让她有自己的判别是非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如同朋友,他们没有俯视式教育钱瑗,而是平视,这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从钱瑗身上,也可以看到二位先生的教养,一种可以传承的高尚品质。
后来钱先生被拘押,杨先生前往陪伴,钱瑗作为女儿也始终陪着她,直到生病不得不去住院。但杨先生知晓,她舍不得母亲一人独自在古驿道上来往。
母女之情,是无法割舍的血脉,杨先生用了平实朴素的语言,却能让人动容。
《我们仨》这个题目,本是钱瑗所定,但久在病榻,钱瑗连笔都拿不稳,字体难以辨认。杨先生希望女儿能将这个题目让予自己,可母亲还未下笔,女儿就离开了世界。
一九九七年,钱瑗逝于阳春三月。白发人送黑发人……从钱瑗逝世到这本书出版,期间跨度六年。
离散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
那段时日,她常常做梦,牵挂着两个人,丈夫在这头,女儿在那头。梦里的任何好迹象,都成了她心理上的支柱。她常常梦到丈夫在前面慢慢地走,她在后面山一程水一程地送别。
一家三口
时光的流转,是杨先生笔下景物的变换——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钱瑗小时候
这样四季的变化,读着淡淡伤感起来。从春华到秋实,再到白雪纷纷,杨先生独自挂念着最爱的两个人。那是她最孤独的岁月,比他们离去后经历的那些年还要让自己痛苦。
到二人离去多年,她的柜子里还留着他们曾一起配的茶。孤独的时光荏苒,陪伴杨先生的除了学识,还有这些回忆。
他曾告诉她,“降,好生里(即‘好生过’)”,这是他守护她一生,最后的叮嘱。
这份爱,一如他们曾经默契的一问一答——
“怂”
“您”
你的心里有两个人吗——只有你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