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终其一生会发现,最期待的爱情,是钱钟书和杨绛那样 2024-05-27 23:12:34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虽然平淡但温馨十足。钱钟书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一对眷侣,谁能想到他们的恋爱是迅速的一见钟情式呢?牵手半生,他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要娶她”。民国是个才女云集的时代,每一位在史书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杨绛也是她们其一,但她仿佛一片自在的云,不刻意留下故事,也没有如女建筑师林徽因那样,情感波折,舆论颇多。她的一生简简单单,只有自己的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 书籍《我们仨》的豆瓣评分说到世纪老人,人们想到的,首位当是女作家冰心,而很少想到,杨先生也是位世纪老人。在她总共一百零六年的一生中,杨先生曾历经辉煌,也曾遭受磨难。她始终深爱着先自己离去的丈夫和女儿,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她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将一个经典的文人家庭,永远刻在了文坛之上。我爱你,所以愿意陪你颠沛流离书中记录了两段钱钟书和杨绛的留学生涯,一段在英国牛津大学,一段在法国巴黎。没有女儿之前,他们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青年一样,自由浪漫。平时学习读书,周末逛公园和图书馆,也会和二三好友相约,探讨文学和哲学。有了女儿之后,他们双双前往巴黎深造,一起研究美食,寻找有趣的景点。偶尔,也会在字里行间提起共同在清华学习的趣事。若是放在现代,那应当就是一段由校园到白头的佳话。但在杨绛和钱钟书的年代,那时的情感是从前车马慢式的,牵牵手便是说定一生的契约,感情远比现在纯粹许多。缓慢的信件往来中,情诗情话也是含蓄浪漫的,见山是你峨眉青黛色,见水是你眼波艳艳流转。 杨先生和钱先生的合影(青年时期)那也是一个知识由家族积淀、传承的时代,杨先生和钱先生的父辈亦是在学识上有深厚造诣的文人。因而他们的文学底蕴深厚,对文学相同的爱好和素养,让他们亦师亦友,是夫妻,也是知音。他们的爱情,简单直接,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我还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所以钱钟书远赴英国留学,杨绛愿意跟随他一同前往。钱钟书去上课,她要么旁听,要么去图书馆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本本地读书。她羡慕钱钟书身上正式学生的制服,却不会嫉妒,依然无怨无悔地陪伴丈夫。钟书谆谆教导妻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想的是:“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她照顾他像照顾一个孩子,他宠她如珍宝。她在他弄坏了东西时,耐心修理而不加责备。他学会了做早餐,便为她做了一辈子。他们唯一一次吵架,是为了争辩一个法语发音,为学问,而非家长里短。一生很长,一生也很慢,但执手良人,这一生就是幸福满足的。灵魂契合的爱情,找到的是一个懂得对方、欣赏对方、尊重对方的知己。在一辈子的相守中,会谅解和对方的龃龉,并深情依旧。 先生和杨先生(青年时期) 杨先生和钱先生的教育 钱钟书的愿望实现了,妻子给了他一个女儿,这个女儿聪慧漂亮,善良自信,和他处的像兄弟一样。女儿也会常常来看望父母,在他们遭受打压时,女儿也没有同父母划清界限,而是竭尽所能给父母好的居住环境。 杨先生和钱先生(老年时期)儿时的钱瑗好读书,因而也格外受祖父喜爱。成年后的她因为善良,帮助了一位高级工程师婆婆,因而获得了自己的姻缘。她谦和,没有什么文人架子,住院时不许病友称她为“钱教授”,要其呼她名字。足见钱杨二位先生对女儿的教育是怎样的开明,他们同女儿谈论文学,影响她去读书,也让她有自己的判别是非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如同朋友,他们没有俯视式教育钱瑗,而是平视,这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从钱瑗身上,也可以看到二位先生的教养,一种可以传承的高尚品质。后来钱先生被拘押,杨先生前往陪伴,钱瑗作为女儿也始终陪着她,直到生病不得不去住院。但杨先生知晓,她舍不得母亲一人独自在古驿道上来往。母女之情,是无法割舍的血脉,杨先生用了平实朴素的语言,却能让人动容。《我们仨》这个题目,本是钱瑗所定,但久在病榻,钱瑗连笔都拿不稳,字体难以辨认。杨先生希望女儿能将这个题目让予自己,可母亲还未下笔,女儿就离开了世界。一九九七年,钱瑗逝于阳春三月。白发人送黑发人……从钱瑗逝世到这本书出版,期间跨度六年。离散“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那段时日,她常常做梦,牵挂着两个人,丈夫在这头,女儿在那头。梦里的任何好迹象,都成了她心理上的支柱。她常常梦到丈夫在前面慢慢地走,她在后面山一程水一程地送别。 一家三口时光的流转,是杨先生笔下景物的变换——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钱瑗小时候这样四季的变化,读着淡淡伤感起来。从春华到秋实,再到白雪纷纷,杨先生独自挂念着最爱的两个人。那是她最孤独的岁月,比他们离去后经历的那些年还要让自己痛苦。到二人离去多年,她的柜子里还留着他们曾一起配的茶。孤独的时光荏苒,陪伴杨先生的除了学识,还有这些回忆。他曾告诉她,“降,好生里(即‘好生过’)”,这是他守护她一生,最后的叮嘱。这份爱,一如他们曾经默契的一问一答——“怂”“您”你的心里有两个人吗——只有你一个! 赞 (0) 相关推荐 杨绛:105岁一生,做钟书最贤的妻,做自己最才的女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时,写下的自己的心语 ... 钱钟书去世后,88岁的费孝通再次登门表白,87岁的杨绛扶着栏杆说:人老了,楼梯难爬,要学会知难而退 钱钟书去世后,88岁的费孝通再次登门表白,87岁的杨绛扶着栏杆说:人老了,楼梯难爬,要学会知难而退! 两位都是文学大家,杨绛的言下之意费孝通自然一听就明白.即便有再多的遗憾,那天之后他就只用朋友的身份 ... 杨绛:老了才明白,今生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和子女,而是这个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提起杨绛先生,不免会羡慕她的一生,她的个性温暖纯良,与丈夫钱钟书先生的爱情也是相濡以沫,一家和睦安宁,所以杨绛先生能在高龄的时候安享晚年也不足为奇. 杨绛先生的修养是刻 ... 86岁的杨绛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柔声说:“宝,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话音刚落,钱... 1997年3月4日,86岁高龄的杨绛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儿,柔声说:"宝,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谁曾想,话音刚落,钱瑗就闭上了眼睛.她生命最后一程,只有母亲在身旁陪 ... 86岁的杨绛对着弥留之际的女儿轻声说道:宝,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话音刚落,钱媛就缓缓闭... 86岁的杨绛对着弥留之际的女儿轻声低语道:"宝,安心睡觉,我和你爸爸都祝福你睡好."话音刚落,钱媛缓缓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可怜钱媛一生两婚却无儿无女,临终也只有母亲陪在身边. ... 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作者:琼笛 我最喜爱和崇敬的一位女作家,当属杨绛先生. 她出生在1911年,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路走来,杨绛却活得淡定安详,不慌不忙. 杨绛本名杨季康,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著名学者钱钟 ... 杨绛、钱钟书及缅怀他们的我们 凭什么要按你期待的样子活? 没想到,一个105岁老人平静的离去,却让她的身后并不平静起来.<红楼梦>中说"寿夭多因毁谤生",于杨绛先生,却是"毁谤反因寿夭生" ,陆游诗云&qu ... 钱钟书不提鲁迅 有人发现,钱... 钱钟书不提鲁迅 有人发现,钱钟书几乎不提鲁迅.事实上,不惟不提鲁迅,在钱钟书眼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地位甚低.傅璇琮在<缅怀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回忆,1984年<李德裕年谱>出版后 ... 《我们仨》中最温暖的话: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杨绛才华不输钱钟书 我一人思念我们仨,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是最才的女,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她是最贤的妻," ... 没有《围城》,钱钟书还是钱钟书,没有杨绛呢?——《我们仨》 没有《围城》,钱钟书还是钱钟书,没有杨绛呢?——《我们仨》 《我们仨》钱钟书先生之妻杨绛的回忆录,泛起百年温暖的记忆 <我们仨>钱钟书先生之妻杨绛的回忆录,泛起百年温暖的记忆 原创遥山书雁2020-11-12 18:22:47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 ... 钱钟书先生,发现了古诗词中最奇妙的一种修辞方式:通感 前言 继续学习<诗词例话>,今天复习一下"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 这就是通感.通感是古诗 ... 1998年,钱钟书病逝后,费孝通对杨绛展开了追求,杨绛发现费老的用意后,站在楼梯口笑着对费老说:楼梯... 1998年,钱钟书病逝后,88岁的费孝通对杨绛展开了追求.杨绛发现费老的用意后,杨绛站在楼梯口笑着对费老说:"楼梯难爬,你应该'知难而退'呀!"费老也就明白了杨绛的一语双关,顿时知 ... 你好2021,未来可期,细心的你会发现,“期待”也是21划 20年可算走了 我太期待21年了 因为21这个数字 真的很神奇 健康两个字是21划 幸福是21划 爱情是21划 富贵是21划 和睦是21划 勤奋是21划 期待也是21划 最重要的-- 崛起是21划 龙 ... 饱受社会的摧残之后,才发现杨绛先生写的一... 饱受社会的摧残之后,才发现杨绛先生写的一段话真好:"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华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 ...